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河北省定兴县固城教育中心,河北定兴县072650)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5-0209-01
摘要: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新课标;学生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当出示“56、28&pide;0.67时,教师如果只按照例题提供的两种思路教给学生如何计算,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定势。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发现新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再让学生进行大胆联想,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活跃,可以联想出解决问题的许多办法:有的联想到利用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l00倍,原式变成5628&pide;67;也有的联想到将56.28&pide;0.67都化成较低单位的数,5628变化5628个0.01,0.67变成67个0.01,原式也变成5628&pide;67:也有的联想到把56.28与0.67看成含有单位“米”的数,于是56.28米变成5628厘米,0.67米变成67厘米.原式变成5628&pide;67,最后联想到整数除法的法则,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教学,不局限例题思路,而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囿于课本例题的教学思路.勇于创新,充分挖掘例题中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前预先准备了三个同样大的纸板“大月饼”,上课时,我对学生说:“今天是中秋节,这三个‘大月饼’让小明、小华、小红三人分开吃,条件是:小明分得第一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小华分得第二个月饼的四分之二,小红分得第三个月饼的六分之三。你们说说,谁分得多?”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根据自己思考得出不同结论,但由于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驳不倒谁。于是我让三个学生上前合作演示,让他们亲自动手,小明分走第一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小华分走第二个月饼的四分之二,小红分走第三个月饼的六分之三。等“月饼”分完,同学们一片欢呼:“分得一样多!”一些学生在下面嘀咕:“怎么会一样多呢?”“三个分数一样大!”“是呀!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怎么会大小相等呢?”同学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教师就趁热打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寻找规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找到了答案,并接着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自己去验证规律。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主动参与了教学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探索”任务。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联系的安排都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其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不能仅仅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那些总爱提问题的学生,启事爱提问题是一种可贵的的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敢于质疑问题,善于提出不同意见,体现了学生对学习的钻研精神和对学习的严谨态度,与知识的本身相比更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如果学生向老师提问没有受到应有有的重视,很可能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他也许会从此失去提问的兴趣和勇气,成为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相反,如果老师能重视学生的提问,就能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也能让学生心理上得到尊重,如果展开有关问题的讨论,有事还可能帮助大家找到新的思路获得新的发现。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属性里新形象,把握新课程的标准,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教学教得活,教得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与新课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