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西省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技术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耀,徐建[1](2020)在《盐源县小高山林业有害昆虫红脂大小蠹风险性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对盐源小高山林业有害昆虫红脂大小蠹进行风险性评估,为该地区开展红脂大小蠹的防控、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风险分析方法,对影响红脂大小蠹的分布、传入定殖扩散、潜在危害、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危险性管理难度这5个因素进行分析,经查阅文献,并综合考虑红脂大小蠹在"国外、国内和盐源小高山"的分布对综合评价值R的影响,通过调整地理分布在评估系统的权重,进而优化评估体系,提出风险评估量化指标体系,计算红脂大小蠹的风险性分值。【结果】盐源县小高山红脂大小蠹的风险性分值为2.05,为高度危险发生害虫。【结论】红脂大小蠹已对盐源县小高山地区的云南松林造成一定的危害,应加强监测预警,防控其危害进一步扩大,为林业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王娅利,张桂民[2](2020)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森林病虫害是威胁林业生态系统的常见自然灾害,影响到整个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因此需要我们提高重视程度,切实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控工作,最大程度的降低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保证林业生态安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陕西省绥德县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现状,然后论述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具体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预防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杜艳红,李施男,李仁贵[3](2020)在《通辽市美国白蛾风险分析及评估》文中认为美国白蛾是对通辽市林业生态有重大威胁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文章通过对通辽市美国白蛾入侵的定量分析,得出美国白蛾风险综合评价R值为2.59,属于特别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此定量分析结果,可为检疫部门制定对策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代光辉[4](2018)在《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文中研究说明林业生物柴油因其易转化利用和“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深具发展潜力的生物能源。发展林业生物柴油需要选择适宜的区域。而木本油料树种生长期和结果期长,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其现在适宜分布区,还应考虑气候变化下规划区是否仍然适宜。同时,一些木本油料树种具有环境适应性强、能产生大量繁殖体的特点,在大规模种植时需考虑其对敏感生态系统的潜在入侵可能性。忽视这些问题会增加林业生物柴油发展的风险,并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冲击。本研究首先选择了适用的物种分布模型,并用其预测了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RCP2.6和RCP8.5)下气候变化对《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规划的七种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区的影响,并分析了规划中所指定的重点发展区域的合理性,此外还分析了这些树种的入侵可能性并预测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模拟气候影响的模型选择上,除SRE模型外,其余九种模型对七种树种的模拟表现均很好(AUC值高于0.9,TSS值高于0.8),但是10种算法预测的树种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分布区边缘地区。集合模型的模拟精度(AUC值0.989-0.996,TSS 值 0.882-0.958)高于单独的模型算法(AUC 值 0.762-0.991,TSS 值 0.624-0.948),故选择集合模型对树种未来分布进行模拟。(2)未来气候变化下,七种树种的分布范围均向高纬度地区移动,高排放情景下其移动距离(33 km-195 km)高于低排放情景(31 km-100 km)。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Airy S haw)、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六种树种潜在分布南界均有缩减,但其往高纬度地区扩张的范围抵消了这种减少,整体而言,这六种树种潜在分布面积增加,范围在0.3%-12.9%之间。光皮树(Swida wilsoniana(Wanger.)Sojak)虽然其分布范围向高纬度地区扩散,但分布南界缩减范围大于其扩散范围,净潜在分布面积缩减10%-34%。(3)黄连木、无患子、光皮树、麻疯树四个树种预测的未来潜在分布区与《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的重合率达到80%以上,其中黄连木、无患子、光皮树的重合率达93%,说明对于这四个树种的规划是合理的。文冠果预测的潜在分布区与规划重点发展区域重合率低于75%。因此,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应慎重考虑发展区域于未来气候条件下该树种的适宜性。(4)七个树种中麻疯树具有潜在的入侵可能性,在2050s和2070s两个时期,其在低排放情景下可分别对11和14个保护区构成威胁,即可能新扩散到这些保护区,受影响面积分别为2329 km2和2333 km2,将分别对七种和九种受保护的珍稀植物,以及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影响。高排放情景则可分别对15和20个保护区构成威胁,受影响面积分别为3312 km2和3453 km2,并将分别对八种和九种受保护的珍稀植物和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影响。
