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教师道德风范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本篇论文从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谈起,论述了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提高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道德修养作用
教师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以及为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教师履行其职责而实现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则是构成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对高校教师各种职业活动的展开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重要作用
我们常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劳动,这种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就是教师职业的道德性。那么,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相适应的各种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之总和,它在道义上规定了高校教师在从事其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与使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教师劳动的目的和任务具有道德性。
高校教师的劳动目的是根据社会需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可见,教师这种以学生为对象、以育人为目的的劳动,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事业,它不仅要求教师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动态,还需要具备教书育人的道德品质。
2.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道德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生活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具有一定自觉意识、主观倾向的有思想、有理性的人。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性格特点各异,心理品质也千差万别。特别是在当今开放性的信息社会中,学生处于国内外信息传递迅速的社会大系统中,每个青少年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面对这样的劳动对象,教师不能像工农业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按照固定的工艺流程、用统一的模子来塑造。他需要教师在劳动过程中具有平等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更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实践,科学地运用教育理论进行创造性劳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教师劳动结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师的劳动成果和工农业生产不同,在工农业生产中,劳动者一旦生产出某个产品,这个产品就定型了,劳动者对这一产品不再产生影响。而教师的劳动成果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形成了一定思想道德品质的人,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不断自我发展。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因为教育过程的结束而消失,而可以继续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劳动产品”高度负责,必须在教育劳动中表现出优秀的品质,给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教师道德品行优秀,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但也有少数教师思想上存在问题,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首先,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有待提高。有的高校教师只顾潜心科研和教学,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带有个人色彩,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给学生以错误的导向。其次,部分高校教师敬业精神淡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少数教师不能妥善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仅把教师这份职业作为自己的一种谋生手段,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主要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为自己谋利。这极大地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也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第三,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面临学习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有的高校教师认为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才是“份内事”,在教学工作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与学生沟通不多,对学生关心不够,这也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行的塑造。第四,部分教师缺乏诚信的学术态度。高校教师肩负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重大责任。部分高校教师在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名声,还给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自省,并从以下四方面修炼自己,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去教授学生、影响学生。
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教书育人观念是教师的根本职业道德。
《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都告诉我们,教书与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如果只强调教书,不重视育人,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可能是个危险品。一个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可能更大。相反,只强调育人,不认真教书,也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夸夸其谈的印象,不利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教书和育人是有机统一的,一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和传授知识的“工具”,他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生活的导师,是学生道德的领路人。
2.钻研业务,掌握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
教师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为己任的专业人员。教师要想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掌握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这是为人师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一个教师如果掌握了广博的专业知识,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既能使学生学到坚实的知识,又能激发出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续师说》中指出:“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在我国教育史上,自古就把钻研学问、搞好教学看作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
3.遵守科研道德,提升科研能力。
高等学校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力争做到不粗制滥造搞低水平重复、不抄袭不剽窃他人文章及专著、不篡改数据、不压制学术后辈、不对错误的结果和结论置之不理等等。在遵守科研道德的基础上,高校教师还要提升科研能力。教师首先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及岗位的科研特色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使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与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会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相得益彰。此外,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还要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四、不断更新知识,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人类科学技术知识和精神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向最新知识进军,是社会向前发展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与外界接触机会增多,思维也比过去活跃。并且随着人类知识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知识老化现象也变得非常突出,教师如果停止了学习、探索和发现,知识储备就会变得枯燥、呆板,精神世界就会贫乏、僵化。尤其是在提倡创新型社会的今天,高校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是培养创新型高级技能人才。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因此,高校教师应始终保持对信息获取、技术创新的强烈欲望与需求,工作中不能墨守成规,要敢于质疑,勇于突破,善于超越,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高校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先锋队,就要树立终身献身高校教育的理想,从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自身职业素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如此,才能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不辱使命;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2]李建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