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劳动保障计划工作有窍门(论文文献综述)
刘万丽[1](2021)在《疫情影响下零工经济从业者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型零工经济依托互联网技术并以其碎片化、灵活性等特点为就业者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且顺应着二胎家庭与老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人们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呈现刚性上涨的趋势,家政服务业也随之成为新经济形态下的具备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在零工经济与家政行业的双重推动下,通过微信群接单并采用日结方式计发劳动报酬的微信日结家政小时工群体逐渐壮大。鉴于其在家政产业中的边缘结构位置以及没有正式雇佣关系和稳定劳动报酬的非正式就业状态,本研究聚焦于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所面临的物质和心理上的具体困境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构成情况。从而希望探索该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的路径,为改善当前家政工群体社会支持状况的做出努力。基于问卷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所获得的田野资料,在社会支持视角下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与讨论。主要的研究发现是:在正式支持方面,虽然政府陆续颁布相关政策支持家政产业,但主要以家政企业作为资源分配的中介,目的也在于推动行业整体职业化进程,而非直接促进劳动者个体劳动福祉的提升;在非正式支持方面,微信日结家政小时工主要从其社会网络中获得支持,包括情绪倾诉、信息传递与经济支持,帮助其克服结构上的双重不利地位所带来的困难与挑战。而疫情背景下,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功能也有部分变化:一是基于亲缘的情感支持功能逐渐减弱,个体的心理韧性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二是弱关系成为强关系失效下的替代选择,为该群体解决顺利复工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信息支持和行为支持。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文最后在政策和社工实务两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调整完善的相关建议。
韩莉莉[2](2021)在《从“旧工厂”到“新模范”:中国共产党对五三工厂改造研究(1948-1953)》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前后,接管与改造旧工厂是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议题。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东北地区率先解放。座落于沈阳的五三工厂,由于其规模较大且属于军工类别,引起了党的高度重视。在无参考的条件下,如何能既不影响生产,又能平稳、有效地将其接管、改造为社会主义工厂,考验着党的智慧。中国共产党围绕着工人、组织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最终动员了工人,建立起严整的党群组织与系统的管理制度,实现了党对五三工厂的全面领导。五三工厂的改造经验具有普遍性,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热潮。五三工厂管理模式通过典型示范的方式推广,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建立。正是在吸收、总结、推广五三工厂改造经验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工厂管理模式。论文研究1948-1953年中国共产党对五三工厂改造与推广的历史,理论上不仅可以揭示新中国工厂管理模式的建立进程,而且可以诠释出社会主义工厂制度从何而来的问题;实践上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四史”教育提供史实依据。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文献分析、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依据档案资料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对五三工厂的改造与推广过程。首先,追溯了五三工厂改造的背景及理论基础;其次,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对五三工厂改造的组织准备,用综合视角再现了五三工厂改造及工人政治动员的过程,阐释出五三工厂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再次,全面梳理了五三工厂作为模范工厂的树立与推广过程,挖掘出社会主义工厂管理模式的建立进程;最后,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对五三工厂改造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党群组织、动员工人、建立管理制度等三个环节完成了对五三工厂的改造,使其顺利地由“旧工厂”转变为“新模范”。党在对五三工厂的改造及推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其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工厂改造成功的核心;其二,政治动员是工厂改造得以顺利实行的重要途径;其三,树立与推广典型是五三工厂管理模式得以推广到全国的重要方法。系统地分析五三工厂改造及推广过程,一方面深化了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工厂改造的研究;另一方面通过阐释工人的生产动员过程,拓展了工人生产动员理论;在此基础上,“以小见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工厂管理模式形成和推广过程的理解。本研究不仅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论断,而且从工厂发展的角度,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过程。
于新[3](2020)在《烟台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正在迈向新时期,从人的基本条件满足升级到全方位需求满足的服务。同时,随着烟台市城市化范围持续扩张,大批农民定居城市,关系复杂、诉求多元,提升政府基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效率迫在眉睫,而社区服务作为最具体的补足政府部分功能的角色,肩负着重大责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系统合理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本文运用新公共服务、参与式治理等相关理论,基于以“四社联动”为主体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框架,选取代表烟台市社区服务不同水平的典型开展实地调研,研究分析烟台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得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再横向对比分析近年来国家民政部推选的“中国社区治理创新成果”,分别择取四个典型城市进行分析比对,借鉴四种模式的共同点和优劣处,结合烟台实际提炼得出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四个基本要素,探索提出“以社区为平台,以购买服务为保障,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化运作为路径,政府扶持监督、社会组织承接、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参与”的“供应链式”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为社区服务和社会治理等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为各地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参考,有助于加快形成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和社区志愿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孙一帆[4](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流动人口中老年人的数量比例越来越多,特别是帮助子女照顾孙辈而迁入城市社区的农村随迁老人。