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危险性评估论文-吴富峣,蒋良文,张广泽,宋章

地震危险性评估论文-吴富峣,蒋良文,张广泽,宋章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危险性评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德钦-中甸断裂,奔子栏,活动性

地震危险性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吴富峣,蒋良文,张广泽,宋章[1](2019)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德钦-中甸断裂中北段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东挤出使得青藏高原内部和周缘形成一系列强烈变形的次级块体,川滇地块是其中变形最为活跃的地块。德钦-中甸断裂是川滇地块的西边界断裂之一,晚第四纪以来断裂主要表现为右旋滑动,同时发育倾滑分量。在奔子栏镇-瓦卡镇以南至中甸一带,断层发育明显的正倾滑分量,在奔子栏镇-瓦卡镇以北则发育明显的逆倾滑分量。奔子栏镇一带是断层运动特征的改变部位,也是断层宏观走向改变的部位,这些特征表明奔子栏镇更是德钦-中甸走滑断裂的枢纽部位。研究表明德钦-中甸断裂在奔子栏镇附近的古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为11.35±2.4ka,长期滑动速率1.3~1.7mm/a。按照构造类比原则,奔子栏镇是德钦-中甸断裂的地震成核部位,其潜在震级下限不会低于M7,潜在地震烈度下限不会低于Ⅹ度。(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丁晓光,石富强,张艺[2](2019)在《六盘山与龙门山地区构造活动对比及地震危险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盘山与龙门山分别位于青藏块体东北缘和东缘。龙门山断裂带发生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六盘山断裂带具有与龙门山相似的断层闭锁环境,从而推断六盘山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高。本文系统总结前人最新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结合区域GNSS、重力、水准等资料,从历史构造演化、隆升动力机制、现今地壳运动等方面对比两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和孕震机(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Y.Chen,D.C.Booth,兰晓雯,吴何珍[3](2019)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剖析》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和灾害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4.0引言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其中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无论其未来潜力如何,就目前而言,依赖地震预报来预防地震灾害是不切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在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加强建筑环境的抗震能力(图4.1)。(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19年04期)

马思远,许冲,田颖颖,徐锡伟[4](2019)在《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于2017年8月8日的四川九寨沟M_S7. 0地震触发了大量的同震滑坡。基于Geoeye-1震后0. 5m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开展极震区同震滑坡解译,圈定了4 834处滑坡。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水平断层距离、垂直断层距离、震中距离、河流距离、道路距离、TPI指数以及岩性共10个因子作为地震滑坡的影响因子,应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开展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并对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LR模型的滑坡危险性评价图与实际滑坡发育情况十分吻合,其中五花海—夏莫段、火花海和九寨天堂洲际大饭店—如意坝段均为滑坡危险性极高的区域。采用ROC曲线对危险性评价结果进行模型成功率与预测率的定量评价,结果显示,LR模型的预测精度较为理想,训练样本集和验证样本集的AUC值分别为0. 91和0. 89。文中结论为震区恢复重建工作中地震滑坡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李晓丽,杨建思,李志强,王丽莉,刘耀辉[5](2018)在《基于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需求分析——以辽宁省朝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避难疏散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规划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对于抗震救灾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不同特点的城市避难场所,已成为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应急避难所是指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等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0:“张衡一号”卫星应用与国家地球物理场卫星探测计划、专题31:强震动观测及其应用、专题32:地震应急的现状与前景》期刊2018-10-21)

朱爽,时爽爽[6](2018)在《天山地震带近期地壳形变分析及地震危险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9—2018年天山地震带GPS连续站及流动站观测资料,采用线性球面块体模型分别计算了1999—2007期,2009—2013期,2013—2017期的滑动速率,结合天山地震带基线及区域应变结果分析天山地震带近期地壳形变情况,对天山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北天山断裂带西段的挤压滑动速率有微弱的调整,基线结果显示北天山断裂带中西段远场挤压应变加载增强,同时还表现出时空非线性变形过程,需关注其强震危险。南天山断裂带西段的挤压速率处于稳定的高值状态,2013—2017期的挤压速率达到了(-12.5±2.0) mm/a,跨越南天山断裂带西段的基线和应变都是以挤压状态为主,结合地震活动状态的分析,认为该段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较高。(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李俏,王万宁,张丽,曲乐,孟宪森[7](2018)在《郯庐带地震活动分析及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郯庐带整体地震活动特征出发,利用古登堡-里克特的震级与频度关系和地震时空扫描等方法对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郯庐带在未来100年内仍有7级以上大地震发生的可能,其地点位于几个显着的北西向断裂与郯庐带交汇部位(如苏鲁皖交界,渤海湾地区等)。鉴于短期地震预测较难实现的现实条件下,提出了当前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建议:加强苏鲁皖交界区域的地球介质参数变化扫描研究;存在地震危险性的地区推进具有减震、隔震功能的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8年02期)

