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牛蒡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牛蒡叶单宁,响应面法,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和解吸
牛蒡叶论文文献综述
任雪峰,齐亚娥,吴冬青,宋海,冯建新[1](2018)在《牛蒡叶单宁提取工艺及大孔树脂吸附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牛蒡叶中单宁提取工艺,同时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对牛蒡叶多酚的吸附和解吸性能.结果显示,牛蒡叶中单宁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70g·mL~(-1),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50min.在此条件下,牛蒡叶中单宁的实际提取率为1.466%,与理论提取率相差0.006%.大孔吸附树脂对单宁的吸附实验表明,纯化单宁的最佳树脂是NK109型大孔树脂,其静态吸附率为76.27%,静态解吸率为46.87%,动态吸附率为74.76%,动态解析率为85.75%.(本文来源于《河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荣宾宾[2](2017)在《牛蒡叶提取物及白腐菌预处理在山杨防腐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材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木材腐朽菌的侵蚀,造成木材的浪费以及影响使用性能。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水载型木材防腐剂,其在使用过程能够很好地达到木材防腐效果;而其处理后的木材在使用年限到期后,若不做无害化处理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所以,低毒、高效的植物源防腐剂成为木材防腐剂的研究热点。并且,木材具有各向异性的特性,其吸收木材防腐剂量较低,通常采用高压处理等方式提高速成材中防腐剂的载药量,提高木材的防腐能力。若有效改变木材的渗透性,将提高试件中的木材防腐剂的载药量,提高木材防腐能力。基于牛蒡((Arctium Lappa L.)叶中含有多种抑菌活性成分能对真菌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和白腐菌能够改变木材试件的渗透性的原理,本文对牛蒡叶中抑制活性物质进行优化提取,并与传统木材防腐剂复配获得具有低毒、高效的新型防腐剂;并采用白腐菌(Coriolus versicolor)预处理山杨(Populus davidiana)边材试件,提高试件的渗透性以及防腐能力。所得结论为今后速生林试件的防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具有非常深远的研究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预试验、单因素、响应曲面法对牛蒡叶进行优化提取,并采用液相色谱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修正最佳提取工艺平均提取率为44.86%。经分析发现牛蒡叶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为有机酸类、黄酮类、醇类等抑菌活性物质,此种方法能够有效获取牛蒡叶中活性成分。(2)对牛蒡叶提取物对白腐菌、褐腐菌(Gloceophyllum trabeum)和酶分泌的影响分析,发现提取物对两种木材腐朽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88%、2.31%,并且最低杀菌浓度分别在2.2%和3.0%左右;提取物能够很好的抑制白腐菌木质素降解酶、褐腐菌纤维素降解酶的分泌,有效的改变木腐菌降解酶系统。其中提取物浓度浓度为1.88%时,白腐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分泌量平均降低为84.92%。在药剂浓度2.31%时,褐腐菌纤维素内切酶和外切酶分泌量平均降低89.03%。(3)采用分级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的方法,研究了牛蒡叶提取物与IPBC(3-iodo-2-propynyl-butyl-carbamate)、肉桂醛(Cinnamic aldehyde)复配后,抑木腐朽效果能力。发现提取物与IPBC复配后对白腐菌和褐腐菌表现为协同抑菌效果,综合药效提高5.26倍;与肉桂醛复配后对白腐菌表现为相加抑菌效果,对褐腐菌则是协同抑菌。(4)采用白腐菌对山杨边材试件进行预处理,山杨试件的力学性能发生变化,总体上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对处理后试件的渗透性分析中发现,渗透距离的变化呈S型。对试件进行成分分析发现白腐菌对山杨边材试件组成成分的降解具有选择性,对木质素分解能力较强,对碳水化合物降解能力较弱。(5)复配药剂的体内抑菌实验中,白腐菌预处理试件对两种复配药剂的吸药量与药剂种类有关,但明显高于素材。其中,预处理试件对IPBC-提取物复配药剂吸药量提高49.60%;而肉桂醛-牛蒡叶提物吸药量最高提高16.99%。另外,预处理试件吸收复配药剂后对白腐菌均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均在5%左右;而与对照组相比,预处理试件吸收IPBC-牛蒡叶提取物复配药剂后,试件的耐褐腐菌能力从稍耐腐提高至耐腐等级,相应地,木材失重率平均降低29.74%,最高降低95.92%。肉桂醛-牛蒡叶提取物复配药剂也能够使试件的耐腐能力提高至耐腐等级,其中17d预处理失重率较对照组降低为71.75%。(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宋宇[3](2016)在《牛蒡叶多酚提取液抑制亚硝化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先进的超声波-微波萃取技术,在体外模拟胃液条件下,研究利用正交试验法从牛蒡叶中获得对亚硝胺有阻断作用和亚硝酸盐有清除作用的多酚提取液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从牛蒡叶中提取多酚物质的最佳工艺是:料液比1∶20(g/m L),70%的乙醇溶液,微波500 W,提取时间30 s,其对亚硝胺合成的最大阻断率是93.2%,对亚硝酸钠的最大清除率是92.7%。(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6年14期)
