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

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

论文题目: 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态学

作者: 胡忠军

导师: 徐宏发

关键词: 林麝,紫柏山自然保护区,种群密度,栖息地利用,植物群落结构,恢复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又是名贵香料,在国际市场上是黄金价格的数倍。麝(Moschus)产麝香,麝却因为麝香的珍贵而命运悲惨,数量急剧下降,到上个世纪末麝数量约为5~10万头,仅仅为60年代的4%左右。除了非法捕猎是导致麝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外,栖息地破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从长远来看,栖息地破坏对麝的影响可能与捕猎一样严重(Green,1986),因此进行麝栖息地恢复研究与禁止捕猎同等重要。 陕西凤县林麝资源曾相当丰富,但由于捕猎和森林砍伐的影响,目前密度已非常低。为了对林麝种群恢复特别是栖息地恢复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我们在该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对林麝(M.berezovskii)的种群密度、冬季栖息地利用以及林麝分布区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摘要如下。 1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总体密度(M±SE,本段同)为0.40±0.68头/km~2,整个保护区约有林麝20头左右,已远远低于可存活种群数量,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保护和恢复当地的林麝种群。在该自然保护区北坡的针阔混交林中,林麝种群密度最高为0.72±0.09头/km~2,落叶阔叶林次之,为0.22±0.01头/km~2,灌木林以及山顶草地+灌木+低矮乔木镶嵌景观中林麝密度为零,因此保护和恢复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对恢复林麝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在紫柏山自然保护区北坡的中山地带(1700~2100m),林麝密度约为0.565头/km~2,在低海拔地带,约为0.090头/km~2,高山海拔地带林麝密度为零。 2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冬季栖息地特征 在12个生态因子中,人为干扰和坡位对林麝栖息地利用的影响最大,地形、活动基底次之,郁闭度、灌木盖度、植被类型、隐蔽度、海拔和坡向亦对林麝的栖息地利用具有一定的作用。 林麝冬季多栖息在郁闭度中等(25~75%)、灌木盖度偏低(0~25%)的中高山(1700~2500m)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在这类环境中更喜欢在坡度≥40°、坡向为半阴半阳的山脊和坡面的中上部活动,活动基底多为偏石质或土质,并且距离人为干扰源远。在紫柏山南坡,林麝的分布海拔比紫柏山北坡明显要高,在北坡主要分布在1700~2100m的海拔区段内,在南坡主要分布在2100~2500m的海拔区间中,南北坡林麝分布格局的差异与人为干扰和坡向密切相关。 3 紫柏山林麝分布区植被分析 3.1 物种组成分析 在19个样地中,共调查到352种种子植物,分属70科,187属,其中被子植物为紫柏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区系成分。菊科、蔷薇科、毛茛科、豆科、百合科及虎耳草料的属数和种数较多。在6种调查样地类型中,自然恢复样地和严重砍伐+放牧干扰样地类型的科数(分别为36.0和44.0)、属数(分别为76.0和73.5)以及种数(均为101.0)均最高。林麝冬季利用栖息地样地科数(32.0)、属数(44.7)和种数(64.0)均最低。属数和种数各样地类型间差异接近显著水平,而科数无显著差异。 在高海拔边缘地带植物群落乔木层中,桦木科以及该科的桦木属分别为优势科、属。在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恢复生态学研究概述

二、麝的生态学研究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一、自然概况

二、社会状况

三、植被状况

四、野生动物资源

第四章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五章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冬季栖息地特征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六章 紫柏山林麝分布区植被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三、植被群落类型与垂直结构

四、植被群落胸径和密度数量特征

第七章 结论

一、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

二、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冬季栖息地特征

三、紫柏山林麝分布区植被分析

四、林麝利用栖息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

第八章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建议

一、栖息地保护

二、栖息地恢复

三、社区发展和栖息地恢复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林麝种群密度及环境适应性能力评估[D]. 姚刚.浙江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麂(Muntiacus muntjak)生态学研究[D]. 刘振生.东北林业大学2003
  • [2].野生扬子鳄种群动态及其生存对策[D]. 丁由中.华东师范大学2004
  • [3].横断山南麓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滇南高原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空间格局[D]. 刘思慧.浙江大学2004
  • [4].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研究初报[D]. 杜晓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
  • [5].野生藏原羚种群特征及其适应对策[D]. 鲁庆彬.华东师范大学2005
  • [6].四川省石渠县藏狐的生态学研究[D]. 王正寰.华东师范大学2005
  • [7].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细胞遗传学及分子标记微卫星的研究[D]. 邹方东.四川大学2005
  • [8].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养殖种群死亡原因及其生命生理特征研究[D]. 刘春燕.华东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  ;  

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