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论文-钱代丽,王兴,陈旭红

大气科学论文-钱代丽,王兴,陈旭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气科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气预报,实践教学,仿真实验,MICAPS

大气科学论文文献综述

钱代丽,王兴,陈旭红[1](2019)在《大气科学专业“短期天气预报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设的"天气预报综合实习"课程是大气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实践课,为气象人才业务技能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大气科学"天气预报综合实习"教学大纲,结合气象台短期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和预报员培养需求,提出面向大气科学专业的"短期天气预报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构想,为学生提供天气预报的"在线学习""仿真实训"和"在线考查"的虚拟实验场景,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便捷的方式全面认识天气预报业务,掌握天气预报流程和分析方法,有效提高毕业生从事天气预报相关工作的快速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徐飞[2](2019)在《绘制气候变化规律“工笔画”——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璐》一文中研究指出16年,既短且长。16年前,考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王璐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气象人生。现在,她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教授,是国际着名气象学家口中"热带气象研究领域中年轻一代的佼佼者"。王璐出生于1984年10月,2003年进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读,自此与大气科学结缘。之后,终日与令人眼花缭乱的气象云图和纷繁复杂的气象数据打交道,王璐却并不(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张福颖,沈丹,倪东鸿[3](2019)在《基于用户增长的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实践——以《大气科学学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8年10—11月《大气科学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在促进用户数量增长方面的4次运营实践,探讨科技期刊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升刊物影响力的4种运营方法:微博微信联动传播交叉运营,借助学术会议集中推广,利用QQ群加力宣传,推送优质科普论文吸引关注。认为运营维护好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应注意4点:注重细节服务,完善平台功能,微信内容与纸刊内容互补,坚持内容为王。(本文来源于《编辑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建平,陈文,温之平,张广俊,李肇新[4](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气候与气候变化篇》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与气候变化一直是大气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为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在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中国科学家对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所做的贡献,分析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前瞻性的科学问题,本文根据正式发表的文献对以上的内容进行梳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总结:(1)气候研究,(2)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3)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4)大气活动中心与西风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5)气候动力学与气候模式的发展,(6)气候变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前瞻性的科学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郑琦行,杨群娜[5](2019)在《共推华南气候环境综合观测实验站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通讯员郑琦行 杨群娜报道 日前,广东省广州市气象局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在增城气象现代化综合业务基地召开共建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增城基地座谈会。双方就开放实验站增城基地建设、科研合作、资料共享、人才培养、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9-09-25)

王亦平[6](2019)在《构建立体化、开放性、创新型的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大气科学实验教学和管理水平,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合理地配置实验教学设备,实现实习基地的开放与共享,文章从教学实验室建设及其功能、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特色等方面,介绍了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在立体化、开放性、创新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37期)

本刊[7](2019)在《2018年全球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SCI论文产出增加6.6%》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气象局图书馆和本刊共同研制的《气象科学论文文献计量统计年度报告(2019年)》,在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2018年全球总计发表SCI论文科技论文14327篇,较2017年增加了6.6%。其中美国(5040篇,增长1.7%)、中国(3443篇,增长11%)和英国(1479篇,增长0.47%)占据发文数量的前叁位。2018年中国发表在上半区期刊(1和2区)的论文数(2277篇)占(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徐经纬,智协飞,徐敏[8](2019)在《近47年德语区大气科学学科研究方向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国际大气科学发展进程及为中国大气科学学科设置优化调整提供指导,收集整理了1969—2015年德语区7000多篇大气科学学科毕业论文题目,分析了年论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论文数阶段性增速快慢的原因。结果表明,近47年德语区大气科学类毕业年论文数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可分为缓慢增长、较快增长和加速增长3个时期,前两个时期的增速主要与人口增长有关,第叁个时期的增速与社会需求、技术革新密切相关;随着大气科学学科分支的细化,从20世纪90年代起,绝大多数研究方向之间的比例差异较20世纪70—80年代有所缩小;近47年,27个研究方向中占比最高的5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大气探测、应用气象、气候与气候变化、大气物理和动力气象,其中应用气象年论文数的增长速度最快,尤其是近20年增速明显加快,说明大气科学与其他行业的交叉研究在蓬勃发展,并且随着社会需求的提升,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加强。(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14期)

李明丽[9](2019)在《寒、旱区中探天机——记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澄海》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成为事关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热点政治问题。如今,全球各地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冰川消融、多年冻土层融化……人类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求生存,并探知气候变化背后的机理。在长期从事大气科学、气候预测等方面研究的王澄海看来,寒、旱区气候变化更为引人注目,也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尽快深入认识到气候变化背后的机理。多年来,作为我国寒、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和数值天气预报研究领域的学术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奖励》期刊2019年07期)

李涛,任勇军,王丽娜[10](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大气科学类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理念进一步融合。本文结合气象行业特色,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类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分析大气科学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关联关系,建立相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多维评价指标,探索大气科学类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进一步提高大气科学类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气象学科的双一流学科建设等工作提供思路与建议。(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9年18期)

大气科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6年,既短且长。16年前,考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王璐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气象人生。现在,她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教授,是国际着名气象学家口中"热带气象研究领域中年轻一代的佼佼者"。王璐出生于1984年10月,2003年进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读,自此与大气科学结缘。之后,终日与令人眼花缭乱的气象云图和纷繁复杂的气象数据打交道,王璐却并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气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1].钱代丽,王兴,陈旭红.大气科学专业“短期天气预报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构想[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

[2].徐飞.绘制气候变化规律“工笔画”——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璐[J].中国高新科技.2019

[3].张福颖,沈丹,倪东鸿.基于用户增长的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实践——以《大气科学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9

[4].黄建平,陈文,温之平,张广俊,李肇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气候与气候变化篇[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5].郑琦行,杨群娜.共推华南气候环境综合观测实验站建设[N].中国气象报.2019

[6].王亦平.构建立体化、开放性、创新型的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

[7].本刊.2018年全球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SCI论文产出增加6.6%[J].气象科技进展.2019

[8].徐经纬,智协飞,徐敏.近47年德语区大气科学学科研究方向的变化特征[J].科技导报.2019

[9].李明丽.寒、旱区中探天机——记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澄海[J].中国科技奖励.2019

[10].李涛,任勇军,王丽娜.基于大数据的大气科学类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

标签:;  ;  ;  ;  

大气科学论文-钱代丽,王兴,陈旭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