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同场对抗性集体项目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研究

我国同场对抗性集体项目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同场对抗性集体项目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的现状与特征。编制同场对抗性集体项目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问卷、运动队体育道德气氛问卷,并以篮球和足球项目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对研究工具进行检验;修订运动队动机气氛问卷。以315名篮球和足球项目青少年运动员(男=195,女=120)为调查对象,利用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对与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发展相关的个人与环境因素进行检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同场对抗性集体项目运动员对体育道德的理解不同,在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表现上也存在差异。在研究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体育道德时需要编制结合具体项目的研究工具。2从亲体育道德行为、反体育道德行为、亲体育道德认知与反体育道德认知4个维度可以较好地解释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内涵。良好体育道德行为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关注和尊重规则和裁判、社会规范、对手,对比赛全力以赴,对所有体育参与者没有消极表现。3运动队动机气氛包括合作学习、重要角色、努力/进步、惩罚错误、消极认知、队内竞争6个方面。掌握指向的动机气氛与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有积极正相关,成绩指向的动机气氛与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有消极负相关。4运动队道德气氛包括运动队的竞争结构、运动项目特征、教练员、家长及运动员的动机定向、教练员及较有影响的运动员的领导方式、运动情境中的道德对话及运动员的经验等。5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发展受到个人主观方面(目标定向、赛前情绪)和社会环境方面(运动队动机气氛、运动队道德气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任务定向的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水平总体上要高于自我定向的运动员,在除亲道德行为之外的各维度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运动员赛前情绪的害怕失败焦虑、社会期待焦虑与运动员反道德认知与行为具有显著正相关,与亲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具有显著负相关。自信心与反道德认知具有显著负相关。躯体焦虑与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运动队动机气氛与运动员体育道德行为与认知有密切关系。掌握指向的动机气氛预示运动员的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水平,而成绩指向的动机气氛则与低水平的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有显著相关。运动队的道德气氛对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水平具有重要预测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道德的概念界定
  • 1.2 道德的本质
  • 2 文献综述
  • 2.1 道德研究的现状
  • 2.2 体育道德的内涵与研究现状分析
  • 2.2.1 体育道德的理论与研究
  • 2.2.2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与体育道德
  • 2.2.3 结构道德发展理论与体育道德
  • 2.2.4 成就动机理论与体育道德
  • 2.2.5 对已有研究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 2.2.6 本研究的改进和创新
  • 3 研究方法
  • 3.1 选题依据
  • 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意义
  • 3.3 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 3.4 总体研究设计
  • 3.4.1 研究对象
  • 3.4.2 研究方法
  • 3.4.3 研究过程
  • 4 分析讨论
  • 4.1 部分项目体育比赛中常见的反体育道德与亲体育道德行为调查研究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3 研究过程与资料处理
  • 4.1.4 结果与讨论
  • 4.1.5 小结
  • 4.2 《同场对抗性集体项目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 4.2.1 研究目的
  • 4.2.2 研究方法
  • 4.2.3 研究步骤与结果
  • 4.3 运动队道德气氛量表的编制与检验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研究步骤
  • 4.4 运动队运动动机气氛问卷(PMCSQ-2)的修订与检验
  • 4.4.1 研究目的
  • 4.4.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4.4.3 研究结果
  • 4.5 影响运动员体育道德发展的心理因素研究
  • 4.5.1 问题的提出
  • 4.5.2 研究目的
  • 4.5.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5.5 研究结论
  • 4.5.6 提高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发展水平的措施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的局限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家庭关系对高中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03)
    • [2].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反转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 西部学刊 2020(14)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认知教育研究[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 [4].论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J]. 现代交际 2017(19)
    • [5].哲学高度·思辨过程·实证手段——例谈建构思想品德思辨教学[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02)
    • [6].高职院校学生道德认知规律及应用路径管窥[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0(04)
    • [7].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三种策略[J]. 当代家庭教育 2020(23)
    • [8].从“山穷水尽”通向“柳暗花明”——在“德法两难”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J]. 安徽教育科研 2020(20)
    • [9].把握契机,有效促进儿童道德认知发展[J]. 江西教育 2016(31)
    • [10].结合生活案例提高道德认知的研究[J]. 成才之路 2017(09)
    • [11].加强品德教学促进学生道德行为转化探析[J]. 成才之路 2017(18)
    • [12].班主任:道德实践的引路者[J]. 学校管理 2016(06)
    • [13].浅议学生道德品德核心的培养[J]. 新课程导学 2017(02)
    • [14].情感体验:德育实效的根基[J]. 辅导员 2016(36)
    • [15].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7(04)
    • [16].浅析本科自考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J]. 考试周刊 2017(36)
    • [17].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困境及其德育启示[J]. 长江丛刊 2017(06)
    • [18].让孩子沐浴在关爱中[J]. 中国火炬 2017(08)
    • [19].高职学生感恩意识与道德认知水平的关系研究[J]. 时代教育 2016(20)
    • [20].在实践教育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J].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16)
    • [21].道德认知的趋同性——以《云游敦煌动画剧》为例的知觉分析[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17)
    • [22].90后大学生群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偏离的反思[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7(01)
    • [23].中医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现况的调查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 2017(07)
    • [24].以“道德选择案例法”培养中职学生道德认知能力[J]. 现代交际 2015(08)
    • [25].略谈运用“两难问题”发展学生道德认知策略[J]. 小学教学研究 2013(13)
    • [26].整合教学资源 丰富课程内容 提升道德认知——浅谈《道德与法治》教材多元资源的整合[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06)
    • [27].当代中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调查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07)
    • [28].通过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J]. 文理导航(下旬) 2014(04)
    • [29].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群文天地 2012(23)
    • [30].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再思考[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标签:;  ;  ;  ;  ;  

    我国同场对抗性集体项目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