多端口网络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多端口网络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正在处于信息化建设的时代,各部门和各单位都组建了各自的网络系统,这些网络主要包括无线传感器网、以太网、自组网等。然而这些异构网络系统种类繁多、接口各异,因此现在各网络系统之间存在着不能互联互通互操作的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首先在第一部分中,通过研究现有网络中各设备的无线网络协议,通信设备接口以及其接口协议,设计了一个多端口网络通信平台,从而实现传感器网络等无线网络与以太网等有线网络的互通互连;在第二部分中,提出在多网关条件下的一种动态网关策略,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以太网基于负载平衡的通信。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设计了一个多端口网络通信平台。方案在既定的四种异构网络条件下,根据节点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对其进行协议转换,从而达到了异构网络的互连互通目的。在设计方案中,自组网采用AODV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SPIN协议,无线局域网与有线网采用当今已成为事实标准的IP协议,网关模块由协议转换子模块、子网判断子模块、地址数据库学习模块组成;充分考虑了协议之间包格式不同,从而能够选择最合适的封装方式进行重新封装并且转发。本方案在OPNET软件上进行了仿真,通过分析端到端数据发送延迟,即数据从源节点发出数据包时刻到目的节点接收到数据时刻的平均时长、负载,以及数据成功传送率,即节点接到的有效数据包个数和节点应当接到的数据包个数的比值,验证了该传输过程的稳定性,从而证明了多端口网络通信平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第四章和第五章提出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下动态网关策略,即在多网关条件下,实现负载平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nternet连接。在本方案中,定义了最佳Sink节点和最佳代理节点的选举办法,详细设计了所用数据包与路由表的数据结构,以及传感器节点数据接入过程,并最终在OPNET软件上进行了建模,最后通过分析端到端数据发送延迟、吞吐量和网络接入时间,即被选为代理节点的传感器节点能量耗尽,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nternet不能通信的时间,来证明本方案的可行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多端口网络通信平台的设计
  • 2.1 多端口网络通信平台的总体设计
  • 2.1.1 多端口网络通信平台功能需求
  • 2.1.2 多端口网络通信平台的设计
  • 2.2 无线自组网AODV协议的设计
  • 2.2.1 AODV协议原理
  • 2.2.2 AODV协议的设计
  • 2.3 无线传感器网络SPIN协议的设计
  • 2.3.1 SPIN协议简介
  • 2.3.2 SPIN协议的基本原理
  • 2.3.3 SPIN协议数据流程
  • 2.4 网关控制模块的设计
  • 2.4.1 功能定义
  • 2.4.2 协议转换模块
  • 2.4.3 子网判断模块
  • 2.4.4 地址数据库学习模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端口网络通信平台的仿真实现
  • 3.1 仿真简介
  • 3.1.1 网络仿真简介
  • 3.1.2 OPNET仿真平台简介
  • 3.1.3 OPNET Modeler仿真流程
  • 3.2 AODV网络协议仿真
  • 3.2.1 AODV网络模型设计
  • 3.2.2 AODV节点模型设计
  • 3.2.3 AODV进程模型设计
  • 3.2.4 仿真结果
  • 3.3 SPIN网络协议仿真
  • 3.3.1 SPIN网络模型设计
  • 3.3.2 SPIN节点模型设计
  • 3.3.3 SPIN进程模型设计
  • 3.3.4 仿真结果
  • 3.4 多端口网络平台仿真
  • 3.4.1 多端口网络平台网络模型设计
  • 3.4.2 多端口网络平台节点模型设计
  • 3.4.3 多端口网络平台进程模型设计
  • 3.4.4 仿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感器网络动态接入协议
  • 4.1 传感器网络模型
  • 4.2 传感器网络动态接入协议原理
  • 4.2.1 最优代理节点的定义
  • 4.2.2 最优sink节点的定义
  • 4.2.3 传感器节点数据接入过程
  • 4.2.4 最优sink节点与最优代理的重选策略
  • 4.3 DSR协议原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传感器网络动态接入协议的仿真实现
  • 5.1 模型的总体设计
  • 5.2 sink节点的设计
  • 5.3 传感器节点的设计
  • 5.4 主要数据结构
  • 5.5 动态接入协议的仿真
  • 5.5.1 仿真环境的设置
  • 5.5.2 仿真结果的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网络通信平台的规划与设计[J]. 煤炭技术 2013(01)
    • [2].企业网络通信平台的规划与设计[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11)
    • [3].挑水河磷矿智能矿山基础网络通信平台设计研究[J]. 采矿技术 2019(04)
    • [4].一种主动网络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 微计算机应用 2008(10)
    • [5].ARM在嵌入式Linux网络通信平台中的应用[J]. 科技风 2010(01)
    • [6].基于Lab Windows/CVI的动态网络通信平台的搭建[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35)
    • [7].翻转课堂在《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效果分析[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6(05)
    • [8].瑞传9月亮相RTECC[J]. 现代制造 2008(46)
    • [9].农田土壤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平台[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S2)
    • [10].基于FIP网络的电力机车牵引网络通信模块的研究[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2(02)
    • [11].EPON技术在智能用电小区建设中的应用[J]. 华东电力 2011(03)
    • [12].基于MPC8280的网络通信平台的实现[J]. 电子技术 2010(06)
    • [13].团体研究性实践引领体育师范生专业发展探析[J]. 中国教师 2013(23)
    • [14].关于“搜题软件”在高中学段使用现状的调查[J]. 通讯世界 2019(01)
    • [15].基于WLAN通信的智能小车设计[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16].三网融合浅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9)
    • [17].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成人学历教育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08)
    • [18].基于传感器判断交通拥堵度网络协同算法[J]. 电脑学习 2010(05)
    • [19].基于DSP和AX88796B的以太网络接口模块的设计与实现[J]. 火控雷达技术 2010(04)

    标签:;  ;  ;  ;  

    多端口网络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