郑确[8](2018)在《辽宁地区地壳叁维体波速度结构与典型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北京时间)在营口市与海城市交界发生了Ms7.3级海城地震(122.8°E,40.7°N,12 km),导致大面积地表沉陷,是辽宁省有地震记录以来最大的地震。该地区呈现了东、西部隆起,中部凹陷的格局,第四纪以来东西部仍在上升,中部持续下降,导致区内活动断裂发育,地质构造复杂。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因此对该区的地震活动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包含地震成因机制和地震统计特征两个部分,主要关于海城震区地下叁维速度结构描述、地震震级–频度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尺度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辽宁省的地质演化历史,着重描述金州断裂和海城河–大洋河断裂的构造背景,以及前人在该地区取得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研究成果,详细地回顾了地球物理反演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地震层析成像方法、步骤及其国内外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53个固定台站记录的1431个区域地震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进行可靠性分析,结合能够获得震源区更高精度速度结构以及震源位置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选择恰当的初始模型,重建了本地区中上地壳叁维速度结构,对海城地震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辽宁省地震震中主要成带状分布在海城河–大洋河断裂和金州断裂两侧,深度呈现柱状垂直分布特征,上地壳下界面大约在13–15 km,中地壳下界面约为25 km。(2)由地震分布可以看出金州断裂由叁个小断裂构成,分别是牛居–油燕沟断裂,鞍山–营口断裂,海城–盖州断裂,海城河-大洋河断裂向两端延伸,在西北方向逐渐穿过上述叁个小断裂,在东南方向与康家岭断裂交汇。(3)海城震区中上地壳(15–20 km)处存在明显低速层,岫岩地下20 km处也存在低速层,大部分震源都分布在低速层之上,结合电性和温度资料,表明低速层是高温高导塑性层,这有利于在上地壳积聚应力,诱发地震。(4)根据海城震区波速比结构认为上地壳低波速和低波速比对应含水地层,水来自于温泉循环系统,因此推测温泉水循环深度在5–8 km左右,中地壳低波速和低波速比认为是高温导致的岩石脱水。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本次研究所获得的震源分布与构造之间关联性更好,速度结构精度更高,并对低速体进行了更合理的解释,最终确定了海城河-大洋河断裂的发展态势,并认为海城附近地震频发是断裂交汇与低速体共同作用导致。随后本文根据地震频度-震级关系,利用b值空间分布特征对海城及其邻区应力场特点进行研究。深入地讨论了b值的实际意义及计算误差来源,在减小误差的前提下利用网格划分技术得到研究区可信度更高的b值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分布特征,同时讨论了平均b值,研究结果显示(1)震级–频度关系线性度较高时,最小二乘法与最大似然法得到的b值在标准误差范围内一致;(2)地震缺失率达到25%或者震级误差达到20%时b值误差增加;(3)震源位置误差对b值与构造之间的对应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地震频繁发生的区域,应用双差定位后的数据得到的b值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可以更准确的反映深度应力场状态;(4)b值的垂直和水平分布表明其在0.6–1.7之间变化,并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岫岩和盖州地区具有较低的b值,预示着高地震发生危险性;海城河-大洋河断裂与金州断裂交汇的b值约为1.0,说明该地区应力释放成功,构造暂时处于稳定状态,在未来具有较低的大地震发生概率;(5)b值随时间的分布表明大地震发生前b值会出现急速下降过程,这个可以作为地震预测证据之一。最后本文对海城震区地震频度序列以及地震事件间隔序列进行R/S分析,发现地震频度和时间间隔的极差、均方差与时间标度之间存在幂指数关系,二者的Hurst指数远大于0.5,表明实际地震的发生互相之间不是独立的,说明海城地区地震发生机制具有相似性,即地下结构相似,受力状态相似,也说明该地区地震预测是可能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李鑫[9](2018)在《基于汶川地震资料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震地质灾害,因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群发性及破坏性等特点,极易造成基础设施及建筑物破坏,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中国作为世界上地震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震滑坡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破坏程度强的特点,尤其是近十年来川滇地区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强烈,地震引发的滑坡灾害愈加频繁。因此,对地震滑坡风险进行评价,特别是在震后应急阶段,对地震滑坡危险性进行快速评估,迅速锁定灾区滑坡高易发区和高危险区,对震后灾情判断及应急响应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Newmark位移模型为代表的基于力学模型的确定性方法,在获取地震数据的基础上,以岩体力学特性、地形坡度等重要的滑坡影响因子作为计算参数,可以对地震滑坡危险性进行快速量化评估,既可以满足评估时效性,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评估的可靠性,是目前地震滑坡快速评估的主流方法。根据地震应急阶段快速评估的特点,本文基于实际滑坡调查数据,采用简化Newmark法,针对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技术应用以及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岩土体强度参数和临界位移的确定方法和取值规律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基于简化Newmark位移模型制定了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的技术流程,以汶川地震重灾区11个县市为例,利用地质数据、地形坡度数据,借助Arc GIS空间数据建模工具,计算得到了研究区斜坡静态安全系数、临界加速度(6(8及不同烈度条件下滑坡位移;根据Shake Map系统产出的模拟地震烈度图,实现了对烈度影响区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技术的应用。2.基于实际滑坡调查数据探讨了局部区域岩土体强度参数的确定方法,以青川县,北川县,汶川等6县叁个区域为研究区,计算了不同岩组岩土体强度参数组合对应的滑坡位移,通过滑坡预测区与实际滑坡点的对比,确定了不同岩组岩土体强度参数合理取值区间。