然而,在农村随迁老人脱离以地缘、血缘为关系的乡村生活后,陌生的城市社区使农村随迁老人在文化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及互动模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如在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上,老人在农村生活普遍是通过田园劳作的方式来进行自给自足,农村随迁老人大都认为城市中的日常消费过高;在与居民的互动模式及心理状态上,农村房屋庭院的敞开,亲朋好友间的串门是一种热络的表现,而城市社区中,户与户之间呈现封闭式的状态,农村随迁老人心理感受到压抑并催生出孤独寂寞的情绪。因此极大地影响了农村随迁老人的生活幸福感,导致其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社区。所以,社会工作者需关注农村随迁老人在城市社区融入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通过开展专业的服务,帮助其融入城市社区。笔者以社会支持理论、增能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调查方法,了解吉安市M社区内农村随迁老人生活现状。发现农村随迁老人在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感、人际关系亲密度、社区活动参与度、个人生活掌控度上都处于低水平层次,这也使农村随迁老人在城市社区中存在认同感较低、社会支持网络单一、社区活动参与度低、个人效能感较弱等问题,个人、家庭、社区等因素影响着农村随迁老人对城市社区的接纳认同。笔者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归纳、分析、整理后对小组活动进行设计,以期在小组活动顺利结束后可在城市社区内搭建起互助支持小组,增强农村随迁老人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及个人效能感,促进其积极主动的融入城市社区。在对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后笔者发现,小组工作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城市社区内农村随迁老人搭建互助支持平台,扩大社会支持网络。而家庭对农村随迁老人精神上的关怀支持则更有利于提升其积极主动性。另外,在城市社区层面,营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环境,是提升农村随迁老人在城市社区中生活幸福感的外部保障。
阿达来提·阿合拜[5](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妇女就业问题研究 ——以阿克苏市A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就业是民生之本,妇女就业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同时也对其个人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女性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偏远小镇等待就业的妇女人数是不断增加的,因此研究我国边疆欠发达地区妇女就业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女性参与到社会劳动就业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提高妇女地位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和需要在家中承担不同角色等原因,在寻求就业机会的道路上常常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由于本文所要研究的地方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居住在当地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她们受教育水平不高、思想保守缺乏主见,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导致妇女就业无途径。此外,多数妇女由于长期在家,没有就业的经历导致自身就业观念散漫,认为自己在家照顾好孩子干好家务就可以,对就业存在错误的认知。因此,关注女性群体,研究乡镇弱势女性就业问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文首先以阿克苏市A镇妇女为研究对象,以增能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当地妇女就业的基本状况,对其进行总体的描述,再与当地的妇女进行访谈了解到妇女就业面临的问题有:就业信息不通畅、自卑怯弱无技能、缺乏家庭成员支持、适应性的工作岗位较少、维权意识淡薄等;并对妇女就业面临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进行阐述:就业信息服务欠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匮乏、传统家庭角色束缚、受教育及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低下、受性别歧视的影响。针对问题及背后的原因,笔者在当地妇联的支持与帮助下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六次小组活动,给乡镇妇女提供机会尝试与体验技能培训,发掘自身的可能性,从而激发自我效能感。
王好[6](2020)在《流动儿童学习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Y市S小学S同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学业成绩普遍较差,局部地区给流动儿童贴上“学习差、纪律差、卫生差”的“三差”标签。如同其他家长,流动儿童的家长也高度重视子女的学业,学习成较差刺痛着流动儿童家长“望子成龙”之心,流动儿童存在学习困难成为经验主义的共识。论文立足于这一强大的社会需要,以Y市S小学S同学为例子,以“社会工作如何提升流动儿童学习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当前流动儿童产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主要如下:一是生理因素,智商正常的情况下,智力发育较缓慢;二是心理因素,缺乏自信,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三是无效的家庭教育和不良的家庭氛围;四是学校老师的不重视和区别对待、教学模式弊端;五是社区环境不良和政策制度不完善;六是缺乏有效的亲子互动和社会互动。S同学是一个学习困难流动儿童,笔者秉持每一个有学习困难的流动儿童身上都有显性或是隐性优势这样一个信念,依托优势视角,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对S同学开展旨在提升学习能力的社会工作服务。针对S同学自身及家庭原因,结合流动儿童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运用优势视角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开展个案服务,帮助S同学提升自信心,为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寻有益的学习方法,同时帮助其母亲找寻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针对S同学需要融入朋辈群体,与环境形成良好互动,笔者运用优势视角和社会支持理论,开展小组工作,为S同学培养具有亲密互信的人际关系,协助S同学融入朋辈群体。