白玲[5](2016)在《宁夏甲虫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地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对河北大学博物馆和宁夏农林科学院昆虫标本室等单位收藏的宁夏甲虫定名标本的翔实考察,结合作者及导师长期对宁夏甲虫考察和物种鉴定,并在充分总结专家工作基础上得以完成。物种编目采用Borchard et al.(2011)的鞘翅目分类体系;与世界动物地理的关系采用Holt et al.(2013)意见,与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关系参考张荣组(2011)意见;研究区域自然状况参考张红(2013)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图册》数据。论文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包括宁夏自然概况、甲虫研究简史、研究材料与方法、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3大自然景观甲虫多样性比较、甲虫资源保护与利用6个方面;各论包括物种系统分类名录、文献引证信息、同异名目录、检视标本信息、寄主或捕食对象和地理分布,其中部分内容未呈现在论文中。研究取得如下初步成果:一、物种多样性1.种类构成研究总结宁夏甲虫2亚目13总科48科460属1019种(亚种),科学新发现2种,即圆点双刺甲Bioramix(Cardiobioramix)globipunctata Bai&Ren,2016和六盘山双刺甲Bioramix(Cardiobioramix)liupanshana Bai&Ren,2016,详细记载了各种的检视标本信息,文献引证、同异名,进一步总结了各种的分布地,并提供各种成虫形态图780张。2.属级以上分类阶元的组成格局在宁夏已知的甲虫种类中,多食亚目Polyphaga占13总科46科(95.83%)415属(90.22%)885种(86.85%);肉食亚目Adephaga占2科(4.17%)45属(9.78%)134种(13.15%)。10个重要科的种数之和超过甲虫总种数的81%,依次为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44属(9.57%)157种(15.41%)、叶甲科Chrysomelidae 65属(14.13%)133种(13.05%)、步甲科Carabidae 38属(8.26%)122种(11.97%)、金龟科Scarabaeidae 42属(9.13%)107种(10.50%)、天牛科Cerambycidae 55属(11.96%)86种(8.44%)、象甲科Curculionidae 41属(8.91%)70种(6.87%)、瓢虫科Coccinelidae 28属(6.09%)57种(5.59%)、隐翅虫科Staphyinidae 20属(4.34%)50种(4.91%)、葬甲科Silphidae7属(1.52%)25种(2.45%)、芫菁科Meloidae 5属(1.09%)23种(2.26%)。460个属中,单种属256个(55.65%);寡种属144个(31.30%);多种属60个(13.05%)。1.宁夏甲虫的属级(含共有分布属)构成以古北界成分为主,占460属(100.00%)、古北界+中日界共有成分175属(38.04%)、古北界+东洋界+中日界共有成分122属(26.52%)、古北界+东洋界+中日界+撒阿界共有成分39属(8.48%),世界广布2属(0.43%),其他各界共有成分仅占26.47%。2.宁夏甲虫属的分布数量(含共有分布属)与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联系由近到远依次是:蒙新区411属(89.35%)、华北区361属(78.48%)、东北区290属(63.04%)、华中区286属(62.04%)、青藏区195属(42.39%)、西南区171属(37.17%)、华南区162属(35.22%)。表明宁夏甲虫区系与蒙新区关系最为密切,也与华北区、东北区和华中区有一定联系。三、宁夏甲虫的区域分布特点以属为单位分析了宁夏甲虫属级(含共有分布属)区域分布特点:荒漠半荒漠区280属(60.87%);六盘山区270属(58.70%);黄土高原区121属(26.30%);地方特有属26个(5.65%)。表明宁夏甲虫凸显蒙新区性质,也与华北区联系紧密,地方特有物种稀少。四、宁夏3大自然景观甲虫的物种多样性比较对宁夏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3个重要自然景观已知甲虫的种类的数量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分别有甲虫30科211属355种(亚种)、35科243属482种(亚种)、30科182属287种(亚种);3区均无特有属存在,特有种所占比例非常小,分别占总种数的0.28%、1.87%、0.70%。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甲虫的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依次为:F指数29.4920、32.9064和28.9752,G指数5.0281、5.1998和4.9669,G-F指数0.8296、0.8420和0.8286。贺兰山和罗山甲虫为中等不相似水平,六盘山分别与罗山、贺兰山甲虫为极不相似水平。五、宁夏甲虫资源保护利用将宁夏甲虫资源大致划分为清洁类(约10%)、授粉类(约20%)、食(饲)类(约15%)、药用类(约10%)、天敌类(约30%)、观赏类(约100%)、仓储类(约5%)和农林类(约20%),并提出了保护与利用建议。二、宁夏甲虫区系特点及与世界和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杨忠年[6](2013)在《浅议庆阳市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植物检疫是保护林业安全生产的一项根本性预防措施。也是森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又不同于一般工作手段,它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带有强制性法规,对某些森林植物及其林产品实施检验、处理、限制等行为的一种行政业务措施。主要任务是限制危险性病虫人为传播蔓延,以期达到保护林业生产的目的。其效应是以较少的人力、物力,保护全局或局部林业生产免受危险性病虫危害。力求做到防患未然,杜绝"无烟森林火灾,加强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保护森林资源生态安全。近年来,庆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资流通量剧增,带来林业植物检疫监管面的扩大和执法服务形式的变化,由于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在庆阳市起步晚,与
闫峻[7](2008)在《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国家,林业生物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大敌。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发生制约了生态建设步伐,威胁着国土生态安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本论文针对当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理论知识,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融合的方法,在文献回顾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界定了林业生物灾害的定义,归纳提炼了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分析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特征,研究设计了快速估算灾害经济损失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7年全国林业生物灾害年均发生面积达1120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210亿元,包括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总损失超过1480亿元。本文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应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专业为主体、社会参与为支撑的林业有害生物综合管理体系,推进由部门——救灾——危机管理为主向综合——防灾——风险管理为主的转变,实行“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谁受益,谁投入”的投入政策,强化健康抗灾、检疫御灾、监测预警和防治救灾四大体系建设,在管理技术措施上,应以森林健康为目标,以防控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为重点,把森林健康作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基础,从培育种苗抓起,采取生态调控措施,提高森林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把检疫御灾作为第一道防线,在加强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严格检疫封锁,阻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把监测预警作为第二道防线,构建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在全面覆盖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对重大疫情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报,为及时除治提供科学依据;把防治救灾作为第三道防线,通过建设防治作业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应急防控系统和防治评估系统,提高防治应急能力和减灾成效,实现可持续控灾,促进森林健康。
