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油酸/亚油酸比值(O/L)遗传与分子标记的研究

花生油酸/亚油酸比值(O/L)遗传与分子标记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选用6个花生品种(系),配制三个杂交组合,组合1:青苗豆×全州麻壳,其O/L值分别为5.49和1.92;组合2:富川大花生×隆安宝湾花生,其O/L值分别为5.85和1.53,四个亲本均为龙生型广西地方品种;组合3:汕油162×Sunoliec95R,Sunoliec95R是美国弗罗里达大学于1997年注册的一个高比值的品种(原名F1250),其油酸含量高达80.6%,汕油162低油酸母本由广东汕头市农科院育成,其O/L值为1.12。对供试的三个组合F2代O/L值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其F2代O/L值是连续分布的,说明在花生中,可能存在复杂的基因互作网络,控制着O/L值的含量变化,本研究对三个不同杂交组合的F2代分离群体的O/L值进行了单个分离世代的数量性状分离分析,结果表明:(1)“青苗豆×全州麻壳”、“富川大花生×隆安宝湾花生”两个杂交组合结果一致,O/L值受一对负向完全显性的主基因控制,F2群体表现为由主基因型AA和Aa+aa按1:3比例的混合。(2)“汕油162×Sunoleic95R”的O/L值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遗传,两对主基因间的基因效应差异不大。其中第一对广西大学学位主基因加性效应(da)1.3586和第二对主基因加性效应(db)1.3580几乎相同。(3)三个组合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1.27%、64.09%和64.66%,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33.85%、34.52%和33.45%。同时以汕油162×Sunoliec95R为材料,利用BSA(O/L高低分离池)和AFLP和ISSR标记技术,筛选出高油酸低油酸亲本之间的差异,为找出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克隆奠定基础。结果如下:(1) EcoR I/Mse I共合成240对引物,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数为12-88,总共扩增出的条带数为11640条,其中90对引物在两个亲本间可以扩增出多态性,每对AFLP引物在两个亲本间扩增出的多态性位点为1~3个,共174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为0.0145%。(2)pst I/Mse I共合成96对引物,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数为12-61,总共扩增出的条带数为3210条,其中34对引物在两个亲本间可以扩增出多态性,每对AFLP引物在两个亲本间扩增出的多态性位点为1~6个,共7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为0.0237%。(3) pst I/Taq I共合成96对引物,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数为10-56,总共扩增出的条带数为2530条,其中28对引物在两个亲本间可以扩增出多态性,每对AFLP引物在两个亲本间扩增出的多态性位点为1~8个,共61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为0.0241%。(4)分别用100条ISSR引物对亲本进行扩增,有4对引物扩增出了5条多态性带,分别在高池和低池中没有扩增出多态带,说明这几条多态性带和O/L没有关系,而亲本之间除了在油酸亚油酸含量上有区别外,在其他性状上也不完全相同。(5)回收了72条AFLP多态性带,进行克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状况
  • 三、目前O/L值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四、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供试材料
  • 1.2 研究方案
  • 1.2.1 O/L值遗传研究方案
  • 1.2.2 O/L值分子标记研究方案
  • 1.3 研究方法
  • 1.3.1 O/L值遗传研究方法
  • 1.3.1.1 油酸/亚油酸比值测定的方法
  • 1.3.1.2 数据分析
  • 1.3.2 O/L值分子标记研究方法
  • 1.3.2.1 ISSR分子标记的检测体系及技术
  • 1.3.2.2 AFLP分子标记的检测体系及技术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2.1 O/L值遗传研究结果与分析
  • 2代油酸/亚油酸比值的次数分布'>2.1.1 三个组合的F2代油酸/亚油酸比值的次数分布
  • 2.1.2 遗传模型的建立
  • 2.1.3 遗传参数的估计
  • 2.2 O/L值分子标记结果与分析
  • 2.2.1 ISSR分析
  • 2.2.2 AFLP分析
  • 2.2.3 差异片段的回收克隆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4.1 O/L值遗传研究结论
  • 4.2 O/L值分子标记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论文中花生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图
  • 附录2 花生DNA的提取与纯化方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花生O/L值空间分布预测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2)
    • [2].花生油酸/亚油酸比值(O/L)遗传研究[J]. 花生学报 2011(02)
    • [3].花生油酸/亚油酸比值(O/L)遗传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4].不同种植模式和贮存时间对花生O/L值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0(06)
    • [5].花生AhFAD2的基因型与O/L值的相关性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06)
    • [6].花生油酸/亚油酸(O/L)比值的AFLP分子标记筛选[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06)
    • [7].河南省麦套花生数量性状与油亚比(O/L)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4)

    标签:;  ;  

    花生油酸/亚油酸比值(O/L)遗传与分子标记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