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玉相
(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山东济宁272149)
【摘要】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研究进展。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接诊的11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研究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对双号组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对照组),对单号组患者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药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对比观察二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的94.55%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0.00%,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为骨质量较差,骨折愈合时间较慢,再次骨折的发生率较高,只要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药抗骨质疏松治疗,就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鲑鱼降钙素;骨化三醇胶丸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107-02
作为骨质疏松症最为严重的后果,骨质疏松性骨折均为脆性骨折,在老年人中的患病率较高。临床较为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胸腰段脊椎、肱骨近端、桡骨远端。本文以我院诊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骨折的特点,研究其临床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接诊的11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其中单号组(观察组)包括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分布于58-77岁,平均年龄(68.17±5.63)岁。双号组(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分布于61-78岁,平均年龄(67.26±5.0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具体如下:(1)如果患者属于桡骨远端骨折,在对抗牵引下,手术者双手拇指置于骨折远端背侧,其余四指置于骨折远端掌侧,突然发力,迅速将腕关节屈曲尺偏,手指用力纠正骨折远端背侧移位。(2)如果患者属于椎体压缩骨折,可以取侧卧位,保持身体躯干与下肢在同一轴线上,触摸了解压缩骨折椎体棘突是否后凸及旋转移位。手术者在助手的牵引下,用手掌根紧贴患椎棘突骤然发力纠正后凸畸形。整复后的初期与中期均在骨折处外敷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中药。
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西药治疗,具体如下:采用鲑鱼降钙素注射剂100IU针剂皮试后进行肌注,前5天时每天1次,后5天时每两天1次,期间结合骨化三醇胶丸0.25μg,每天2次,并加大碳酸钙维生素D片的口服量,午餐后服用600mg,晚餐后服用1200mg,保持总量在1500mg左右[1-3]。
1.3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是指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全部消失,桡骨远端的骨折部位可以活动自如,椎体压缩程度有所恢复;显效是指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桡骨远端骨折达临床治愈,患椎棘突无叩痛;有效是指桡骨远端骨折可以达到临床治愈,腕关节活动欠佳,棘突部有轻微的叩痛;无效是指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55例患者在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痊愈了24例,占所有患者的43.64%,显效患者有19例,占34.55%,有效患者9例,占16.36%,无效患者3例,占5.45%,总有效率为94.55%;对照组55例患者在进行了中医治疗后痊愈了17例,占所有患者的30.91%,显效患者有15例,占27.27%,有效患者12例,占21.82%,无效患者11例,占20.00%,总有效率为80.00%,由此可见,观察组更具优势(P<0.05)。见下表。
表1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n(%)]
3.讨论
3.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
(1)患者的骨质量较差。由于多数患者为中老年人,该年龄段的人群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退化,免疫力及抵抗力不断下降,骨质量也随之变差。(2)骨折愈合时间较慢。由于身体机能及新陈代谢的减缓,各种身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无法及时供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骨折的愈合速度。(3)再次发生骨折的几率较大。一方面,老年人的身体协调性在下降,发生跌倒、碰伤等突发事件的几率比青年人高,另一方面,已经骨折过的骨头一旦没有科学合理的保护,或者治疗不彻底,很有可能留下后遗症甚至再次复发。
3.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
(1)临床表现。骨质疏松性骨折一般表现为骨折、身高变矮、驼背、疼痛等。
(2)诊断。根据临床已有的经验,骨质疏松性骨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诊断:①患者的性别与年龄;②有无外伤暴力史;③有无骨折史。
(3)影像学检查。一般通过常规X线检查、CT断层扫描与三维重组成像、MRI检查、BMD检查、生化检查等方式进行。
3.3本组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我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55%,远远高于采用中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80.00%,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为骨质量较差,骨折愈合时间较慢,再次骨折的发生率较高,只要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药抗骨质疏松治疗,就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唐汉武,林一峰,孙丽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01):7-9.
[2]梁祖建,庄洪,刘忠厚等.青壮年骨折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机理及药物促愈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6(09):424-425.
[3]张世芳,何秋硕,王义周等.中西医结合诊治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06):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