刘建[8](2007)在《陕西省林业主要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探讨了外来入侵生物的概念及其在我国及陕西省的危害状况、入侵原因,提出了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及管理对策。随着贸易往来和旅游业的发展,生物入侵对我国的林业威胁不断加剧,正在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来入侵种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物种的灭绝,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生物入侵在陕西乃至全国绝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有意的引种带来的灾害性后果,无意的人为活动带入境内。之所以能够让外来入侵生物在入侵后形成灾害,主要有以下原因:缺乏对引进种的利益与风险进行评估、淡薄的生态意识与不顾生态后果的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盲目引进、缺乏严格的科学监管体系或监管不力、缺乏全面检疫的体系与机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和农林生态环境的一个巨大威胁,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已经对我国的林业现状以及陕西林业健康造成了重大损害,严重威胁着陕西的农业生态安全。作者综述了我国陕西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概况及其影响、外来入侵种的传入途径和控制方法,提出了对外来物种入侵应采取的控制对策。
赵铁珍[9](2005)在《美国白蛾入侵对我国的危害分析与损失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它被国际上列为除栖息地(生境)丧失以外导致区域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因素。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就是外来有害生物之一,自1979年在我国丹东首次发现以来,目前仍呈扩散蔓延趋势,已入侵北京的远郊区,形势十分严峻。以往通过森林资源等实物变化来认识美国白蛾所造成的危害,忽视了社会和经济属性,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与经济挂钩。随着生态认识的加深,人们意识到了它所造成的危害,但主要是进行定性分析,量化其危害程度的研究较少,并未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其危害与损失。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拓宽研究领域,定量评估美国白蛾对我国造成的各种危害与损失,客观反映美国白蛾造成的损失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入性的展开该方面问题的研究。 本论文运用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等理论知识,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融合的方法,在文献回顾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及结论: (1)明确美国白蛾损失分类的指导思想,指出其损失评价的实质是识别美国白蛾对我国所造成的各种危害与损失。 (2)提出了美国白蛾损失评估方法,首次系统构建了美国白蛾损失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损失指标的评估模型及测度方法。 (3)以天津、辽宁、河北为例,系统分析了因美国白蛾入侵而造成的景观美学损失、生产生活损失和心理影响损失,并采用条件价值法依次分别估算了这些损失。其中,在心理影响损失的分析中,首次建立了“有虫株率耐受”指数,较好的反映了人们心理对有虫株率的耐受程度。 (4)在非经济损失评估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估算出2004年全国美国白蛾疫区总损失量,合计为2.300亿元~3.052亿元,平均为19657.12~26086.81元/hm2。指出在现有的认识水平下,其所造成的非经济损失比经济损失要严重,至少是经济损失的1.1~1.8倍。 (5)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效益——费用分析,首次比较了三种不同的综合防治美国白蛾措施,指出综合方法2(即周氏啮小蜂+营林措施+人工防治)是目前较为受专家和基层工作者接受的最佳方式。
胡红莉[10](2005)在《华山松疱锈病区病健株树栖真菌研究》文中认为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为我国特有树种,是西南地区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和西部地区的重要用材树种,也是云南省以及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由于华山松林大部分为人工纯林,易遭受华山松疱锈病(Cronartium ribicola J.C.Fischer)的为害,仅西部地区的受害面积已达13万hm2以上,且有迅速传播蔓延的趋势,目前对长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和西部生态环境的恢复造成了严重威胁。 十多年来,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该病害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学和防治学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某些防治措施在生产实际和大范围应用中仍存在着操作困难、难以持久、防效不稳定等问题,大部分病区的疱锈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且继续蔓延扩张。 寻求环保、持续和稳定的方法防治林木病害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生物防治因其具有安全性、对环境污染少而成为森林病理学当前研究的热点。但自然环境的错综复杂,使生物防治在室内实验所表现出的拮抗作用与林间实际防治效果常常存在很大的差异。除了湿度这一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因素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因此,弄清华山松健康植株和感染疱锈病的植株(以下简称感病植株)上的树栖真菌种类、数量和动态变化对华山松疱锈生物防治中重寄生菌的定殖相当重要。 本研究运用真菌学和森林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云南省华山松疱锈病三个主要发病区(东川二二二林场、巧家马树林场和大理罗坪山林场)设点,以华山松人工林中健康植株和感染疱锈病的植株(以下简称感病植株)为研究对象,在其病原茶藨生柱锈菌几个发育阶段(1、Ⅰ、Ⅱ~Ⅲ等)的不同时期,对华山松树栖真菌的组成、数量动态变化开展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病原菌的重寄生菌等有益真菌类群和为利用重寄生菌生物防治华山松疱锈病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实验材料。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三个病区的采集点,经四次采集,两种表面消毒处理,分离纯化共获得华山松树栖真菌1572个菌株。其中,从感病植株上获得的真菌菌株数(881个菌株)明显多于健康植株的(691个菌株)。 (2)不管是健康植株还是感病植株的树皮,无论表面消毒用处理1还是处理2,产性子器阶段(0)的2003年10月真菌菌株都是最少的,平均每个样本分离到2.50—5.38个菌株:而产锈子器阶段(Ⅰ)的2004年4月所采样本分离到的菌株最多,平均每个样本可分离到4.63—7.25个菌株。
