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鄂—赣与苏—皖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地质特征及对比研究

长江中下游鄂—赣与苏—皖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地质特征及对比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依托《长江中下游基底结构与导矿-控矿要素研究项目》,.目的在于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岩特征与分布规律并就西段鄂—赣和东段苏—皖东西两区进行对比研究,在充分搜集和综合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依托项目实际工作以及研究成果,通过综合研究分析,对以九江为界的东西两区不同构造格架控制的侵入岩体特征,主要从岩石学、岩石化学、岩浆来源以及成岩年龄方面等特征进行了对比论述。再以九瑞矿集区的武山、城门山侵入岩和铜陵矿集区的新桥侵入岩体等分别作为西区和东区的燕山期代表性岩体,并对他们做了矿区点上的详细研究与论述。东西区对比结果显示:①岩性方面,西部鄂东南—九瑞地区以中性侵入岩为主体,东部地区中性岩出露相对较少,中酸性以及酸性侵入岩出露较多。长江中下游地区侵入岩的演化特征整体表现为,以九江—黄梅为界,岩浆活动分别向北西向和南东向演化。②区域侵入岩时代特征与岩体Sr同位素比值在变化趋势上形成对比,岩体年龄逐渐变新的趋势对应其Sr同位素比值降低的变化方向,说明了该区在成岩时期的主要控岩控矿的断裂构造的发展趋势,即岩体年龄变新和Sr同位素比值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③成因类型及构造演化特征方面,西部地区属于多条基底断裂复合部位,盖层褶皱和断裂破碎带也极其发育,从而导致岩浆上升较快,壳源物质混染极少,岩体主要为幔源成因。而东部地区主要受长江深断裂带和网格状的盖层隆起及断裂控制,岩浆上升通道相对较复杂,壳源物质混入较多,岩体主要为壳幔混源特征。④九瑞地区的城门山和武山岩体与铜陵地区的新桥岩体,显示与区域上东西部对比基本一致的特征。进一步证明了长江中下游西部鄂东南—九瑞地区和东部安庆—铜陵—宁镇地区燕山期侵入岩的差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目的及意义
  • 1.2 以往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区地理地质概况
  • 1.3.1 自然地理状况
  • 1.3.2 区域地质特征
  •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5 研究的认识及创新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岩浆岩总体概况
  • 2.1 地层岩石组合及其时代
  • 2.1.1 前震旦系基底变质岩系
  • 2.1.2 地台盖层沉积岩系(震旦系-古生界-三叠系)
  • 2.1.3 地台盖层陆相火山沉积岩系(侏罗系-白垩系)
  • 2.1.4 新生界陆相火山沉积岩系
  • 2.2 构造层和构造体系
  • 2.2.1 构造
  • 2.2.2 基底构造层
  • 2.2.3 盖层构造层
  • 2.2.4 东部大陆边缘活动带构造层
  • 2.3 岩浆岩总体概况及岩段划分
  • 2.3.1 岩浆岩总体概况
  • 2.3.2 区内燕山期侵入岩岩段划分
  • 第三章 研究区不同岩段侵入岩特征
  • 3.1 鄂东南—九瑞地区侵入岩特征
  • 3.1.1 岩石学特征
  • 3.1.2 岩石地球化学
  • 3.1.3 岩体年龄
  • 3.1.4 成因类型及构造演化
  • 3.2 安庆地区侵入岩特征
  • 3.2.1 岩石学特征
  • 3.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2.3 岩体年龄
  • 3.2.4 成因类型及构造演化
  • 3.3 铜繁地区侵入岩特征
  • 3.3.1 岩石学特征
  • 3.3.2 岩石地球化学
  • 3.3.3 岩体年龄
  • 3.3.4 成因类型及构造演化
  • 3.4 宁芜地区侵入岩特征
  • 3.4.1 岩石学特征
  • 3.4.2 岩石地球化学
  • 3.4.3 岩体年龄
  • 3.4.4 成因类型及构造演化
  • 3.5 宁镇地区侵入岩特征
  • 3.5.1 岩石学特征
  • 3.5.2 岩石地球化学
  • 3.5.3 岩体年龄
  • 3.5.4 成因类型及构造演化
  • 3.6 池州地区侵入岩特征
  • 3.6.1 岩石学特征
  • 3.6.2 岩石地球化学
  • 3.6.3 岩体年龄
  • 3.6.4 成因类型及构造演化
  • 3.7 长江中下游地区东西两段侵入岩整体特征对比
  • 3.7.1 岩石学综合对比
  • 3.7.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7.3 岩石同位素年龄特征
  • 3.7.4 成因类型及构造演化环境
  • 第四章 以九瑞矿集区—城门山武山矿区和铜陵矿集区—新桥矿区为代表的东西部侵入岩特征对比
  • 4.1 西部鄂—赣段九瑞地区城门山和武山侵入岩
  • 4.1.1 岩石学总体特征
  • 4.1.2 城门山、武山岩体岩石学特征
  • 4.1.3 城门山、武山地区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 4.1.4 九瑞地区岩体同位素特征
  • 4.1.5 岩体构造环境及物质来源
  • 4.2 东部苏—皖段铜陵地区新桥侵入岩
  • 4.2.1 岩石学总体特征
  • 4.2.2 新桥矿床地质与侵入岩的关系特征
  • 4.2.3 矿体中不同岩石的同位素特征
  • 4.2.4 新桥岩体的同位素年龄
  • 4.2.5 新桥岩体成因类型和构造演化
  • 4.3 西部九瑞地区和东部铜陵新桥地区侵入岩特征对比
  • 4.3.1 岩性对比
  • 4.3.2 同位素年龄对比
  • 4.3.3 成矿特征对比