唐玉霞[4](2015)在《牛蒡叶组分抑制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活性成分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膜的耐药机制不同于浮游菌,更易造成食品污染以及临床感染的反复发作。本研究意在开发植物化学成分代替抗生素等在抑制生物膜方面的潜力,寻找筛选植物活性成分的快速方法,并进一步探讨抑制细菌生物膜的机制。首先,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研究牛蒡叶20%、34%、70%乙醇洗脱柱层析组分对铜绿假单胞菌(P.a)、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叁种细菌生物膜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叁种牛蒡叶乙醇洗脱柱层析组分都可以较好地抑制叁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其中34%乙醇洗脱柱层析组分对沙门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较好。70%乙醇洗脱柱层析组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好,当浓度为0.5 mg/m L时,可完全抑制生物膜的生长。其次,采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UPLC-MS)对牛蒡叶34%乙醇洗脱柱层析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出了10种活性成分,分别是绿原酸、苯甲酸、熊果酸、咖啡酸、木犀草素、芦丁、槲皮素、对香豆酸、西红花苷和通关藤苷I。再者,采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先对混合标样经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作用前后的代谢组进行了分析,分析过程中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的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最后筛选出的抑制生物膜的活性成分有:咖啡酸、芦丁、对香豆酸和熊果酸。接着,基于代谢组学分析牛蒡叶34%乙醇洗脱柱层析组分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沙门氏菌生物膜前后代谢组的变化,分别筛选出47和43种牛蒡叶抑制生物膜的潜在有效成分,并鉴定其中的绿原酸、熊果酸、咖啡酸、芦丁和对香豆酸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活性成分,绿原酸和槲皮素是抑制沙门氏菌生物膜的活性成分。本研究为牛蒡叶抑制生物膜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为筛选天然植物中抑制生物膜的活性成分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新方法。最后,关于牛蒡叶34%乙醇洗脱柱层析组分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机理做了初步的探究,测定牛蒡叶组分对细菌细胞疏水性,细菌的丛集运动能力和聚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蒡叶组分可以通过降低细菌细胞疏水性,丛集运动和聚集能力,从而降低细菌的初期黏附性。探讨牛蒡叶34%乙醇洗脱柱层析组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因子的释放以及信号分子3-oxo-C12-HSL的影响,发现牛蒡叶组分降低了信号分子的含量,从而抑制生物膜形成,同时还抑制了细菌毒力因子的分泌。这些都为植物活性成分抑制细菌生物膜提供了作用靶点。(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5-06-01)
王士杰,韩凤波,罗超[5](2015)在《微波辅助法提取牛蒡叶粗多糖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牛蒡叶为试材,采用微波辅助碱液提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料液比、微波提取功率、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对牛蒡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牛蒡叶多糖提取率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微波功率、微波提取时间、料液比。最佳提取条件为微波功率80W、浸提时间120s、料液比1∶30g/mL,在此工艺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36.12%。(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5年03期)
唐玉霞,娄在祥,杨鹿,Md,Ramim,Tanver,Rahman[6](2014)在《基于代谢组学筛选牛蒡叶抑制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活性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研究了牛蒡叶34%乙醇洗脱成分对沙门氏菌生物膜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牛蒡叶34%乙醇洗脱组分能够显着抑制沙门氏菌生物膜的形成,在2mg/ml时,抑制率达到100%;其次,采用高效液相质谱连用技术(UPIC-MS/MS)对牛蒡叶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出了9种活性成分,分别是绿原酸,熊果酸,咖啡酸,芦丁,槲皮素,对香豆酸,西红花苷,木犀草素,通关藤苷I;最后,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结合UPLC-MS技术系统分析牛蒡叶活性成分及活性组分作用前后细菌生物膜的代谢组变化,建立代谢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筛选出了45种牛蒡叶抑制生物膜的潜在有效成分,并鉴定和确认了其中的绿原酸、槲皮素等2种活性成分。本研究为牛蒡叶抑制生物膜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天然植物中生物膜抑制成分的筛选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1-05)