二、陕西省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技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省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技术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盐源县小高山林业有害昆虫红脂大小蠹风险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红脂大小蠹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
1.1.1 分布因素P1 |
1.1.2 传入、定殖、扩散因素P2 |
1.1.3 潜在危害因素P3 |
1.1.4 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因素P4 |
1.1.5 危险性管理难度因素P5 |
1.2 风险性综合评价值(R)计算方法 |
1.3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红脂大小蠹风险评估定性分析 |
2.1.1 发生及分布 |
2.1.2 传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 |
2.1.3 潜在危害性 |
2.1.4 危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 |
2.1.5 防治措施 |
2.2 红脂大小蠹风险评估定量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2)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绥德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现状 |
2 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3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
3.1 构建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规划 |
3.2 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培训力度 |
3.3 加大森林病虫害的预警监测制度建设 |
3.4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发展形势 |
4 结语 |
(3)通辽市美国白蛾风险分析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风险评估分析方法 |
2 定性与分析 |
2.1 美国白蛾主要寄主树种在通辽市的占比及其重要性 |
2.2 美国白蛾在通辽市的适生性 |
2.3 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 |
2.4 潜在危害性 |
2.5 检疫识别的难度 |
2.6 根除的难度 |
3 定量分析 |
3.1 量化指标 |
3.2 分级标准 |
4 风险评估结论 |
(4)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我国木本油料树种研究现状 |
1.2.2 气候变化对木本油料树种的影响研究 |
1.2.3 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研究 |
1.2.4 林业生物柴油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或挑战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 |
2.3.1 预测模型比较选择 |
2.3.2 气候变化对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 |
2.3.3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中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合理性分析 |
2.3.4 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评价及其可能影响分析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2.5 研究方法 |
2.5.1 数据来源 |
2.5.2 模型建立 |
2.5.3 未来气候条件下七种木本油料树种分布区域变化分析 |
2.5.4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中重点区域适宜性评估 |
2.5.5 七种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及其影响分析 |
3 预测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物种分布模型比较选择 |
3.1 光皮树模型比较选择 |
3.1.1 模型精度评估 |
3.1.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2 麻疯树模型比较选择 |
3.2.1 模型精度评估 |
3.2.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3 黄连木模型比较选择 |
3.3.1 模型精度评估 |
3.3.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4 文冠果模型比较选择 |
3.4.1 模型精度评估 |
3.4.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5 无患子模型比较选择 |
3.5.1 模型精度评估 |
3.5.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6 乌桕模型比较选择 |
3.6.1 模型精度评估 |
3.6.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7 油桐模型比较选择 |
3.7.1 模型精度评估 |
3.7.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8 讨论 |
3.9 小结 |
4 气候变化对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 |
4.1 集成模型的精度 |
4.1.1 基于理论方法验证的模型精度 |
4.1.2 基于独立数据验证的模型精度 |
4.1.3 实地调查 |
4.2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 |
4.2.1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面积 |
4.2.2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的空间特征 |
4.3 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区域变化 |
4.3.1 空间分布位置的变化 |