笔者在整个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不断根据实务绩效对服务方案进行反思和总结,适时修正和改进服务方案,保证服务方案的动态性和绩效性,真正贯彻个案工作的针对性和社会工作的差别性原则。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S同学在学习上有了看得见的有效改变,从来不愿意记下家庭作业的要求到可以主动用小本子记录作业并逐条勾划完成情况,不完成数学作业到主动完成数学作业并且正确率逐步提升,拼音薄弱而不愿意完成词语作业到愿意开口读拼音并尝试默写等。笔者对S同学的社会工作干预让优势视角理论、社会生态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社会工作对流动儿童的学习能力提升具有有效性。S同学的干预经验表明,我们应从流动儿童的个人、家庭、学校及其良性互动等方面入手为学习困难流动儿童提供有差别的干预服务,综合运用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个案干预与小组干预,以及必要时与其他干预相结合的社会干预。要及时发现、肯定和放大学习困难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正向改变,从自身积极找到培育其自信心的优势,以帮助学习困难流动儿童自身走出困难、提升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促进学业发展。
张凌凌[7](2019)在《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已基本上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能否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以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问题为切入点,以协同治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政府责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内容入手,介绍了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监管体系、监管内容、监管方式和监管成效等现状,阐述了经办机构内控制度不健全、行政部门监管职能不到位、外部监督社会监督不同步、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未形成合力等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了组织体系权责不清、风险防控意识淡薄、信息化监管手段落后、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启示,并结合地区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基金监管的可行对策:一是完善基金监管的组织体系,即设立基金监管的专门机构、明确基金监管的部门职能、健全基金监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基金监管的内部管理建设,即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经办机构的内控制度建设、加大行政部门的基金监管力度;三是完善基金监管的外部环境建设,即完善基金监管的配套制度、发挥多部门协同监督作用、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四是实现基金监督的全程覆盖,即确保保费征缴环节及时足额、待遇发放环节准确无误、投资运营环节增值保值等,从而为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
陶彤彤[8](2019)在《小组工作介入全职妈妈的亲子阅读能力提升研究 ——以深圳市R社区“书香妈妈”小组为例》文中指出在信息时代,人们竞争日益激烈。一个人可以快速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知识在未来信息社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吸收知识的先决条件是学会阅读。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能力,被认为是一种重要而有价值的能力。早期阅读是特别重要的在人类的阅读阶段。因此,亲子阅读在现在的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很多女性选择放弃自己的工作回归到家庭当中,成为全职妈妈,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全职妈妈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竞争力极强的社会不落后于其他的孩子,通常会努力的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帮助自己的孩子进步成长。当下的全职妈妈们都很关注自己的亲子阅读能力提升,她们认为只有自己的亲子阅读能力提升了,才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阅读,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会阅读的人。本研究通过小组社会工作的运用,去探讨和解决全职妈妈的亲子阅读能力提升问题。从社区概况和社区亲子家庭阅读现状着手,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社区全职妈妈的亲子阅读能力提升需要。其次用实务途径去摸索采用小组工作介入全职妈妈亲子阅读能力提升的方法和维度,以期通过小组工作的过程提升全职妈妈们的亲子阅读能力,让全职妈妈们更好的陪伴孩子一起阅读成长。因此笔者以深圳市R社区全职妈妈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小组工作,立足这一群体的亲子阅读能力提升,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方法帮助她们进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笔者一共设计了五节小组活动,并在每一节都插入与能力提升相关的小组游戏,调动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组员能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小组氛围中学习成长,提高小组工作的成效。
王宏哲[9](2019)在《H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其主要研究的是劳动关系主体、结构、环境和运作的规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企业劳动关系发展也日趋完善和成熟,逐渐向着规范化、市场化、契约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我国社会劳动关系管理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也越来越多。劳动关系市场化要求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的劳动关系双方,通过协调来实现各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随着管理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管理也在不断融合发展,新《劳动合同法》的正式颁布实施后,劳资双方劳动关系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形式。