林春梅[7](2014)在《聚酰胺层析法分离纯化牛蒡叶中的总黄酮》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聚酰胺层析法分离纯化牛蒡叶中总黄酮,并用分光光度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文中采用水提、纤维素酶提以及纤维素酶乙醇提取方法,得到总黄酮含量不同的提取液,分别使之流经聚酰胺柱,其中的黄酮类物质被聚酰胺吸附后,用体积分数70%乙醇洗脱,考察洗脱曲线及纯度,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显示:纤维素酶乙醇法提取液中黄酮含量最高,纤维素酶法次之,水提取法最低,70%乙醇可以将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绝大部分黄酮类化合物洗脱下来,回收率分别为93.0%、92.4%和93.7%,得到的产品纯度分别为15.84%、12.71%和12.33%。纤维素酶乙醇法可有效提高牛蒡叶中总黄酮的提取率,聚酰胺层析法可使总黄酮的纯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4年02期)
贺菊萍,苏丹,张健[8](2013)在《牛蒡叶抑菌活性及其对加工条件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牛蒡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以及加工条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以牛蒡叶柄为原料,分别采用丙酮、乙酸乙酯、异丁醇、氯仿、乙醇和石油醚浸提法进行粗提,得到5种粗提物,以食品中常见的16种污染菌为受试菌种,以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发为测试指标,对上述5种提取物的抑菌效果进行评价,并以大肠杆菌O157∶H7、肠炎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考察了热处理、紫外照射及常见食品添加剂对其抑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蒡叶乙酸乙酯提取物抑菌效果最好;加工条件对牛蒡叶乙酸乙酯提取物抑菌效果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3年12期)
娄在祥[9](2013)在《牛蒡叶组分对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及成分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研究了牛蒡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和机制,并分析了牛蒡叶组分的活性成分。方法:首先,通过柱层析分离得到了牛蒡叶的4个分离组分,分别是水洗组分,20%、34%、70%乙醇洗脱组分。结果:抑制细菌生物膜的活性试验表明,牛蒡叶20%和34%乙醇洗脱组分都能够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IC50分别为150和110μg/ml。牛蒡叶70%乙醇洗脱组分对细菌生物膜的抑制活性最强,IC50为13μg/ml。牛蒡叶70%乙醇洗脱组分完全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最小浓度为0.5 mg/ml,而该组分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MIC)为1.25 mg/ml。牛蒡叶70%乙醇洗脱组分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的MIC低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MIC,由此可以推测牛蒡叶组分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不完全是由于它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牛蒡叶组分处理后的样品上,没有生物膜形成,确证了牛蒡叶组分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显着抑制作用。采用UPLC-MS/MS技术对牛蒡叶70%乙醇洗脱组分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了五种化合物。讨论:由于其对细菌生物膜的显着抑制作用,牛蒡叶组分将对生物膜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产业对接——CIFST-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届年会暨第七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29)
陈国强,任坚忍[10](2013)在《微波辅助提取牛蒡叶中绿色素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波提取法从牛蒡中提取绿色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为20∶1,微波功率为500W,微波作用时间为90s,提取温度75℃,在此条件下绿色素提取效果最佳。各因素对牛蒡中绿色素提取率的影响为: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微波功率>微波作用时间。对牛蒡中绿色素的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温度对牛蒡中的绿色素影响不大;不同pH对牛蒡中绿色素稳定性几乎无影响;Al3+、Cu2+、Mg2+、Zn2+对牛蒡中绿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而Fe3+对牛蒡中绿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小;氧化剂对牛蒡绿色素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还原剂对牛蒡绿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3年03期)