4.3.2 迁移距离的变化 |
4.3.3 面积的变化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规划种植区域的适宜性 |
5.1 空间区域分析 |
5.2 规划区域与预测潜在分布区的重合率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入侵可能性及其影响分析 |
6.1 筛选的具入侵性木本油料树种 |
6.2 对保护区的影响 |
6.2.1 对保护区总体影响 |
6.2.2 受影响保护区空间分布范围 |
6.2.3 受影响的树种和生态系统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讨论 |
7.3 论文的创新点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查询树种分布参考文献 |
附录2 环境变量对初始模型的贡献率 |
附录3 WEED RISK ASS ESSMENT评分系统 |
附录4 筛选出来的267个保护区 |
(5)宁夏甲虫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总论 |
1. 宁夏自然概况 |
1.1 宁夏自然条件 |
1.2 宁夏生物资源状况 |
2. 宁夏甲虫研究简史及课题的提出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2.3 研究课题的提出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材料 |
3.1.1 标本来源 |
3.1.2 文献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分类记述 |
3.2.2 物种地理分布分析 |
3.2.3 3 大自然景观甲虫组成分析 |
3.2.4 图像采集 |
4. 宁夏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组成格局 |
4.1 物种多样性 |
4.1.1 属级以上阶元组成特点 |
4.1.2 属级组成特点 |
4.2 区系组成特点 |
4.2.1 宁夏甲虫与世界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
4.2.2 宁夏甲虫与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
4.2.3 宁夏甲虫的区域分布特点 |
5. 宁夏主要自然景观甲虫物种多样性比较 |
5.1 3 大自然景观甲虫主要类群及数量 |
5.2 3 大自然景观的甲虫G-F指数 |
5.3 3 大自然景观的甲虫相似性系数 |
6. 宁夏甲虫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
6.1 宁夏甲虫资源 |
6.1.1 清洁类 |
6.1.2 授粉类 |
6.1.3 食(饲)类 |
6.1.4 药用类 |
6.1.5 天敌类 |
6.1.6 观赏类 |
6.1.7 仓储类 |
6.1.8 农林类 |
6.2 宁夏甲虫资源保护与利用 |
6.2.1 保护与利用现状 |
6.2.2 保护与利用建议 各论 |
鞘翅目Coleoptera |
肉食亚目Adephaga |
(1) 步甲科Carabidae Latreille, 1802 |
(2) 龙虱科Dytiscidae Leach, 1815 |
多食亚目Polyphaga |
牙甲总科Hydrophiloidea Latreille, 1802 |
(3) 牙甲科Hydrophilidae Latreille, 1802 |
(4) 长阎甲科Synteliidae Lewis, 1882 |
(5) 阎甲科Histeridae Gyllenhal, 1808 |
隐翅虫总科Staphylinoidea Latreille, 1802 |
(6) 球蕈甲科Leiodidae Fleming, 1821 |
(7) 觅葬甲科Agyrtidae Thomson, 1859 |
(8) 葬甲科Silphidae Latreille, 1806 |
(9) 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 Latreille, 1802 |
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 Latreille, 1802 |
(10) 粪金龟科Geotrupidae Latreille, 1802 |
(11) 皮金龟科Trogidae Mac Leay, 1819 |
(12) 锹甲科Lucanidae Latreille, 1804 |
(13) 红金龟科Ochodaeidae Mulsant & Rey, 1871 |
(14) 金龟科Scarabaeidae Latreille, 1802 |
花甲总科Dascilloidea Guérin-Méneville, 1843 (1834) |
(15) 花甲科Dascillidae Guérin-Méneville, 1843 (1834) |
吉丁总科Buprestoidea Leach, 1815 |
(16) 吉丁科Buprestidae Leach, 1815 |
丸甲总科Byrrhoidea Latreille, 1804 |
(17) 泥甲科Dryopidae Billberg, 1820 (1817) |
叩甲总科Elateroidea Leach, 1815 |
(18) 叩甲科Elateridae Leach, 1815 |
(19) 红萤科Lycidae Laporte, 1836 |
(20) 花萤科Cantharidae Imhoff, 1856 (1815) |
长蠹总科Bostrichoidea Latreille, 1802 |
(21) 皮蠹科Dermestidae Latreille, 1804 |
(22) 长蠹科Bostrichidae Latreille, 1802 |
(23) 蛛甲科Ptinidae Latreille, 1802 |
郭公甲总科Cleroidea Latreille, 1802 |
(24) 谷盗科Trogossitidae Latreille, 1802 |
(25) 郭公虫科Cleridae Latreille, 1802 |
(26) 拟花萤科Melyridae Leach, 1815 |
扁甲总科Cucujoidea Latreille, 1802 |
(27) 球棒甲科Monotomidae Laporte, 1840 |
(28) 隐食甲科Cryptophaginae Kirby, 1826 |
(29) 锯谷盗科Silvanidae Kirby, 1837 |
(30) 扁甲科Cucujidae Latreille, 1802 |
(31) 露尾甲科Nitidulidae Latreille, 1802 |
(32) 瓢虫科Coccinellidae Latreille, 1807 |
(33) 薪甲科Latridiidae Erichson, 1842 |
拟步甲总科Tenebrionoidea Latreille, 1802 |
(34) 小蕈甲科Mycetophagidae Leach, 1815 |
(35) 花蚤科Mordellidae Latreille, 1802 |
(36) 幽甲科Zopheridae Solier, 1834 |
(37) 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Latreille, 1802 |
(38) 拟天牛科Oedemeridae Latreille, 1810 |
(39) 芫菁科Meloidae Gyllenhal, 1810 |
(40) 蚁形甲科Anthicidae Latreille, 1819 |
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 Latreille, 1802 |
(41) 暗天牛科Vesperidae |
(42) 天牛科Cerambycidae Latreille, 1802 |
(43) 距甲科Megalopodidae Latreille, 1802 |
(44) 叶甲科Chrysomelidae Latreille, 1802 |
象甲总科Curculionoidea Latreille, 1802 |
(45) 卷叶象科Attelabidae Billberg, 1820 |
(46) 椰象甲科Dryophthoridae Sch?nherr, 1825 |
(47) 三锥象科Brentidae Billberg, 1820 |
(48) 象甲科Curculionidae Latreille, 180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活动 |