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研究和探讨企业劳动关系的优化和改善,对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劳动关系理论、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国内外劳动关系研究为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深度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发现H企业在劳动关系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和优化空间,需要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掌握了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分析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法,掌握了H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现状和员工的态度和看法;通过数理分析法,确定了影响H企业劳动关系的六个主要因素:合同制度、劳动报酬、劳动争议与调解、企业信息获取(知情权)、企业民主管理、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通过综合分析和深度访谈法,进一步确定了每个因素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确定了H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优化方向,提出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通过比较分析法,找到了本文的欠缺与不足,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让H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得到一定的优化,促进H企业和谐健康发展,也希望能为其他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帮助和启发。
韩宁[10](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的探索 ——以长沙市X社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老年人绝对数量的不断増长,老年人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物质需求方面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关注的重点集中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方面,对于怎样了解和满足老年人在不同层面上的精神需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长沙市X社区的老年人,首先通过文献法熟悉及了解目前国内外在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X社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发现X社区老人的经济收入普遍较高,具备较好的自我养老能力,针对这类非贫困老人的精神需求问题展开调查,发现其精神需求主要分为情感与人际交往需求、文体娱乐需求、学习与反向社会化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以及政治参与需求五个方面。针对X社区非贫困老人的精神需求现状,在社区实务中,以社会活动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非贫困老人的精神需求,通过链接社区资源、发掘非贫困老人自身资源等方法,帮助社区非贫困老人组建各种类型的老年人活动团队,满足其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小组实务中,以社会支持理论为依据,针对社区高龄非贫困老人扩展社会情感支持网络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开展了五次小组活动,通过评估发现小组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区工作和小组工作两种方法介入社区非贫困老人的精神需求之中,运用专业理念和方法为非贫困老人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供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活动内容,是满足社区非贫困老年人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做好劳动保障计划工作有窍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劳动保障计划工作有窍门(论文提纲范文)
(1)疫情影响下零工经济从业者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零工经济快速发展 |
1.1.2 家政服务需求旺盛 |
1.1.3 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困境重重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社会工作领域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 |
2.1.1 社会支持概念 |
2.1.2 社会支持的类型 |
2.1.3 社会支持的系统 |
2.1.4 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 |
2.2 社会支持网络 |
2.2.1 社会网络的定义 |
2.2.2 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 |
2.3 关于家政工的社会支持研究 |
2.3.1 关于家政工已有支持的研究 |
2.3.2 关于家政工支持困境的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方法及对象 |
3.1 研究方法 |
3.1.1 问卷法 |
3.1.2 访谈法 |
3.2 研究对象 |
第4章 零工经济影响下的用工现状 |
4.1 我国家政行业发展现状 |
4.2 我国家政行业的政策环境 |
4.2.1 国家政策的有力保障 |
4.2.2 地方性法规条例 |
4.3 微信日结小时工产生的社会脉络 |
4.3.1 零工经济发展趋势与特征 |
4.3.2 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的产生 |
第5章 家政工的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
5.1 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面临的总体情况 |
5.2 疫情下家政工面临的困境和需求 |
5.3 家政工的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
5.3.1 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的正式社会支持现状 |
5.3.2 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现状 |
5.4 小结 |
第6章 研究对策和建议 |
6.1 完善制度供给,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
6.1.1 完善劳动立法,强化制度保障 |
6.1.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劳动权益救济 |
6.1.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
6.2 培育社会组织,建立互助网络 |
6.2.1 组建家政行业工会,强化组织联动效应 |
6.2.2 培育社工组织,搭建社会互助网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从“旧工厂”到“新模范”:中国共产党对五三工厂改造研究(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主要资料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资料 |
1.3.3 研究方法 |
2 五三工厂改造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
