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口服给药是临床最主要的给药途径之一。对半衰期短的难溶性药物而言,如何增强药物吸收,延长药效持续时间,以减少服药剂量和给药次数,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为此,以高分子载体为主的各种口服给药系统被不断研发。它们或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或能改善药物吸收,但兼而有之的给药系统却很少。脂质体和壳聚糖微球是常用的两类药物载体。两类载体各有特点:脂质体生物相容性好、可促进药物吸收,但稳定性差,尤其不宜口服给药;壳聚糖微球稳定性好,具有独特的聚合阳离子特性、亲水凝胶性和生物黏附性,可延缓药物释放、增进吸收。若能将两类载体适当结合,取长补短,或能开发出一种新的口服给药系统,既能延缓药物释放又能促进药物吸收。目的:本研究以阿魏酸(Ferulic acid.FA)为模型药物,先制备脂质体(liposome, LP).再将其包入壳聚糖微球(chitosan microsphere, CM)中,制备出骨架型的载脂质体壳聚糖微球(liposomes-in-chitosan microsphere, LICM)。重点对LICM的制备工艺、结构、体外释药机理、体内吸收等内容进行研究,旨在为LICM的制备和评价提供参考,以期最终研发出一种融合了脂质体和壳聚糖优势的新型口服给药系统。方法与结果:1.FA-CM的制备与表征首先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分别研究了离子凝聚法和乳化交联法制备FA-CM的工艺,以为LICM的制备提供参考。在以三聚磷酸钠为凝聚剂的离子凝聚法中,凝聚液的pH值和用量、投药量是影响包封率和载药量的重要因素:降低凝聚液的pH值,减少用量或增大投药量均能显著提高包封率和载药量。优化工艺下3批FA-CM的平均包封率为73.77±1.89%,平均载药量为8.08±0.27%,平均粒径为1.13±0.11 mm。乳化交联法的制备工艺中,油相组成、乳化剂组成、油水相体积比、戊二醛用量、壳聚糖浓度和投药量均对包封率、载药量有一定影响。以二甲硅油为油相,浓度为2.5%的壳聚糖为水相,吐温80:司盘80(1:1)为乳化剂,适当降低油水相体积比,增大戊二醛用量和投药量,有利于提高包封率和载药量。优化工艺下3批FA-CM的平均包封率为76.33±2.07%,平均载药量为5.75±0.14%,平均粒径为88.978±12.41μm。2.FA-LP的制备与吸收随后研究了FA-LP的制备工艺和肠吸收。醋酸钙梯度法制备FA-LP。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主动载药的孵育条件,采用Doehlert设计对投药量、磷脂与药物的摩尔比和胆固醇与磷脂的摩尔比3个因素进行了优化。优化工艺下制备的3批FA-LP平均包封率为79.97±0.54%,平均粒径为187.6±11.9nm,zeta电位为-12.67±1.78。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结果表明,脂质体能促进阿魏酸的吸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整肠段,脂质体的ka分别为原料药的1.78、1.73、1.97、1.57和1.87倍,3h的吸收百分率分别提高了63.58%、54.52%、65.62%、64.76%和31.22%。3. FA-LICM的制备、表征及体外释放制备工艺再采用离子凝聚法和乳化交联法将FA-LP载入CM中,制备出LICM。分别研究了壳聚糖终浓度、壳聚糖溶液与脂质体的体积比、凝聚液的浓度和pH值或壳聚糖终浓度、壳聚糖溶液与脂质体的体积比、乳化剂浓度和固化剂用量4个因素对微球载药量的影响。离子凝聚法制备的载脂质体壳聚糖微球(liposomes-in-chitosan microsphere prepared by onic gelation method, LICMi),载药量在0.317-0.694%之间,凝聚液pH值和壳聚糖溶液与脂质体的体积比对载药量有较大影响:提高凝聚液pH值或增加脂质体的用量均可提高载药量。乳化交联法制备的载脂质体壳聚糖微球(liposomes-in-chitosan microsphere prepared by emulsion cross-link method, LICMe),载药量在0.426-0.974%之间,各因素对载药量均有较大影响:适当降低壳聚糖或乳化剂的浓度,提高脂质体或固化剂用量有利于提高载药量。体外释放LICM的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离子凝聚法还是乳化交联法,脂质体自LICM中的释放速率与药物自CM中的释放速率相近:CMi中,药物2h释放了39.71%,8 h释放了79.18%,12 h释放了89.31%,符合weibull分布;各工艺的LICMi中,脂质体2h释放了15-30%左右,8h释放了55-80%,12 h释放了65-90%,均符合weibull分布。CMe的突释效应强,药物2h释放了74.7%,4h释放了88.43%,8 h即已释放了92.77%,符合weibull分布;各工艺的LICMe具有类似的强突释效应,脂质体2h释放了70%左右,4h释放了80%左右,8h释放率接近90%,也均符合weibull分布。可见,脂质体取代原料药包入CM中,并没有改变CM本身的释放性能。两种方法制备的LICM,脂质体释放后粒径均有所增大:分别由原始的115.3 nm增至330±41 nm(LICMi)和209±18nm(LICMe)。药物自LICM中的释放速率明显慢于CM。各工艺的LICMi中,2h释药5-6%,12 h释药30-40%,24h释药55-75%,大多符合weibull分布和零级动力学方程。各处方的LICMe,2h药物释放了20-30%,12 h释放了50-60%左右,24 h释放率接近65-70%,均符合weibull分布。LICMi的释药速率慢于LICMe,这与LICMi脂质体释放较慢且释放后粒径增大更多的结果一致。由此说明,LICM的药物释放分两步进行:脂质体先从LICM中释放,药物再从脂质体中释放。表征分别用扫描电镜、DSC和X射线衍射对微球进行表征。两种方法制备的微球均为球状或椭球状,离子凝聚法微球平均粒径为1.17±0.15 mm,骨架结构完整,CMi的横切面上可见到大量FA细小微晶,而LICMi的横切面上无药物微晶可见,脂质体以完整的球形分布于微球的骨架中。