(6)浅议庆阳市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庆阳市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现状 |
(一) 区域概况 |
(二) 生态环境特点 |
(三) 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主要种类 |
(四) 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危害情况 |
二、发生原因分析 |
(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
(二) 引进和利用外来物种。 |
(三) 检疫措施不力, 森检人员业务水平低。 |
(四) 对外省 (市) 特别是相邻省 (市) 相关信息不灵, 缺乏对境外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的收集和了解。 |
三、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四、做好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几点建议 |
(一) 与时俱进突出森防工作重点。 |
(二) 转变森防工作职能, 庆阳市森防站隶属林业 |
(三) 健全有关的检疫制度。 |
(四) 全面提高检疫人员素质。 |
(五) 加强防范设施建设, 建立外来林业有害生物 |
(六) 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检疫监管, 规范外来植物、种苗的检疫审批管理。 |
(七) 加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 |
(7)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已有的相关研究 |
1.5.1 灾害经济学研究进展 |
1.5.2 林业生物灾害经济研究进展 |
1.6 论文的创新 |
2 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基础 |
2.1 几个相关概念 |
2.1.1 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
2.1.2 自然灾害的特征 |
2.1.3 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
2.1.4 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分析 |
2.1.5 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内容 |
2.2 灾害管理理论 |
2.2.1 灾害系统理论 |
2.2.2 灾害管理周期 |
2.2.3 灾害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
2.2.4 灾害管理体系 |
2.2.5 灾害的风险管理 |
2.2.6 灾害的危机管理 |
2.2.7 灾害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 |
2.3 森林灾害经济理论 |
2.3.1 森林灾害经济 |
2.3.2 森林灾害经济的研究重点 |
2.3.3 森林灾害经济的基本原理 |
2.3.4 森林受害程度的分析方法 |
2.3.5 林业生物灾害损失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
2.3.6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分级标准 |
2.3.7 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理论和方法 |
2.4 新古典福利经济学 |
2.5 生态系统理论 |
2.5.1 生态平衡与生态稳态 |
2.5.2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
2.5.3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 |
2.6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
2.6.1 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 |
2.6.2 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原理 |
3 国内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概述 |
3.1 我国古代农林生物灾害管理的历史和对当代的启示 |
3.1.1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回顾 |
3.1.2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思想 |
3.1.3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
3.2 我国现代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 |
3.2.1 “彻底消灭”理论占主导时期 |
3.2.2 综合防治和综合治理理论占主导时期 |
3.2.3 森林健康和可持续控治理论为指导时期 |
3.3 国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理论概述 |
3.3.1 世界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情况 |
3.3.2 国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理论 |
3.3.3 我国与国外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理念的比较 |
3.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 |
3.5 小结 |
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现状与趋势分析 |
4.1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
4.1.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 |
4.1.2 本土主要林业有害生物 |
4.2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特点及成因 |
4.2.1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与危害特点 |
4.2.2 林业生物灾害成因分析 |
4.3 林业生物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
4.3.1 影响林业生物灾害发展的因素 |
4.3.2 林业生物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
4.4 小结 |
5 林业生物灾害的经济损失估算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 |
5.2.1 指标体系 |
5.2.2 分析方法 |
5.3 全国主要林业生物灾害损失估算 |
5.3.1 数据来源 |
5.3.2 主要林业生物灾害的损失估算 |
5.3.3 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5.4 小结 |
6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
6.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外部经济效应 |
6.1.1 公共物品的内涵 |
6.1.2 公共物品的特性 |
6.1.3 外部效应的特性 |
6.1.4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外部效应 |
6.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成本分析 |