2.1 五三工厂的历史沿革 |
2.1.1 奉系军阀时期 |
2.1.2 伪满时期 |
2.1.3 国民政府时期 |
2.1.4 新中国成立前后 |
2.2 接管之初的五三工厂 |
2.2.1 党组织薄弱 |
2.2.2 管理体制老化 |
2.2.3 工人思想落后 |
2.3 五三工厂改造的社会背景 |
2.3.1 解放战争尚在进行 |
2.3.2 经济亟待重建 |
2.4 五三工厂改造的理论依据 |
2.4.1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学说 |
2.4.2 列宁、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 |
2.4.3 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 |
3 五三工厂党群组织的建立及作用 |
3.1 党组织的建立及作用 |
3.1.1 党组织的建立过程 |
3.1.2 工厂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者 |
3.1.3 工厂生产的保障者 |
3.2 青年团的建立及作用 |
3.2.1 青年团的建立过程 |
3.2.2 青工的思想引领者 |
3.2.3 工厂生产的推动者 |
3.3 工会组织的建立及作用 |
3.3.1 工会组织的建立过程 |
3.3.2 工厂生产的实施者 |
3.3.3 工人生活的组织者 |
4 五三工厂改造的政治动员 |
4.1 五三工厂改造的思想动员 |
4.1.1 政治思想教育: 从“旧”到“新”的认同基础 |
4.1.2 “诉苦”: 树立阶级意识 |
4.1.3 “交代”: 旧关系的瓦解 |
4.2 五三工厂改造的生产动员 |
4.2.1 劳动竞赛: 竞争与激励 |
4.2.2 典型教育: 从落后到先进 |
4.2.3 说服教育: 从旧到新的劳动态度 |
4.2.4 物质激励: 动员生产 |
4.3 形成积极向上的工厂文化氛围 |
4.3.1 劳动意涵的重新解读 |
4.3.2 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工厂文化 |
5 五三工厂作为模范工厂的确立与推广 |
5.1 五三工厂管理模式的特征 |
5.1.1 党群组织的有效参与 |
5.1.2 工人参与的民主管理制度 |
5.1.3 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 |
5.2 五三工厂作为模范工厂的确立 |
5.2.1 确立为模范工厂的原因 |
5.2.2 确立为模范工厂的过程 |
5.3 学习五三工厂的热潮 |
5.3.1 国家范围内的宣传推广 |
5.3.2 五三工厂的符号化 |
5.3.3 全国各地工厂的学习热潮 |
6 五三工厂改造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
6.1 五三工厂改造的历史意义 |
6.1.1 利于基层社会政治整合的实现 |
6.1.2 助力工业与国防建设 |
6.1.3 社会主义工厂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 |
6.2 五三工厂改造的现实启示 |
6.2.1 党组织是工厂改造成功的核心力量 |
6.2.2 工厂管理模式要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
6.2.3 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历史经验 |
6.2.4 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四史”教育提供史实依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烟台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0.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0.4 研究方法 |
0.5 研究思路 |
0.6 创新点与难点 |
1 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1 概念界定 |
1.1.1 城市社区 |
1.1.2 社区服务 |
1.1.3 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
1.2 理论基础 |
1.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2.2 公共治理理论 |
2 烟台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
2.1 样本选择及样本概况 |
2.1.1 大海阳社区简介 |
2.1.2 黄海明珠山庄社区简介 |
2.1.3 西炮台社区简介 |
2.2 烟台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
2.2.1 服务主体以“四社联动”为主要构成方式 |
2.2.2 服务内容以标准化、便民化为导向 |
2.2.3 服务运作以智能化、网格化为主要模式 |
3 烟台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3.1 社区服务体系满意度调查 |
3.1.1 受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1.2 被调查居民服务需求满足情况 |
3.1.3 被调查居民信息互通情况 |
3.1.4 志愿服务情况 |
3.1.5 调查小结 |
3.2 烟台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 |
3.2.2 社区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
3.2.3 社区服务专业水平不高 |
3.2.4 信息沟通渠道不健全 |
3.2.5 居民对社区服务参与感不强 |
3.3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社区服务的行政化倾向严重 |
3.3.2 市场化、专业化社会组织培育力度不足 |
3.3.3 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
3.3.4 居民社区意识缺乏 |
4 国内典型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分析 |
4.1 以“扁平化”为特征的社区服务体系 |
4.1.1 体系概述 |
4.1.2 哈尔滨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
4.2 以“定制化”为特征的社区服务体系 |
4.2.1 体系概述 |
4.2.2 天津市和平区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
4.3 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社区服务体系 |
4.3.1 体系概述 |
4.3.2 青岛市市北区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
4.4 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社区服务体系 |
4.4.1 体系概述 |
4.4.2 深圳市坪山新区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
4.5 有关启示 |
4.5.1 体系小结 |
4.5.2 比较分析 |
5 建设烟台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的对策探讨 |
5.1 烟台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
5.2 烟台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 |
5.3 体系运行解析 |
5.3.1 社区服务站(中心)层面 |
5.3.2 社会组织层面 |
5.3.3 社会工作者层面 |
5.3.4 社区志愿者层面 |
5.3.5 社区居民层面 |
5.4 配套制度建设 |
5.4.1 项目化运作制度 |
5.4.2 信息联通制度 |
5.4.3 联席会议制度 |
5.5 “供应链”式社区服务体系保障措施 |
5.5.1 厘清政府与社区权责边界,进一步强化精力保障 |
5.5.2 加强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硬件保障 |
5.5.3 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专业人才保障 |