  • 4.3.4 成因类型和构造演化对比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存在问题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及变化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6)
    • [2].长江中下游崩岸预测若干问题的探讨[J]. 水利水电快报 2017(11)
    • [3].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02)
    • [4].对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设计的几点思考[J]. 水利水电快报 2017(11)
    • [5].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小麦生长的气候变化特点与发展方向[J]. 南方农业 2015(12)
    • [6].长江中下游流域滩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08)
    • [7].长江中游护滩带破坏原因及对策[J]. 水运工程 2012(09)
    • [8].近代长江中下游灯塔体系及其防护[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9].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燕山期矿床成矿系列研究进展[J]. 西部资源 2016(04)
    • [10].生态视角下对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技术的优化策略探讨[J]. 科技展望 2016(16)
    • [11].南亚高压低频振荡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05)
    • [12].长江中下游丘陵果园草坪建植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11)
    • [13].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积成效应”[J]. 物理学报 2013(06)
    • [14].长江中下游地区太阳辐射变化及其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2(06)
    • [15].长江中下游人工鱼礁水动力特性实验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08)
    • [16].长江中下游地区基底与成矿[J]. 地质学报 2016(09)
    • [17].张家港盛泰码头吹填粉细砂地基处理试验研究[J]. 水运工程 2013(12)
    • [18].2009年冬春之交长江中下游异常连阴雨过程分析[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0(01)
    • [19].长江中下游冬季降水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J]. 高原气象 2013(06)
    • [20].长江中下游中洪水期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措施[J]. 水运工程 2012(10)
    • [21].流域文化与村落形态之管窥——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例[J]. 宿州学院学报 2020(06)
    • [22].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航道设计水位变化研究[J]. 水运工程 2015(02)
    • [23].长江中下游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研究综述[J]. 南方金属 2015(05)
    • [24].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航道设计水位变化研究[J]. 水运工程 2013(05)
    • [25].186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灾时空分布及天气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S1)
    • [26].古生态记录揭示的长江中下游太白湖生态系统稳态转换过程[J]. 湖泊科学 2016(06)
    • [27].1470年~2000年长江中下游夏半年干湿变化的频谱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28].长江中下游护岸生态修复现状与探讨[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10)
    • [29].201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及其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联系[J]. 大气科学学报 2016(01)
    • [30].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测方法[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2(01)

    标签:;  ;  ;  ;  ;  ;  ;  

    长江中下游鄂—赣与苏—皖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地质特征及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