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对开滦精煤股份有限公司范各庄和吕家坨煤矿采用坑道水水源热泵系统进行供热制冷进行设计研究。范各庄和吕家坨矿煤矿每天可分别产生12000 m3坑道水,处理后的水温常年保持在15~18℃之间,非常适用于水源热泵的应用。矿区有大量的矿工洗浴、冬季坑道风加热、夏季洗煤车间降温的用能需求。目前矿区采用燃煤蒸汽锅炉供热,没有夏季降温措施,迫于节能减排指标的压力以及夏季供冷的需求,拟在矿区采用坑道水水源热泵系统来满足上述冷热供应的需求。矿井水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在用于矿区的供暖通风和空调时还具有很大的节能减排潜力。范各庄矿业分公司水源热泵部分的供暖面积为10192.7 m2,供冷面积为19530.5 m2。范各庄煤矿男、女更衣室有全年生活热水需求,热水供应量2000吨/天。吕家坨矿业分公司水源热泵部分在采暖期加热供给矿井室和巷道的新风,新风温度要求温度不小于2℃;风量需求为160 m3/s。在非采暖期吕家坨煤矿男、女更衣室有生活热水需求,热水供应量为2000吨/天。范各庄矿设计坑道水水量为297 m3/h,吕家坨矿设计坑道水水量为422 m3/h。两矿矿井坑道水每天能够提供的水量完全可以满足工程所需水量。系统通过坑道水泵将蓄水池的坑道水直接送入热泵机组,坑道水取热放热后,再排回蓄水池。本系统工程总投资为2288万元,与传统的系统相比,每年可以节约常规能源1.47×107 MJ。煤矿坑道水水源热泵系统的动态投资回收年限为6年。每年可以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CO2)12350吨,节能环保效益明显。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吕家坨矿高位钻孔关键参数优化[J]. 煤矿开采 2014(03)
- [2].吕家坨煤矿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方法[J]. 煤矿安全 2010(03)
- [3].开平煤田吕家坨矿7~#煤层断裂构造特征[J].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1(02)
- [4].吕家坨矿业分公司供电系统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 煤矿机械 2011(10)
- [5].唐山开滦吕家坨等矿区液化砂基再调查[J]. 工程勘察 2010(S1)
- [6].吕家坨矿业公司掘进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矿山机械 2010(02)
- [7].承接百年文化底蕴 打造高标准文明煤矿 开滦能源化工股份吕家坨矿业分公司热烈庆祝新中国60华诞[J]. 中国煤炭 2009(10)
- [8].吕家坨矿瓦斯地质控制因素分析[J]. 煤矿安全 2016(06)
- [9].KT28型矿用无线通信系统在吕家坨煤矿的应用[J]. 山东煤炭科技 2011(01)
- [10].吕家坨矿井污水综合开发利用[J]. 煤炭科学技术 2008(10)
- [11].感受奥运节奏 勇争行业一流[J]. 中国煤炭工业 2008(08)
- [12].吕家坨选煤厂煤泥水系统改造[J]. 煤质技术 2013(03)
- [13].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吕家坨矿业分公司[J]. 中国煤炭工业 2012(01)
- [14].瑞利波探测仪在吕家坨矿地质构造超前探测中的应用[J]. 河南科技 2012(06)
- [15].吕家坨矿中央泵房自动控制系统设计[J]. 煤矿机械 2010(07)
- [16].吕家坨矿新主井控制系统技术改造[J]. 矿山机械 2009(03)
- [17].吕家坨选煤厂浮选尾煤截粗系统应用实践[J]. 选煤技术 2012(02)
- [18].吕家坨洗煤厂密控系统改造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8(02)
- [19].吕家坨选煤厂降低介耗的实践简述[J]. 中国科技信息 2014(15)
- [20].吕家坨矿高位钻孔瓦斯抽放研究[J]. 河北煤炭 2012(01)
- [21].吕家坨矿选煤厂降低重介质消耗的探讨[J]. 山东化工 2015(08)
- [22].大连日牵电机“闪耀”开滦矿山——开滦股份吕家坨矿业分公司老副井提升机改造工程专家验收会侧记[J]. 中国煤炭工业 2014(09)
- [23].吕家坨矿操车电控系统的改造[J]. 煤矿机电 2010(02)
- [24].吕家坨矿巷道小夹角大跨度开口掘进技术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6(11)
- [25].吕家坨矿业分公司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之实践[J]. 煤炭技术 2013(04)
- [26].吕家坨矿瓦斯赋存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J]. 煤炭技术 2016(05)
- [27].吕家坨矿业分公司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之实践[J]. 中国煤炭 2013(02)
- [28].吕家坨矿选煤厂提高浮选产率的探讨[J]. 煤质技术 2009(03)
- [29].三锥角水介旋流器分选吕家坨选煤厂粗煤泥的工业应用研究[J]. 选煤技术 2015(04)
- [30].注浆锚索技术在吕家坨矿的应用[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