5.5.4 拓展社区服务有效供给渠道,进一步强化机制保障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烟台市城市社区服务情况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小组工作介入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研究现状 |
2.研究展望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 |
2.研究目标 |
3.研究内容 |
4.研究思路 |
5.研究方法 |
6.研究创新 |
二、小组工作介入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的优势分析 |
1.小组工作可为农村随迁老人搭建起交流互动平台 |
2.小组工作重视农村随迁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
3.社会工作者关注农村随迁老人个人增能 |
4.小组组员问题特征相似度高 |
三、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问题分析与需求预估 |
(一)吉安市M社区概况 |
(二)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现状 |
1.M社区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概况 |
2.M社区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现状 |
3.M社区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的问题 |
4.M社区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三)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的需求预估 |
1.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提升对城市社区的认同感 |
2.扩大社区支持网络,构建亲密的社会交往关系 |
3.增加参与社区活动频率,丰富日常生活 |
4.增强个人效能感,调动主观积极性 |
四、小组工作服务计划及实施过程 |
(一)小组筹备期 |
1.小组名称 |
2.小组性质 |
3.小组目标 |
4.小组实施地点和时间 |
5.小组服务对象招募 |
6.小组活动大纲 |
7.应变计划 |
(二)小组工作实施过程 |
1.小组的形成 |
2.小组的发展与成熟 |
3.小组的结束 |
(三)小组评估 |
1.评估方法 |
2.评估内容 |
五、总结与反思 |
(一)总结 |
1.小组工作在促进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中的影响 |
2.小组工作在促进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中的作用 |
3.小组工作促进社会支持系统对农村随迁老人的关注 |
(二)反思 |
1.小组工作改变外部环境作用较为微弱 |
2.小组工作实效性有待考验,应与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相结合 |
3.社会工作者应加强同理心、语言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完成实践项目及发表论文(着)情况 |
致谢 |
(5)社会工作介入妇女就业问题研究 ——以阿克苏市A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妇女就业 |
2.1.2 妇女社会工作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支持理论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2.2.3 增能理论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章 阿克苏市A镇简介及妇女就业状况 |
3.1 阿克苏市A镇简介 |
3.2 妇女就业状况 |
第4章 A镇妇女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A镇妇女就业面临的问题 |
4.1.1 就业信息不畅通 |
4.1.2 自卑怯弱缺技能 |
4.1.3 缺乏家庭成员支持 |
4.1.4 适应性的工作岗位较少 |
4.1.5 维权意识淡薄 |
4.2 A镇妇女就业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就业信息服务欠缺 |
4.2.2 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匮乏 |
4.2.3 传统家庭角色束缚 |
4.2.4 受教育及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低下 |
4.2.5 受性别歧视的影响 |
第5章 社会工作介入A镇妇女就业的实务过程 |
5.1 社会工作介入A镇妇女就业前期筹备工作 |
5.2 社会工作介入A镇妇女就业的活动过程 |
5.2.1 第一次活动:缘聚你我 |
5.2.2 第二次活动:榜样的力量 |
5.2.3 第三次活动:烤出美味 |
5.2.4 第四次活动:巧手达人 |
5.2.5 第五次活动:传递美丽 |
5.2.6 第六次活动:齐心筑梦 |
5.3 社会工作介入A镇妇女就业的评估 |
5.3.1 过程评估 |
5.3.2 结果评估 |
5.4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流动儿童学习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Y市S小学S同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社会需求层面 |
二、理论需求层面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学习困难 |
二、流动儿童 |
三、学习能力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 |
二、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三、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干预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分析框架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框架 |
第三章 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表现及其衍生问题 |
第一节 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表现 |
一、学习成绩差 |
二、严重的厌学情绪 |
第二节 流动儿童学习困难衍生的问题 |
一、心理问题 |
二、行为问题 |
第四章 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以S同学为例 |
第一节 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自身原因 |
一、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生理原因 |
二、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认知原因 |
第二节 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环境原因 |
一、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家庭环境原因 |
二、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学校环境原因 |
三、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其他环境原因 |
第三节 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个体与环境互动原因 |
一、家庭内部缺乏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目的的可持续亲子互动 |
