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Q值引导个性化与标准化LASIK治疗近视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Q值引导个性化LASIK(Q-value guided customized LASIK, Q-LASIK)与标准化LASIK(standardized LASIK, S-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Q-LASIK和S-LASIK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近视,其中Q-LASIK组28例51只眼,S-LASIK组26例51只眼。术前和术后6月分别检查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Q值和球差等指标,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S-LASIK组和Q-LASIK组术后第六个月观察结果分别如下:(1)安全性:两组术后6月均无一例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安全性指数分别为1.006和1.012;(2)有效性:术后6月裸眼视力分别为1.04±0.06和1.05±0.07,1.0以上者分别为88.2%和92.2%,1.2以上者分别为49.0%和54.9%,有效性指数均为0.99;(3)可预测性:术后6月平均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11±0.44)D和(-0.07±0.45)D,在目标值±0.50D以内者分别为82.4%和80.4%,±0.25D以内者均为56.9%;(4)稳定性:术后1、3、6月的平均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3±0.40D和0.10±0.43D、-0.03±0.41D和0.00±0.39D、-0.11±0.44D和-0.07±0.42D,变化均小于0.25D。上述4项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术后6月角膜Q值和球差均有显著增加(P>0.05),但Q-LASIK组增加值△Q和△球差均明显低于S-LASIK组(P<0.05);预矫正屈光度和△Q、△球差之间呈正性直线相关关系;(6)术后6月Q-LASIK组视觉主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LASIK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同样具有较高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Q-LASIK手术可有效维持角膜非球面形态、减少术后球差的增加,从而提高患者视觉质量,其远期效果仍需更多病例、更全面的评价指标及更长时间的随访和研究。【第二部分近视眼角膜Q值相关因素与双眼对称性研究【目的】研究近视眼角膜Q值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并分析Q值在同一个体双眼之间的对称性。【方法】使用Orbscan IIz眼前节分析系统K&Q计算软件获得305例610眼近视患者角膜6㎜分析区域的Q值,并针对Q值的分布及其与屈光度、角膜曲率和晶状体厚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5例610眼角膜Q值呈正态分布,平均-0.16±0.11(-0.51~0.20)。Q值与角膜散光和Zernik系数Z40呈正性直线相关关系,而与角膜曲率、角膜前表面Diff值和晶状体厚度呈负相关,与球镜、角膜后表面Diff值、3㎜及5㎜区不规则指数、模拟角膜镜读数、角膜直径、中央角膜厚度、眼压、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性别、年龄不相关,且同一个体双眼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Q值个体间差异较大,与眼部多个因素相关,且同一个体双眼对称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