6.2.1 灾害成本概念 |
6.2.2 林业生物灾害及其管理成本的界定 |
6.2.3 林业生物灾害成本效益分析 |
6.2.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成本效益问题 |
6.3 小结 |
7 林业生物灾害的分类与分级管理 |
7.1 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管理 |
7.1.1 林业有害生物的危险性分类 |
7.1.2 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管理策略 |
7.2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分级管理 |
7.2.1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分级标准 |
7.2.2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
7.3 小结 |
8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对策研究 |
8.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机制研究 |
8.1.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要素分析 |
8.1.2 转变管理方式 |
8.1.3 改进管理方法 |
8.1.4 完善管理制度 |
8.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8.2.1 完善法律法律法规体系 |
8.2.2 强化执法能力 |
8.2.3 加强执法监督 |
8.2.4 增强法律意识 |
8.3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投入政策 |
8.3.1 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政策体系 |
8.3.2 建立多渠道投入为辅的社会投入体系 |
8.3.3 设立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应急储备资金 |
8.3.4 加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资金管理 |
8.4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技术支撑措施 |
8.4.1 森林健康措施 |
8.4.2 检疫御灾措施 |
8.4.3 监测预警措施 |
8.4.4 防治救灾措施 |
8.5 小结 |
9 结论和讨论 |
9.1 研究结论 |
9.2 讨论和体会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名录 |
附件2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补助费系数表 |
附件3 2007年网上调查各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汇总表 |
附件4 1998-2007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统计表 |
附件5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陕西省林业主要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概念及对其认识 |
1.1.1 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 |
1.1.2 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识 |
1.2 外来入侵物种的扩散机制 |
1.2.1 外来入侵物种的特点 |
1.2.2 被入侵生态系统的特点 |
1.2.3 容易遭受外来入侵的区域 |
1.3 外来入侵物种的分类 |
1.3.1 植物 |
1.3.2 动物 |
1.3.3 微生物 |
1.4 陕西省自然状况与林业资源概况 |
1.4.1 自然与地理状况 |
1.4.2 林业资源状况 |
1.5 陕西省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 |
第二章 陕西省境内主要入侵林业有害生物 |
2.1 国(境)外传入林业有害生物 |
2.1.1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 |
2.2 外省(市)传入林业有害生物情况 |
2.2.1 红脂大小蠹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
2.2.2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Takikawa et al |
2.2.3 加拿大一枝黄花 Solidago canadensis |
2.2.4 水杉小爪螨 Oligonychus metagequoiae Kuang |
2.2.5 苹果绵蚜 Eriosoma lanigerum |
2.2.6 柳小吉丁虫 |
2.2.7 圆唇散白蚁 |
第三章 有害生物入侵影响、途径及原因分析 |
3.1 中国100 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见表3-1) |
3.1.1 外来入侵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3.1.2 外来入侵种对农林业的影响 |
3.1.3 外来有害生物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
3.1.4 外来有害生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3.2 引起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日益严重的原因 |
3.3 外来入侵种的传入途径分析 |
3.3.1 人类生产的有意引入 |
3.3.2 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 |
3.3.3 自然传入 |
第四章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预防和管理对策 |
4.1 生物入侵的预防控制策略 |
4.1.1 建立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御体系 |
4.1.2 建立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早期预警体系 |
4.1.3 提高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建立引种申报制度 |
4.1.4 建立引种后的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 |
4.1.5 建立经济制约机制 |
4.1.6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做好检疫工作 |
4.1.7 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
4.2 外来入侵种的控制与防治清除技术 |
4.2.1 人工防治方法 |
4.2.2 机械防治方法 |
4.2.3 替代控制方法 |
4.2.4 化学防治方法 |
4.2.5 生物防治方法 |
4.2.6 综合治理方法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致力于外来入侵生物问题的国家能力建设 |
5.1.1 监管能力 |
5.1.2 狙击能力 |
5.1.3 预警能力 |
5.1.4 快速反应能力 |
5.1.5 信息处理能力 |
5.1.6 教育宣传能力 |
5.2 致力于入侵外来生物问题的研究能力建设 |
5.3 监测与管理能力建设 |
5.4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美国白蛾入侵对我国的危害分析与损失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
1.4.1 美国白蛾的研究进展 |