二、社区内部缺乏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目的的可持续同辈互动 |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学习困难流动儿童的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解决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传统方法及弊端 |
一、解决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传统方法 |
二、传统方法解决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弊端 |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优势 |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立场优势 |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优势 |
三、社会工作的服务效果导向优势 |
第六章 社会工作介入学习困难流动儿童的过程:以S同学为例 |
第一节 接案 |
一、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建立专业关系 |
第二节 服务对象的问题和资源预估 |
一、问题预估 |
二、资源预估 |
第三节 服务策略和计划 |
一、服务策略 |
二、服务目标 |
三、服务计划 |
第四节 具体介入过程 |
一、个案干预: 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相结合 |
二、小组干预: 自信心干预与朋辈支持资源培育相结合 |
第五节 服务评估与结案 |
一、评估 |
二、结案 |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习困难流动儿童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学习困难流动儿童家长和老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个案工作过程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二、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图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理论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 |
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
第二节 研究基础理论 |
一、协同治理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政府责任理论 |
第三章 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现状 |
第一节 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概况 |
第二节 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
一、经办机构社保中心 |
二、行政部门人社局 |
三、基金管理部门财政局 |
四、其他监督部门 |
第三节 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内容 |
一、养老保险参保与征缴 |
二、养老待遇核定与发放 |
三、信息系统操作与维护 |
第四节 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方式 |
一、经办机构内部稽核 |
二、人社部门行政监督 |
三、财政部门基金管理 |
四、其他部门共同监督 |
第五节 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成效 |
一、基金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
二、基金监管内容涉及多环节 |
三、基金监管方式较为多样化 |
第四章 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存在问题 |
一、经办机构内控制度不健全 |
二、行政部门监管职能不到位 |
三、外部监督社会监督不同步 |
四、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未形成合力 |
第二节 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组织体系权责不清 |
二、风险防控意识淡薄 |
三、信息化监管手段落后 |
四、配套制度不完善 |
第五章 国内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内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成功经验 |
一、国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模式 |
二、国内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成功经验 |
第二节 国内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成功经验的启示 |
一、应设立专门的基金监管机构 |
二、应完善基金监管的法律制度 |
三、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
四、应建设资源共享的预警系统 |
五、应畅通社会监督渠道 |
第六章 完善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基金监管的组织体系 |
一、设立基金监管的专门机构 |
二、明确基金监管的部门职能 |
三、健全基金监管的工作机制 |
第二节 完善基金监管的内部管理建设 |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
二、建设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 |
三、加强经办机构的内控制度建设 |
四、加大行政部门的基金监管力度 |
第三节 完善基金监管的外部环境建设 |
一、完善基金监管的配套制度 |
二、发挥多部门协同监督作用 |
三、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
第四节 实现基金监督的全程覆盖 |
一、保费征缴环节及时足额 |
二、待遇发放环节准确无误 |
三、投资运营环节增值保值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小组工作介入全职妈妈的亲子阅读能力提升研究 ——以深圳市R社区“书香妈妈”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全职妈妈相关研究 |
(二)亲子阅读的相关研究 |
(三)小组工作介入服务对象能力提升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三、概念界定 |
(一)全职妈妈 |
(二)亲子阅读能力 |
四、理论依据 |
(一)社会支持理论 |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全职妈妈亲子阅读能力提升的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
一、全职妈妈的亲子阅读能力提升的需求分析 |
(一)全职妈妈亲子阅读的现状分析 |
(二)全职妈妈亲子阅读能力提升的需求分析 |
二、小组方案设计 |
(一)书香妈妈小组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
(二)书香妈妈小组目标 |
(三)书香妈妈小组基本原则与理念 |
(四)书香妈妈小组特征及组员情况 |
(五)书香妈妈小组活动内容安排 |
(六)书香妈妈小组预计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
(七)书香妈妈小组评估 |
(八)书香妈妈小组财务预算 |
第三章 书香妈妈小组介入过程与评估 |
一、书香妈妈小组的工作介入过程 |
(一)小组初期阶段 |
(二)小组中期阶段 |
(三)小组后期阶段 |
二、书香妈妈小组评估 |
(一)小组评估的方法 |
(二)评估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
一、总结与结论 |
(一)总结 |
(二)结论 |
二、反思 |
(一)介入过程中工作方法单一 |
