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步升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预测,到2050年动脉粥样硬化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首位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大量动物实验已经证实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 GSPE)具有极强的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显示出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然而,有关GSPE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应用GSPE干预后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寻求新的动脉粥样硬化防治药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57例,随机分为两组:GSPE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1例,给与生活方式干预;GSPE组76例,在相同的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口服葡萄多酚胶囊(天津市尖峰天然产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原花青素OPC含量:100mg/粒)每次2粒,每天两次。整个随访持续24个月。2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所有患者者均详细记录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史、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基本信息,并记录心率、血压,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 BMI),并进行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及系统的体格检查。3血清学检查所有受试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个月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浓度(mmol/L)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mg/L)4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12、24个月平均最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ean maximum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MMCIMT)、斑块积分及斑块稳定性的改变。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共157例患者完成24个月的随访,对照组81例,GSPE组76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血液生化指标及既往病史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2.治疗前两组TC、TG、LDL-C及HDL-C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GSPE组患者TC、TG、LDL-C水平均下降,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DL-C水平治疗6个月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血脂水平随时间变化不显著。组间比较,仅HDL-C治疗12个月出现显著差异(P<0.05)3.治疗前两组h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治疗6个月GSPE组hs-CRP即显著下降,较治疗前降低2.44mg/L(P<0.05),而对照组hs-CRP呈现升高趋势,12个月后显著升高(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hs-CRP水平即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MMCIMT、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SPE组患者MMCIMT显著变薄、斑块积分显著减少。GSPE组治疗12个月患者MMCIMT较治疗前减小6.2%(P<0.05),治疗6个月斑块积分减小10.9%(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MMCIMT和斑块积分进一步降低。对照组患者MMCIMT和斑块积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组间比较,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MMCIMT比较P<0.05,两组斑块积分比较P<0.01。5.两组治疗前不稳定斑块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SPE组的总斑块数及不稳定斑块数均减少,对照组总斑块数及不稳定斑块数均增加。结论及意义葡萄籽原花青素具有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稳定、减小甚至消退斑块,且随着时间的延长,GSPE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越明显。GSPE还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GSPE的这种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血脂的变化,可能与其抗炎、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相关。GSPE可能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药物,成为动脉粥样硬化一级预防的新选择。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都在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动脉粥样硬化是这些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据预测,到2050年动脉粥样硬化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首位死亡原因。他汀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二级预防,疗效确切。但它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国内外大量动物实验已经证实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 GSPE)具有极强的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显示出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然而,有关GSPE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观察联合应用GSPE和阿托伐他汀干预后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寻求新的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药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脂血症患者122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他汀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一次;B组为联合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口服一次+葡萄多酚胶囊(天津市尖峰天然产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原花青素OPC含量:100mg/粒)每次2粒,每天两次。整个研究持续12个月。2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所有患者均详细记录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史、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记录心率、血压,测量记录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 BMI)。3血清学检查所有受试者均于治疗前后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浓度(mmol/L)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mg/L)。采用门诊和再人院等方式进行为期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病例随诊。4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12个月平均最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ean maximum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MMCIMT)、斑块积分及斑块稳定性的改变。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来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共122例患者完成12个月的随访,A组63例,B组59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BMI、血压、血液生化指标、吸烟史及既往病史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2.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降低(P<0.001),HDL-C水平显著升高。B组较A组TG、TC、LDL-C水平下降更明显,但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一时间点组间HDL-C水平相比较,治疗6个月出现显著差异(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A组血清hs-CRP浓度较治疗前降低1.71mg/L(P<0.05),B组血清hs-CRP浓度较治疗前降低3.55mg/L(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患者血清hs-CRP水平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差异进一步加大(12个月P<0.01)4.治疗前两组患者MMCIMT和斑块积分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MMCIMT均显著变薄,斑块积分均显著降低。B组较A组变化更明显。组间比较,MMCIMT和斑块积分均在6个月时出现显著差异(P均<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MMCIMT和斑块积分的差异进一步加大(组间比较12个月P均<0.01)5.两组治疗前不稳定斑块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斑块总数及不稳定斑块数均减少,B组减少更显著。结论及意义阿托伐他汀单用或与GSPE联用均有明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可显著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稳定、缩小甚至消退斑块;并能降低患者hs-CRP水平。两者联用疗效更佳,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