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知识在本质上是公有的,因而知识可以在认识主体间传递、交流和分享。这反映在知道逻辑那里,主要是形式上表达主体间认识关系和知识归属。对于两个主体a和b,在a认识到b的知识状态的前提下,是否存在一种认识关系使得a将b的知识归属于自身,或者说b的知识能否传递给a,这便是知识的可传递性问题:KaKbp→Kap。在认识论上,知识的可传递,意味着允许认识主体在缺少证据的情况下来形成关于世界(或命题)的信念,这明显违背了求知的可靠性原则。可传递性公式KaKbp→Kap在可能世界语义学上的模糊性,也表明了这一点。其中,主体被赋予一种相当强的认知能力——随意咨询和取阅他人看来通达于主体的认知选择世界。而在确证无法跟随知识传递的情形中,主体的知识表现出一种晦暗性。认识的可能世界具有认识上的私密性,这是其与传统模态可能世界的一个重要不同。认识的模态逻辑与传统模态逻辑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前者所构造的认识算子,仅仅具有认识上的半渗透性。这即是,由Ka(Kbp→p)并不能完全闭合地推断至KaKbp→Kap。如若不然,在否定后件的情况下,就会陷于一种即使有知识也无法传递的怀疑论泥淖。这也表明,认识主体具有有限的计算和认知能力,而并非“逻辑全知”。主体的资源受囿性,使得传递的知识敏感于语境。从形式上看,可传递性的前提KaKbp没有阐明主体间的具体交流情境。由此,KaKbp需要被还原为知识传递条件加以讨论。与传递条件相关的知道、相信、理解和接受等心理状态,也借助于断言这一言语行为,来表征知识的交流和传递。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引言1.1 问题的提出1.1.1 知识的可传递性1.1.2 知识可传递性的形式描述1.2 相关问题研究状况述评1.2.1 认识逻辑1.2.2 认识论1.2.3 认识逻辑与认识论的融合——形式认识论1.3 研究目标与结构1.3.1 研究目标1.3.2 论文结构第2章 知道逻辑与知识的可传递性2.1 知道逻辑2.1.1 知道逻辑的语言2.1.2 认识的可能世界语义学2.1.3 共同知识2.2 知识的可传递性2.2.1 多主体知道逻辑2.2.2 知识的可传递性2.2.3 认识论意义2.3 晦暗知识2.3.1 晦暗的知识2.3.2 晦暗知识的语义2.3.3 晦暗的共同知识第3章 认识算子的可传递性3.1 命题态度算子3.1.1 从认识关系到命题态度3.1.2 迭代的命题态度3.2 知道算子的渗透性3.2.1 推断的知识3.2.2 决定性理由3.2.3 认识算子的渗透性3.3 认识闭合与可传递性3.3.1 认识闭合3.3.2 认识传递的闭合第4章 知识传递的条件4.1 知识传递前提的可满足性4.1.1 知识传递前提的可满足性4.1.2 理解4.1.3 接受4.2 知识传递条件4.2.1 知识传递条件——KN 和KS4.2.2 知识传递条件——KS*4.2.3 知识传递条件——IN 和IS4.3 对传递条件的讨论4.3.1 知识传递的可还原性4.3.2 知道是一种心理状态4.3.3 边际误差原则第5章 结论5.1 研究结论5.2 主要创新点5.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参考文献致谢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科学哲学论文; 知道逻辑论文; 知识的可传递性论文; 形式认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