(二)社会工作者自身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9)H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5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
2. 劳动关系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1 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 |
2.2 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关系治理模型 |
2.3 劳动关系衡量指标:劳动关系氛围 |
2.4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
2.5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工会组织的关系 |
3. 企业简介及劳动关系管理现状 |
3.1 企业简介及组织架构 |
3.2 企业职工构成情况 |
3.3 H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现状 |
4. 劳动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劳动关系的因素 |
4.2 Likert5级量表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
4.3 Likert5级量表问卷数据分析 |
4.4 影响H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主要因素(因子) |
5. 影响企业劳动关系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5.1 深度访谈 |
5.2 影响H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5.3 H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优化方向 |
6. 对策 |
6.1 H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
6.2 H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优化设计的对策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社会工作介入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的探索 ——以长沙市X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老年人 |
二、非贫困老人 |
三、精神需求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需求层次理论 |
二、活动理论 |
三、社会支持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一、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二、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三章 X社区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现状 |
第一节 X社区基本情况简介 |
第二节 X社区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调查及数据分析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精神需求状况 |
第三节 X社区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评估 |
一、情感与人际交往需求 |
二、文体娱乐需求 |
三、学习与反向社会化的需求 |
四、尊重及自我实现需求 |
五、政治参与需求 |
第四章 社区社会工作介入X社区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的实务工作 |
第一节 社区社会工作介入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主要内容 |
一、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目标 |
二、社区非贫困老年志愿者队伍建设 |
三、丰富社区文体娱乐活动 |
四、开展兴趣类学习活动 |
第二节 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实操 |
一、活动背景 |
二、活动基本信息 |
三、活动目标 |
四、活动准备及实施阶段 |
五、活动效果评估 |
第三节 社区社会工作介入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效果评估 |
一、结果评估 |
二、过程评估 |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的实务工作 |
第一节 “岁月如歌”小组工作方案设计 |
一、小组目标 |
二、小组方案设计 |
第二节 “岁月如歌”小组服务过程分析 |
一、小组介入初期 |
二、小组介入中期 |
三、小组介入后期 |
第三节 “岁月如歌”小组效果评估 |
一、过程评估 |
二、结果评估 |
第六章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的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的结论 |
一、社会工作介入后非贫困老人的参与情况 |
二、社会工作介入后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满足情况 |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的建议 |
一、社区社会工作介入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的建议 |
二、小组工作介入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的建议 |
三、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做好劳动保障计划工作有窍门(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影响下零工经济从业者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为例[D]. 刘万丽.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2)
- [2]从“旧工厂”到“新模范”:中国共产党对五三工厂改造研究(1948-1953)[D]. 韩莉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烟台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于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小组工作介入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研究[D]. 孙一帆. 井冈山大学, 2020(02)
- [5]社会工作介入妇女就业问题研究 ——以阿克苏市A镇为例[D]. 阿达来提·阿合拜. 新疆大学, 2020(07)
- [6]流动儿童学习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Y市S小学S同学为例[D]. 王好. 扬州大学, 2020(05)
- [7]泉港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问题研究[D]. 张凌凌. 华侨大学, 2019(01)
- [8]小组工作介入全职妈妈的亲子阅读能力提升研究 ——以深圳市R社区“书香妈妈”小组为例[D]. 陶彤彤.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1)
- [9]H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优化研究[D]. 王宏哲. 云南大学, 2019(03)
- [10]社会工作介入非贫困老人精神需求的探索 ——以长沙市X社区为例[D]. 韩宁.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