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素标记不同性质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动物实验研究

核素标记不同性质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动物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自然生存期短。手术彻底切除是最佳治疗,然而大多数肿瘤(75%以上)发现时已是中晚期,肿块太大或弥散,无法完全切除,传统的化疗和放疗对无法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治疗效果不佳,放射免疫治疗是近年比较推崇的治疗晚期肝癌方法,其利用具有特异导向能力的单克隆抗体为载体,耦联放射性核素能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国内外已有多种单克隆抗体做为载体应用于放射免疫实验研究,但由于单克隆抗体的自身特性、肿瘤抗原表达的异质性、抗原调变、肿瘤血管的特殊屏障作用、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放射免疫治疗疗效受到很大影响。为增强放射免疫治疗的疗效,既往的研究主要是应用某些细胞因子、增强血管通透性等手段来加强标记抗体与肿瘤细胞抗原的结合能力。目前,运用两种或多种靶向性不同的抗体联合导向治疗、增强放射性核素在瘤体内浓聚和作用时间已经成为放射免疫治疗研究的新热点。抗HBsAg Fab是一种以乙肝表面抗原为靶点的完全人源化Fab片段,可特异结合于细胞膜分泌的HBsAg,而流行病学表明我国肝癌的发生与HBsAg关系密切,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肝癌的“肿瘤相关抗原”;chTNT则是人/鼠嵌合的抗细胞核的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坏死后暴露出来的细胞的核蛋白(DNA组蛋白H1复合体),研究表明131I标记的chTNT对多种实体瘤均具有抑制作用,已被中国药品食品管理局(SFDA)批准用于晚期肺癌的治疗。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小分子的多靶点口服抗癌新药,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实验提示索拉非尼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既能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又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肾癌及肝癌,并且在其他实体瘤的Ⅱ/Ⅲ期研究中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我们的目的是研究131I-chTNT联合131I-抗HBsAg Fab片断对荷人肝癌HepG2.2.15移植瘤生长抑制的效果,以及应用sorafenib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对131I-chTNT体内分布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实验数据,并为肝癌的多种抗体联合放射免疫治疗及与小分子药物的配合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第一部分抗乙肝表面抗原Fab片段联合抗细胞核单抗为载体的肝癌放射免疫治疗动物实验一、方法1.建立人肝癌细胞HepG2.2.15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0.2ml(含活细胞1×107)人肝癌HepG2.2.15细胞(对数生长期)悬液接种裸鼠,注射部位为裸鼠右腋下部皮下。待裸鼠成瘤后剥取瘤体周围鱼肉状组织(活性好)为瘤源,分割成1-2cm3小块,种植于其他裸鼠右侧腋窝下部皮下。2.131I标记抗HBsAg Fab、chTNT和无关抗体IgG(Idogen法)。测量标记物的标记率、放化纯度、稳定性以及免疫结合率。3.实验分组:将25只荷HepG2.2.15移植瘤裸鼠按瘤体积随机分成131I-抗HBsAg Fab组、131I-chTNT组、联合用药组、131I-无关抗体组(131I-IgG)、空白对照组共五组,每组5只。4.给药:①131I-抗HBsAg Fab组:131I-抗HBsAg Fab,14.8MBq/40ul,瘤内注射,(A组);②131I-chTNT组:131I-chTNT,14.8MBq/40ul,瘤内注射,(B组);③联合用药组:131I-抗HBsAg Fab 7.4MBq/20μl+131I-chTNT 7.4MBq/20μl,瘤内注射;(C组);④阳性对照组:131I-IgG,14.8MBq/40μl瘤内注射,(D组);⑤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40μl瘤内注射(E组)。5.给药前测量每只裸鼠体重和肿瘤大小,给药后每天观察裸鼠的生长、生活情况,测量肿瘤的长径、短径,每周两次,按公式移植瘤体积=(长径×短径2)/2计算瘤体积。6.瘤内注射后第1、4、7天将荷瘤裸鼠麻醉后进行SPECT显像,计算瘤体放射性占全鼠放射性的比值和肿瘤与周围组织放射性比值(T/NT),观察标记抗体在裸鼠体内的分布及代谢情况。第28天处死全部实验裸鼠,计算肿瘤抑制率并取移植瘤行病理形态学观察。7.统计处理: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定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标记抗体的免疫结合率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抗体在裸鼠体内T/NT比值和用药前后对照组与各处理组移植瘤体积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和Tambane’s T2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二、结果1.三氯醋酸法测得抗HBsAg Fab、chTNT、IgG平均标记率分别为60%、50%和58.3%,经纯化后测得放化纯度分别为100%、99%和99.3%;平均放射性比活度分别为22.2MBq/mg、30.8MBq/mg和19.5MBq/mg,结合分析法测定131I-抗HBsAgFab与HepG2.2.15免疫结合率为68.3%,与HepG2免疫结合率为10.9%,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2.瘤内注射标记抗体后第1天,各处理组T/NT比值均较高,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第7天,联合抗体组与131I-抗HBsAg Fab组、131I-chTNT组T/NT比值均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5和0.029,131I-抗HBsAg Fab组与131I-chTNT无显著差异(P=0.386)。