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纤溶系统不仅促使纤维蛋白的溶解,而且参与了很多病理、生理过程,例如细胞迁移、组织重塑。纤溶系统在炎症、新生血管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是纤溶系统中较为重要的成分。uPAR可以与细胞胞外及细胞膜上一些分子结合,例如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玻璃体粘连蛋白(VN)、整合素等。uPAR除了可以激活细胞周围蛋白水解还参与细胞黏附、细胞增殖和趋化等过程,这些生物学功能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局部和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白细胞黏附到血管内皮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病理变化,白细胞跨内皮迁移至血管壁间隙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必要步骤,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是此过程的中最重要的一环。CD11b/CD18是整合素家族中一员,它作为uPAR配体可与uPAR形成复合体结构介导细胞黏附过程。白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是通过CD11b/CD18与其另一配体—内皮细胞表达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CD54)相互作用而介导完成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糖原水解酶(NADG)、磷脂酰肌醇磷脂酶C(PI-PLC)可以破坏uPAR与CD11b/CD18形成的复合体结构。目的:研究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上uPAR、CD11b/CD18的表达水平及单核细胞黏附功能,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高浓度葡萄糖对单核uPAR、CD11b/CD18的表达和黏附功能的影响并比较抗uPAR抗体、抗CD11b抗体、NADG、PI-PLC、抗ICAM-1抗体对单核细胞黏附功能的抑制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包括在协和医院门急诊及住院的急性心梗患者26例,陈旧心梗患者患者23例,健康志愿者20例,用流式细胞仪测量外周血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上uPAR、CD11b/CD18表达的荧光强度和比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粘附法分离纯化冠心不颊咄庵苎ズ讼赴?加入oxLDL和高浓度葡萄糖刺激体外培养的单核细胞,用ELISA法检测单核细胞产生的uPAR及CD11b/CD18抗原。并将第二部分用oxLDL和高浓度葡萄糖体外刺激培养的单核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比较抗uPAR抗体、抗CD11b抗体、NADG、PI-PLC、抗ICAM-1抗体等对黏附功能的抑制作用。结果:急性心梗患者外周血单核、中性粒细胞上uPAR、CD11b/CD18的表达水平均较陈旧心梗患者及正常人组显著性升高(p<0.05)。陈旧心梗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核、中性粒细胞上uPAR、CD11b/CD18的表达水平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体外实验中,oxLDL与高浓度的葡萄糖可以显著上调正常人及陈旧心梗患者单核细胞上uPAR、CD11b/CD18的表达(p<0.05),并增强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黏附能力。急性.心梗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均较陈旧心梗患者及正常人组显著性增强(p<0.05)。陈旧心梗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黏附能力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抗uPAR抗体、抗CD11b抗体的应用可有效降低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NADG、PI-PLC、抗ICAM-1抗体对单核细胞的黏附功能明显抑制,各组不同患者、不同刺激物培养的单核细胞黏附率下降到几乎相近的水平。结论:本研究证实急性心梗患者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上uPAR、CD11b/CD18表达水平较陈旧心梗患者及正常人显著升高,单核细胞黏附功能显著增强。陈旧心梗患者与正常人在单核细胞uPAR、CD11b/CD18表达及单核细胞黏附功能上均没有显著差别。高糖、高脂可刺激体外单核细胞uPAR、CD11b/CD18表达及使单核细胞黏附功能显著增强。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探讨了冠心病两大危险因素高糖、高脂对单核细胞uPAR、CD11b/CD18表达及黏附功能重要影响作用,并通过不同刺激干扰有效降低单核细胞黏附功能,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uPAR、CD11b/CD18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机制打下了基础,并可能为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治疗带来新的治疗方向和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