乳化交联法微球平均粒径为123.754±15.74μm, CMe表面较光滑、致密,LICMe表面残缺不完整,有较多孔隙,这是乳化交联法微球突释效应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CMi的DSC图谱中FA在170℃的吸热峰明显,X射线衍射图谱中FA的结晶衍射峰明显,证实药物仍以微晶状态分布于微球中;CMe的图谱中FA的吸热峰或结晶衍射峰消失,说明药物以无定形态分布于微球中。两种方法制备的LICM中FA吸热峰或结晶衍射峰都消失。结合释放结果推知,LICM的结构为药物包封于脂质体内,脂质体再完整的分布于壳聚糖微球中。4. FA-LICM的体内药代动力学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体内药动学研究。大鼠灌胃给予FA原料药、FA-CMi和FA-LICMi三种制剂后定时取血,甲醇沉淀蛋白后,以香豆素为内标,甲醇-0.3%醋酸溶液(42:58)为流动相,HPLC法320 nm检测血浆中的FA含量,计算血药浓度,DAS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FA-LICM的tmax、MRT、t12分别为2.5±0.354 h、7.487±0.248 h和7.818±1.161 h,较原料药的0.15±0.038 h、1.365±0.091 h和1.992±0.491 h,FA-CM的1±0.354 h、4.171±0.149 h和4.857±0.997 h都有所延长:其AUC为18.331±2.846μg·L-1·h-1,分别为原料药和FA-CM的7.08倍和2.21倍:结论:上述研究证实,LICM融合了脂质体和壳聚糖微球的双重优势,具有良好的缓释和促吸收作用,是一种有较好应用前景的新型口服给药系统。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阿魏酸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20(17)
- [2].阿魏酸酯类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及合成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19)
- [3].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宁夏枸杞中N-反式阿魏酸酪酰胺的含量[J]. 中国药学杂志 2012(17)
- [4].阿魏酸在食品和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J]. 粮食加工 2019(04)
- [5].硫酸氢钠催化合成阿魏酸戊酯的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2(01)
- [6].阿魏酸异辛酯的绿色合成[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7].HPLC法测定当归中阿魏酸的含量[J]. 新疆医学 2008(09)
- [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阿魏酸作为多味中药质量评价指标的特异性[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12)
- [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牙膏中异阿魏酸的量[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0(07)
- [10].阿魏酸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J]. 山西医药杂志 2008(10)
- [11].阿魏酸对2型糖尿病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J]. 天津医药 2020(03)
- [12].有机相脂肪酶催化合成阿魏酸葡萄糖酯的工艺研究[J]. 粮食与油脂 2018(01)
- [13].阿魏酸的六大功效[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0(07)
- [14].高效液相法测定回生第一散中阿魏酸的含量[J]. 中国处方药 2014(02)
- [15].阿魏酸环己酯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 化学世界 2012(01)
- [16].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阿魏酸乙酯[J]. 精细化工 2010(04)
- [17].正交优化乙酰阿魏酸的合成工艺[J]. 中国药师 2008(06)
- [18].阿魏酸提取工艺及应用前景[J]. 西部皮革 2018(08)
- [19].Amycolatopsis sp.转化阿魏酸生产香草醛[J]. 工业微生物 2013(05)
- [20].无溶剂体系超声协同脂肪酶催化合成阿魏酸酰基甘油的初步探讨[J]. 食品科技 2013(04)
- [21].HPLC法测定培坤丸中阿魏酸的含量[J]. 现代中医药 2009(05)
- [22].阿魏酸异辛酯的合成[J]. 化学试剂 2012(04)
- [23].RP-HPLC法测定7种中药材中反式阿魏酸和顺式阿魏酸的含量[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9(02)
- [24].甲基阿魏酸抗鸭乙肝病毒复制及保肝作用[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5(03)
- [25].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物颗粒中阿魏酸的含量[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09(05)
- [26].阿魏酸和茶碱对山茱萸种子萌发的影响[J]. 湖北林业科技 2017(03)
- [27].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欣康胶囊中阿魏酸的含量[J]. 山西医药杂志 2015(19)
- [28].阿魏酸糖酯合成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16)
- [29].不同煎煮条件下四物汤中阿魏酸转化率[J]. 陕西中医 2012(10)
- [30].放线菌降解麦糟释放阿魏酸的发酵培养条件优化[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