阳性对照组第1天可见显影,第7天可见放射浓聚明显减低;阴性对照组肿瘤内始终未见放射性浓聚。3.各处理组给药前后不同时间内裸鼠瘤体积有明显差异(F=477.615;P<0.001),且各组间肿瘤大小差异显著(F=14.287、P<0.001),终止观察时,131I-chTNT组与联合组有显著差异(P=0.003),131I-HBsAg Fab组与联合组同样有显著性差异(P<0.001),131I-chTNT组与131I-HBsAg Fab组无明显差异(P=0.325),联合组的抑瘤率为84.32%,明显高于131I-chTNT组的63.86%、131I-抗HBsAg Fab组的51.49%及无关抗体组的14.87%。4.肿瘤组织经HE染色,与对照组相比,三种用药处理组瘤体内坏死组织多,肿瘤细胞核明显固缩,结构破坏,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全部坏死,联合抗体组最明显。三、结论1.131I标记抗HBsAg Fab和chTNT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和稳定性。2.采用瘤内注射,核素标记抗体不需要血液循环,直接进入肿瘤组织,可明显增加标记抗体在肿瘤内的浓聚,提高导向治疗效果。3.与单药相比,131I-抗HBsAg Fab联合131I-chTNT瘤内注射,放射性核素能更持久的存在于肿瘤组织,具有更强的肿瘤杀伤能力。第二部分索拉非尼对131I-chTNT裸鼠体内分布及抑制肿瘤生长能力的影响一、方法1.建立人肝癌细胞HepG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0.2ml(含活细胞2×106)人肝癌HepG2细胞(对数生长期)悬液接种裸鼠,注射部位为裸鼠右腋下部皮下。待裸鼠成瘤后剥取瘤体周围鱼肉状组织(活性好)为瘤源,分割成1-2cm3小块,种植于裸鼠右侧腋窝下部皮下。2.131I标记chTNT(方法同第一章)。3.索拉非尼对肿瘤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对131I-chTNT裸鼠体内分布的影响:将33只荷瘤雄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12只,按40mg/kg给予sorafenib灌胃,第二组12只、第三组9只,均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持续14天。第15天于第一组和第二组各取3只裸鼠,处死,取出皮下瘤,免疫组织化学法行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检测。余下裸鼠均给予131I-chTNT14.8 MBq/40ul,瘤内注射后,第二组按40mg/kg给予sorafenib灌胃,其他两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瘤内注射131I-chTNT后第1、4、7天每组各取三只裸鼠,行放射免疫显像后脱颈处死,取出每只裸鼠瘤体、心、肝、肾、血、肺和脾,分别称取重量(g),并放入井型定标仪中测量放射性计数(D),计算每克组织的放射性计数(D/g),并计算瘤/非瘤(T/NT)比值。4.索拉非尼联合131I-chTNT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25只荷瘤裸鼠分为5组,每组5只。①sorafenib组:sorafenib,40 mg/kg,0.1ml灌胃,持续14天+瘤内注射生理盐水40ul d1;②chTNT组:131I-chTNT 14.8 MBq/40ul,瘤内注射d1+0.1ml生理盐水灌胃,持续14天;③序贯联合组:sorafenib,40 mg/kg,0.1ml,持续14天后瘤内注射131I-chTNT 14.8 MBq/40ul;④同时联合组:sorafenib,40mg/kg,0.1ml持续14天+瘤内注射131I-chTNT 14.8 MBq/40ul d1;⑤对照组:生理盐水0.1ml灌胃,持续14天+生理盐水40ul瘤内注射,d1。观察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4周后处死裸鼠,称重并测量瘤体积,计算肿瘤抑制率,并行病理形态学观察。5.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定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两处理组MVD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抗体在裸鼠体内T/NT比值比较和用药前后对照组与各处理组移植瘤体积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和Tambane’s T2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二、结果1.索拉非尼能明显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经sorafenib灌胃14天后,裸鼠肿瘤组织MV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4)。2.肿瘤微血管密度减少能明显提高131I-chTNT在瘤内的浓聚程度,延长瘤内浓聚时间。经过sorafenib灌胃14天后的序贯给药组T/NT比值明显高于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的同时给药组和chTNT组,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1,从瘤内注射131I-chTNT后第1天到第7天均如此,同时给药和chTNT组间无显著差异,第1天和第7天P值分别为0.187和0.933。3.序贯联合给药组与同时联合给药组两者抑制肿瘤能力无显著差异,但是两组分别与其他组肿瘤大小比较均出现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序贯联合组的抑瘤率为85.02%,同时联合给药组为89.05%,明显高于131I-chTNT组的57.64%和sorafenib组的56%,4.与对照组比较,其他处理组可见大片细胞凝固性坏死,细胞与细胞间质无明显分界,细胞壁遭到破坏,细胞核固缩、碎裂,序贯联合组和同时联合组最明显。三、结论1.索拉非尼能明显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2.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减少能够延长瘤内注射131I-chTNT的代谢时间,提高肿瘤组织的131I-chTNT浓度,减少其他器官的131I-chTNT浓度。3.联合运用sorafenib和131I-chTNT比单用sorafenib或131I-chTN具有更强的肿瘤杀伤效果。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抗乙肝表面抗原Fab片段联合抗细胞核单抗为载体的肝癌放射免疫治疗动物实验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31Ⅰ-chTNT裸鼠体内分布及肿瘤抑制能力的影响'>第二章 sorafenib对131Ⅰ-chTNT裸鼠体内分布及肿瘤抑制能力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语和中英文对照