不同区域、不同烈度、不同岩组条件下岩土体强度参数的合理取值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同类岩组岩土体强度参数合理取值与烈度等级呈正相关性,即烈度等级越高对应岩土体强度参数组合取值越大;(2)不同区域、不同烈度条件下,同类岩组的合理参数取值区间与规范规定的相同岩组参数取值范围基本一致,但具体取值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由以上岩土体强度参数的取值规律及影响特点可以看出,进行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工作,通过规范取值范围仅选取一组力学参数赋予一类岩组的做法,易造成局部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准确。3.基于实际滑坡调查数据研究了区域临界位移值的确定方法,以青川县、北川县及汶川等6县叁个区域为研究区,在确定的合理岩土体参数基础上,通过对比不同临界位移值对应滑坡危险区与实际滑坡调查点的吻合程度,确定了研究区临界位移的合理取值范围。通过对研究区临界位移取值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取值规律:(1)不同烈度相同岩组临界位移合理取值范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同一类岩组的临界位移在一定范围内体现出基本的一致性,烈度对临界位移取值影响不大;(2)坚硬程度高、完整性好的岩组滑坡临界位移,其取值比坚硬程度低、完整性差的岩组临界位移的低。因此,利用简化Newmark模型进行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时,不同坚硬程度岩组采用一个临界位移值作为滑坡失稳判据,会对滑坡危险性预测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本文的研究工作,为相关地震应急产品的自动化产出系统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区域岩土体强度参数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数据支持,对提高研究区及相似区域地震滑坡快速评估精度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张杰[10](2018)在《基于地震P波初始信息的台站场地危险性概率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也是造成建筑物损坏和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地震的发生一般无法预测,只能在破坏性地震波抵达台站场之前的短时间内,对地震的大小和发震位置等信息进行预报,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损失。本文基于四川地理区域的地震数据,研究了地震预警中震级,震中距等关键参数的估算方法,并评估了台站场地的潜在危险性。首先,介绍了地震震级和震中距的常用估算方法,并结合地理环境等因素,使用贝叶斯方法对这些常用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贝叶斯Gibbs方法和经验贝叶斯Gibbs方法。其次,使用地震P波前3秒时程数据,对比了震级和震中距的各种估算方法的拟合效果,并验证了震级和震中距的各类估算方法在处理实际地震预警问题时,是否具有效性和准确性。对比结果表明,经验贝叶斯Gibbs方法在解决实际地震预警问题时,更为准确。然后,由于一般地面运动强度估算模型在处理实际数据时存在不足,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对一般的地面运动强度估算模型和误差项服从偏正态分布的地面运动强度估算模型进行选择和评估,建立误差项服从偏正态分布的地面运动强度估算模型。最后,基于偏正态的地面运动强度估算模型和概率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地震台站场地危险性的概率评估方法,这为地震的预警,风险评估和防治等工作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地震危险性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六盘山与龙门山分别位于青藏块体东北缘和东缘。龙门山断裂带发生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六盘山断裂带具有与龙门山相似的断层闭锁环境,从而推断六盘山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高。本文系统总结前人最新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结合区域GNSS、重力、水准等资料,从历史构造演化、隆升动力机制、现今地壳运动等方面对比两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和孕震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危险性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1].吴富峣,蒋良文,张广泽,宋章.青藏高原东南缘德钦-中甸断裂中北段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评估[J].地质学报.2019

[2].丁晓光,石富强,张艺.六盘山与龙门山地区构造活动对比及地震危险性评估[J].国际地震动态.2019

[3].Y.Chen,D.C.Booth,兰晓雯,吴何珍.《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剖析》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和灾害风险评估[J].世界地震译丛.2019

[4].马思远,许冲,田颖颖,徐锡伟.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J].地震地质.2019

[5].李晓丽,杨建思,李志强,王丽莉,刘耀辉.基于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需求分析——以辽宁省朝阳市为例[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0:“张衡一号”卫星应用与国家地球物理场卫星探测计划、专题31:强震动观测及其应用、专题32:地震应急的现状与前景.2018

[6].朱爽,时爽爽.天山地震带近期地壳形变分析及地震危险性评估[J].地震研究.2018

[7].李俏,王万宁,张丽,曲乐,孟宪森.郯庐带地震活动分析及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J].华南地震.2018

[8].郑确.辽宁地区地壳叁维体波速度结构与典型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D].吉林大学.2018

[9].李鑫.基于汶川地震资料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8

[10].张杰.基于地震P波初始信息的台站场地危险性概率评估[D].西南交通大学.2018

标签:;  ;  ;  ;  

地震危险性评估论文-吴富峣,蒋良文,张广泽,宋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