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下古生界层序格架与沉积相研究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下古生界层序格架与沉积相研究

论文题目: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下古生界层序格架与沉积相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作者: 郑秀娟

导师: 汤达祯,于兴河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层序界面,地震相,沉积相,一体化模式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含油气沉积盆地,面积达56 万km2,同时也是当前“开发西部”、“西气东输”的主战场。由于该盆地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格局变化巨大,抬升沉降频繁,早张晚挤,从而形成了现今的叠合盆地。要寻找和掌握该区的不同地质规律,就不得不系统地分析与研究其构造、沉积与充填的演化,因此,论文以塔东北为研究区开展下古生界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沉积充填模式研究。采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到域的研究思路,充分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及大量的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沉积学为理论指导,以层序划分为基础,以测井相和地震相研究为重点、沉积相分析和盆地充填特征为主线,采用新理论和新技术,做到了点、面、井、震、室内与野外的有机结合,系统地构建了该区下古生界的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构造—沉积一体化模式,再现了沉积充填及展布的相互关系,为该区后续的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模式。其核心内容如下: (1)雅尔当山、却尔却克山和元宝山三个下古生界野外露头的详细考察结果表明:寒武纪—早奥陶世主要为半深海沉积环境,岩性主要为灰岩和泥质灰岩。中上奥陶统以半深海相的浊流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碎屑岩。志留系沉积以滨浅海的中细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为主。进而总结得出本区的三个沉积序列模式:浊积序列、三角洲序列和潮坪序列。(2)下古生界发育2 个Ⅰ级层序,4 个Ⅱ级层序和14 个Ⅲ级层序。Ⅰ、Ⅱ级层序界面均为明显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全区分布;Ⅲ级层序界面多为局部不整合或整合界面,不整合局域分布为主。层序界面可归纳为4 种类型:造山侵蚀不整合层序界面、隆升侵蚀不整合界面、海侵上超不整合界面和沉积间断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每一种界面的成因及特征。(3)识别出该地区存在4 种地震相、7 种地震亚相,以地震相解释的界面、形态与属性三者为一体的原则,结合研究区的具体情况,给出了每个层系地震相与沉积相转换的综合成果,从地震角度为沉积相的进一步展开研究提供了依据。(4)寒武系—下奥陶统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相和半深海盆地相;中上奥陶统大部分区域为一套浊流沉积,只有西北地区继承了寒武—下奥陶的碳酸盐台地相;志留纪系主要为滨浅海环境,是一套扇三角洲相和潮坪—沼泽相沉积物。(5)首次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下古生界三个层系的构造—沉积一体化理论模式,从演化的角度再现了研究区沉积体系的展布。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及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沉积学研究

1.2.2 层序地层学研究

1.2.3 盆地沉积充填模式研究

1.2.4 工区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与难点

1.3.1 层序地层格架不清,划分存在一定难度

1.3.2 平面沉积相的厘定

1.3.3 早古生代盆地性质的合理定位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与创新点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及演化

2.2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野外地质剖面分析

3.1 剖面简介

3.1.1 雅尔当山剖面

3.1.2 却尔却克剖面

3.1.3 元宝山剖面

3.2 地层划分和沉积相分析

3.3 垂向沉积序列模式及其特征

3.3.1 浊积序列

3.3.2 三角洲序列

3.3.3 潮坪序列

3.4 认识

第四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

4.1 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

4.2 钻井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4.2.1 钻井层序地层原理

4.2.2 层序划分结果

4.3 地震层序地层格架

4.3.1 地震层序概念

4.3.2 地震测线剖面选择

4.3.3 地震层序划分原则

4.4 地震层序界面识别

4.4.1 平行接触

4.4.2 相交接触

4.5 地震层序划分

4.5.1 地震层序划分方法

4.5.2 本区III 级地震层序划分结果

4.6 塔东北地区层序界面的成因分析

4.7 层序地层格架的认识

第五章 地震相研究及平面展布

5.1 地震相划分的原则与方法

5.1.1 地震相分析基础

5.1.2 地震相划分原则

5.1.3 地震相划分方法

5.2 地震相类型的识别与划分

5.2.1 席状相

5.2.2 披覆相

5.2.3 透镜状相

5.2.4 丘状相

5.3 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

5.3.1 寒武系—下奥陶统

5.3.2 中上奥陶统

5.3.3 志留系

5.4 地震相解释的基本准则

5.4.1 能量匹配准则

5.4.2 以岩心资料为准

5.4.3 沉积体系匹配准则

5.4.4 沉积演化史匹配准则

5.4.5 不同层系的地震相与沉积相的转换关系

第六章 沉积相及沉积体系研究

6.1 单井沉积相分析

6.1.1 测井沉积相研究

6.1.2 沉积相测井响应与模版建立

6.1.3 单井沉积相

6.1.4 其它典型井分析

6.1.5 单井沉积相总体认识

6.2 含砂率研究及其与沉积相的关系

6.2.1 用速度资料估算砂、泥岩百分比方法

6.2.2 研究区含砂率等值线的制作

6.2.3 含砂率与沉积相的关系

6.3 地层分布与沉积特征

6.3.1 寒武系—下奥陶统

6.3.2 中—上奥陶统

6.3.3 志留系

6.4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相平面展布特点

6.4.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6.4.2 寒武系—下奥陶统

6.4.3 中上奥陶统

6.4.4 志留系

6.5 设计井尉犁1 井的预测分析

6.6 认识及讨论

6.6.1 主要认识

6.6.2 物源方向讨论

第七章 构造—沉积一体化模式研究

7.1 盆地演化的研究方法

7.1.1 以活动论为基础,用发展的观点研究盆地

7.1.2 同一盆地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7.1.3 同一时期盆地的不同构造部位也存在明显差异性

7.1.4 构造是控制盆地沉积充填及其特征的主要因素

7.2 塔东北地区的分类归属

7.3 塔东北早古生代构造环境与盆地类型

7.3.1 寒武—早奥陶世

7.3.2 中、晚奥陶世

7.3.3 志留纪

7.4 盆地的构造—沉积一体化模式

7.4.1 寒武系—下奥陶统

7.4.2 中—上奥陶统

7.4.3 志留系

7.5 认识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图版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济阳坳陷孤岛潜山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和机理研究[D]. 雍自权.成都理工大学2007
  • [2].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过程和机理研究[D]. 孙玮.成都理工大学2008
  • [3].桩海地区下古生界潜山构造、储层及成藏特征[D]. 冯斌.浙江大学2009
  • [4].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与分布预测研究[D]. 曾维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 [5].四川盆地川中—川西南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差异性研究[D]. 梁家驹.成都理工大学2014
  • [6].靖边气田西侧下古生界风化壳岩溶储层及天然气富集规律研究[D]. 郭庆.西北大学2013
  • [7].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 李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8].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D]. 黄文明.成都理工大学2011
  • [9].兴安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下古生界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D]. 孙巍.吉林大学2014
  • [10].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下古生界天然气聚集关系研究[D]. 党犇.西北大学2003

相关论文

  • [1].泰康——西超地区沉积相研究及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D]. 厉玉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2].东濮及邻区中生界地层沉积相研究[D]. 张洪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3].塔里木盆地塔中寒武系—奥陶系构造与沉积演化及相互关系研究[D]. 王惠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4].吉林油田大布苏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D]. 蒋旭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下古生界层序格架与沉积相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