  • 成果
  • 致谢
  •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氟代索拉非尼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0(01)
    • [2].索拉非尼与仑伐替尼肝癌一线治疗之争[J]. 肝癌电子杂志 2018(04)
    • [3].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 现代肿瘤医学 2019(18)
    • [4].索拉非尼对人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5(07)
    • [5].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索拉非尼耐药的临床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19)
    • [6].射频消融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研究[J]. 人人健康 2020(05)
    • [7].癌细胞能“偷窃”健康血管[J]. 老同志之友 2016(21)
    • [8].敲减缺氧诱导因子-2α联合索拉非尼对肾癌细胞促凋亡作用的研究[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0(04)
    • [9].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研究进展[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04)
    • [10].肝动脉灌注化疗术与口服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18)
    • [11].晚期复发性肝癌:单独应用索拉非尼或索拉非尼与动脉化学栓塞和射频消融术联合治疗[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8(04)
    • [12].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索拉非尼和白细胞介素-2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5(12)
    • [13].芬维A胺联合索拉非尼对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14(14)
    • [14].甲苯磺酸索拉非尼致晚期肝癌患者高热伴皮疹[J]. 中国新药杂志 2013(02)
    • [15].索拉非尼上市后的临床监测[J].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3(05)
    • [16].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索拉非尼结构改造的研究进展[J]. 药学学报 2012(09)
    • [17].索拉非尼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射频消融对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01)
    • [18].热休克蛋白90α在索拉非尼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9(05)
    • [19].上善若水,大爱无疆,让慈善的足迹遍布“健康中国”——索拉非尼患者援助项目十年回顾访谈[J]. 肝癌电子杂志 2019(03)
    • [20].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索拉非尼耐药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8(02)
    • [21].索拉非尼治疗胃癌的疗效可观[J]. 循证医学 2010(03)
    • [22].索拉非尼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 山东医药 2009(52)
    • [23].索拉非尼[J]. 中国处方药 2008(07)
    • [24].索拉非尼的不良反应信号挖掘[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14)
    • [25].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索拉非尼耐药肝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和迁移[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7(05)
    • [26].索拉非尼与白介素联合治疗晚期肾癌的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22)
    • [27].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附32例报告[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07)
    • [28].甲苯磺酸索拉非尼及其联用维生素C对原发肝癌的疗效分析[J]. 黑龙江医学 2013(02)
    • [29].肝移植术前使用索拉非尼与术后并发症增加无关[J].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3(03)
    • [30].索拉非尼对原发性肝癌TACE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影响的研究[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2(12)

    标签:;  ;  ;  ;  ;  ;  ;  

    核素标记不同性质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动物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