牛蒡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木材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木材腐朽菌的侵蚀,造成木材的浪费以及影响使用性能。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水载型木材防腐剂,其在使用过程能够很好地达到木材防腐效果;而其处理后的木材在使用年限到期后,若不做无害化处理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所以,低毒、高效的植物源防腐剂成为木材防腐剂的研究热点。并且,木材具有各向异性的特性,其吸收木材防腐剂量较低,通常采用高压处理等方式提高速成材中防腐剂的载药量,提高木材的防腐能力。若有效改变木材的渗透性,将提高试件中的木材防腐剂的载药量,提高木材防腐能力。基于牛蒡((Arctium Lappa L.)叶中含有多种抑菌活性成分能对真菌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和白腐菌能够改变木材试件的渗透性的原理,本文对牛蒡叶中抑制活性物质进行优化提取,并与传统木材防腐剂复配获得具有低毒、高效的新型防腐剂;并采用白腐菌(Coriolus versicolor)预处理山杨(Populus davidiana)边材试件,提高试件的渗透性以及防腐能力。所得结论为今后速生林试件的防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具有非常深远的研究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预试验、单因素、响应曲面法对牛蒡叶进行优化提取,并采用液相色谱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修正最佳提取工艺平均提取率为44.86%。经分析发现牛蒡叶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为有机酸类、黄酮类、醇类等抑菌活性物质,此种方法能够有效获取牛蒡叶中活性成分。(2)对牛蒡叶提取物对白腐菌、褐腐菌(Gloceophyllum trabeum)和酶分泌的影响分析,发现提取物对两种木材腐朽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88%、2.31%,并且最低杀菌浓度分别在2.2%和3.0%左右;提取物能够很好的抑制白腐菌木质素降解酶、褐腐菌纤维素降解酶的分泌,有效的改变木腐菌降解酶系统。其中提取物浓度浓度为1.88%时,白腐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分泌量平均降低为84.92%。在药剂浓度2.31%时,褐腐菌纤维素内切酶和外切酶分泌量平均降低89.03%。(3)采用分级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的方法,研究了牛蒡叶提取物与IPBC(3-iodo-2-propynyl-butyl-carbamate)、肉桂醛(Cinnamic aldehyde)复配后,抑木腐朽效果能力。发现提取物与IPBC复配后对白腐菌和褐腐菌表现为协同抑菌效果,综合药效提高5.26倍;与肉桂醛复配后对白腐菌表现为相加抑菌效果,对褐腐菌则是协同抑菌。(4)采用白腐菌对山杨边材试件进行预处理,山杨试件的力学性能发生变化,总体上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对处理后试件的渗透性分析中发现,渗透距离的变化呈S型。对试件进行成分分析发现白腐菌对山杨边材试件组成成分的降解具有选择性,对木质素分解能力较强,对碳水化合物降解能力较弱。(5)复配药剂的体内抑菌实验中,白腐菌预处理试件对两种复配药剂的吸药量与药剂种类有关,但明显高于素材。其中,预处理试件对IPBC-提取物复配药剂吸药量提高49.60%;而肉桂醛-牛蒡叶提物吸药量最高提高16.99%。另外,预处理试件吸收复配药剂后对白腐菌均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均在5%左右;而与对照组相比,预处理试件吸收IPBC-牛蒡叶提取物复配药剂后,试件的耐褐腐菌能力从稍耐腐提高至耐腐等级,相应地,木材失重率平均降低29.74%,最高降低95.92%。肉桂醛-牛蒡叶提取物复配药剂也能够使试件的耐腐能力提高至耐腐等级,其中17d预处理失重率较对照组降低为71.7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牛蒡叶论文参考文献
[1].任雪峰,齐亚娥,吴冬青,宋海,冯建新.牛蒡叶单宁提取工艺及大孔树脂吸附性能的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8
[2].荣宾宾.牛蒡叶提取物及白腐菌预处理在山杨防腐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
[3].宋宇.牛蒡叶多酚提取液抑制亚硝化反应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
[4].唐玉霞.牛蒡叶组分抑制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活性成分及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5
[5].王士杰,韩凤波,罗超.微波辅助法提取牛蒡叶粗多糖的工艺研究[J].北方园艺.2015
[6].唐玉霞,娄在祥,杨鹿,Md,Ramim,Tanver,Rahman.基于代谢组学筛选牛蒡叶抑制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活性成分[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7].林春梅.聚酰胺层析法分离纯化牛蒡叶中的总黄酮[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
[8].贺菊萍,苏丹,张健.牛蒡叶抑菌活性及其对加工条件的稳定性[J].食品工业.2013
[9].娄在祥.牛蒡叶组分对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及成分分析研究[C].科技与产业对接——CIFST-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届年会暨第七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3
[10].陈国强,任坚忍.微波辅助提取牛蒡叶中绿色素及稳定性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