1.4.2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影响评价 |
1.4.3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研究进展 |
1.4.4 森林虫害损失评价的研究进展 |
2 美国白蛾入侵的基本情况及危害 |
2.1 美国白蛾的基本情况 |
2.1.1 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 |
2.1.2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 |
2.2 美国白蛾入侵区域及适生范围 |
2.3 美国白蛾入侵的危害 |
2.3.1 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 |
2.3.2 美国白蛾的危害分析 |
2.4 美国白蛾成灾原因机理分析 |
2.4.1 食物链分析 |
2.4.2 生态网分析 |
3 本文主要的基础理论阐释 |
3.1 几个相关概念 |
3.1.1 外来有害生物方面的概念 |
3.1.2 损失评价方面的概念 |
3.1.3 其它概念 |
3.2 生物入侵的理论假说 |
3.3 食叶害虫对树木的影响机理 |
3.3.1 食叶害虫对树木化学性质的影响 |
3.3.2 食叶害虫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
3.4 损失评估的理论依据 |
3.4.1 生态资源的多功能性 |
3.4.2 环境资源的有价论 |
3.4.3 林价与林地价值的计量 |
3.4.4 福利经济学的外部性等理论 |
3.4.5 其它学科的理论 |
4 美国白蛾入侵的损失分类及评估方法 |
4.1 美国白蛾入侵的损失分类研究 |
4.1.1 美国白蛾入侵的损失分类 |
4.1.2 美国白蛾入侵的损失内涵及说明 |
4.1.3 层次分析法在美国白蛾入侵的损失分类中的应用 |
4.2 美国白蛾的损失评估方法 |
4.2.1 损失评估方法简介 |
4.2.2 美国白蛾入侵损失评估方法的选取 |
4.2.3 分析与讨论 |
5 美国白蛾入侵损失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5.1 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和思路 |
5.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指标的层次 |
5.2.2 指标的测度及说明 |
5.3 指标数据的来源 |
5.4 结论与讨论 |
6 美国白蛾入侵非经济损失评估案例研究 |
6.1 天津美国白蛾景观美学损失评估 |
6.1.1 天津美国白蛾的发生概况 |
6.1.2 调查方法及资料搜集 |
6.1.3 景观美学损失支付意愿分析 |
6.1.4 评估结果 |
6.2 辽宁美国白蛾生产生活损失评估 |
6.2.1 辽宁美国白蛾发生概况 |
6.2.2 调查方法及资料搜集 |
6.2.3 生产生活损失评估分析 |
6.2.4 评估结果 |
6.3 河北美国白蛾心理影响损失评估 |
6.3.1 河北美国白蛾发生概况 |
6.3.2 调查方法与资料搜集 |
6.3.3 心理影响损失分析 |
6.3.4 评估结果 |
7 2004年全国美国白蛾疫区的损失评估 |
7.1 经济损失评估 |
7.1.1 直接经济损失 |
7.1.2 间接经济损失 |
7.1.3 防治费用评估 |
7.2 非经济损失评估 |
7.2.1 环境功能损失 |
7.2.2 景观美学损失 |
7.2.3 生产生活损失 |
7.2.4 心理影响损失 |
7.2.5 生态系统内部失衡损失 |
7.2.6 区域声誉损失 |
7.3 总损失评估 |
7.4 讨论 |
8 美国白蛾入侵的防治 |
8.1 防治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8.1.1 防治方法的介绍 |
8.1.2 三种综合防治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8.2 防治的具体保障举措 |
9 研究结论及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美国白蛾景观美学损失调查表 |
附件2 美国白蛾生产生活损失调查表 |
附件3 美国白蛾心理影响损失调查表 |
附件4 美国白蛾损失专家调查(1) |
附件5 美国白蛾损失专家调查(2) |
附件6 美国白蛾寄主植物目录 |
附图 |
附图1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 |
附图2 美国白蛾危害的主要寄主植物 |
附图3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影响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10)华山松疱锈病区病健株树栖真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五针松疱锈病及病原研究概况 |
1.1.1 分布与危害 |
1.1.2 症状 |
1.1.3 病原菌及其分类研究 |
1.1.4 发病条件与流行因素 |
1.1.5 生物防治 |
1.2 华山松树栖真菌研究回顾 |
1.2.1 树栖真菌 |
1.2.2 华山松树栖真菌研究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华山松疱锈病健株树栖真菌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样本采集地概况 |
2.1.2 采样时间和方法 |
2.1.3 菌种的分离 |
2.1.4 菌种的纯化保存 |
2.1.5 菌种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分离获得菌株数 |
2.2.2 菌株鉴定 |
2.3 部分树栖真菌的形态特征描述 |
2.3.1 子囊菌 |
2.3.2 丝孢纲 |
2.3.3 腔孢纲 |
2.4 拟盘多毛孢部分种(Pestalotiopsis spp.)的分子生物学的初步研究和探索 |
2.4.1 材料和方法 |
2.4.2 结果与分析 |
2.4.3 讨论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陕西省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技术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盐源县小高山林业有害昆虫红脂大小蠹风险性评估[J]. 刘永耀,徐建. 生物安全学报, 2020(04)
- [2]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 王娅利,张桂民. 农家参谋, 2020(22)
- [3]通辽市美国白蛾风险分析及评估[J]. 杜艳红,李施男,李仁贵.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0(05)
- [4]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D]. 代光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宁夏甲虫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地理[D]. 白玲. 河北大学, 2016(02)
- [6]浅议庆阳市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 杨忠年. 甘肃林业, 2013(04)
- [7]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D]. 闫峻.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8]陕西省林业主要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D]. 刘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9]美国白蛾入侵对我国的危害分析与损失评估研究[D]. 赵铁珍.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5)
- [10]华山松疱锈病区病健株树栖真菌研究[D]. 胡红莉. 西南林学院,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