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野中的短信文化研究

伦理学视野中的短信文化研究

论文摘要

手机短信是通过无线技术和有线技术的结合,使得客户手机无论处于关机、通话或呼叫转移状态均能接收其他客户发送的文字、音频或图像信息。伴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短信的功能优势被充分的开发出来,它独特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消费方式和竞争方式。由于手机短信拥有移动性好、收发便捷、趣味性强、价格低廉等特点而被广大用户普遍接受。手机短信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问题。自今年央视“3.15晚会”把垃圾短信制造内幕大白于天下后,垃圾短信旋即处于舆论风暴的中心,公众愤怒倾诉受垃圾短信多年骚扰带来的强烈不满。当前,研究和探讨短信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文化现象,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前沿性话题。然而,我们在应对短信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应加强短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健全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抑制不良垃圾短信;另一方面,对法律手段无法规范,技术手段难以解决的短信文化问题,就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分析、解决。本文从市场经济、法律规范、伦理道德等方面分析了垃圾短信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行其道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垃圾短信的治理对策,对短信文化伦理道德危机的实质、内容和基本原则的构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虽然手机短信作为新的通讯媒介有着许多传统媒介所没有的优点,但是它作为新兴媒体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构建良好的短信文化,需要道德和法律共同起作用。法律管外,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道德管内,应使人们内化社会规范,自觉的去遵守社会规范。只有从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两方面着手,才能促进健康、积极、有益的短信业务的发展,最终构建良好的短信文化环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短信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手机短信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 2.1 手机短信的概述
  • 2.1.1 手机短信的发展阶段
  • 2.1.2 手机短信的类别
  • 2.2 手机短信传播的特点
  • 2.2.1 短信传播的优势
  • 2.2.2 短信传播的局限性
  • 第3章 垃圾短信的成因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 3.1 垃圾短信的成因分析
  • 3.1.1 经济利益的驱使
  • 3.1.2 法律制度的缺失
  • 3.1.3 伦理道德的弱化
  • 3.2 垃圾短信的不良社会影响
  • 3.2.1 垃圾短信与普通用户
  • 3.2.2 垃圾短信与现代社会
  • 3.3 垃圾短信的治理对策:构建绿色短信文化
  • 3.3.1 绿色短信文化的内涵
  • 3.3.2 构建绿色短信文化的途径
  • 3.3.3 构建绿色短信文化的意义
  • 第4章 短信文化的伦理道德危机
  • 4.1 短信文化中伦理道德内涵
  • 4.2 短信伦理文化的发展现状
  • 4.3 短信文化的伦理危机
  • 4.3.1 短信文化伦理危机的出现
  • 4.3.2 短信文化伦理危机的实质
  • 第5章 短信伦理道德的构建
  • 5.1 构建良好短信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 5.2 短信伦理道德构建的主要内容
  • 5.3 构建良好短信伦理道德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学校园“短信文化”流行的原因及影响[J]. 学理论 2015(31)
    • [2].创作和传播文明短信[J]. 心理与健康 2011(01)
    • [3].短信文化与百字小说[J]. 芳草(网络版) 2008(02)
    • [4].试论短信文化的特征[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9)
    • [5].谈谈手机短信文化[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09)
    • [6].信息伦理视域下的灰色短信文化及伦理走向[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12)
    • [7].大学校园短信文化浅析[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12)
    • [8].高校短信文化流行现象的德育探究[J]. 中国德育 2009(07)
    • [9].试析大学校园短信文化建设[J]. 教育与职业 2008(18)
    • [10].短信文化“绿”起来[J]. 文化学刊 2009(03)
    • [11].政治课堂教学引入短信文化的尝试[J]. 考试周刊 2009(48)
    • [12].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短信文化的尝试[J]. 考试周刊 2009(34)
    • [13].励志劝学类短信赏读[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七年级) 2008(06)
    • [14].短信文化: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产业[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02)
    • [15].短信文化与大众心理浅析[J]. 品牌(理论月刊) 2010(03)
    • [16].从短信文化透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 [17].短信文化下的语言偏离现象[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8)
    • [18].短信文化流行原因的多维度分析——以大学生群体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2)
    • [19].大学校园短信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07)
    • [20].浅析手机短信文化的发生学意义[J]. 中国青年科技 2008(10)
    • [21].大学生群体短信文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视角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09(02)
    • [22].当代青少年短信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08(09)
    • [23].试论短信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08)
    • [24].手机短信文化初探[J]. 科技信息 2009(07)
    • [25].短信文化发展的规制与导向研究[J]. 延边党校学报 2010(06)
    • [26].手机短信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02)
    • [27].短信文化的文本特点:形式大于内容的大众传播[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6)
    • [28].高校短信文化:流行分析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04)
    • [29].高校短信文化建设途径探究[J]. 教育与职业 2014(29)
    • [30].浅谈大学生手机短信文化的性别差异[J].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0(04)

    标签:;  ;  ;  ;  

    伦理学视野中的短信文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