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XI型胶原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多态性与瘢痕疙瘩易感性相关研究

I、XI型胶原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多态性与瘢痕疙瘩易感性相关研究

论文题目: I、XI型胶原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多态性与瘢痕疙瘩易感性相关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作者: 王喜梅

导师: 文建国,索振河

关键词: 型胶原,型胶原,序列分析,多态性,易感性,瘢痕疙瘩

文献来源: 郑州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瘢痕疙瘩(Keloid,KD)是病因不明的皮肤纤维增生瘤,是仅与人类相关的整形外科常见病症。既可由微小的损伤如蚊虫叮咬、痤疮、穿耳孔引起,也可因烧伤、创伤、手术所致;瘢痕疙瘩所造成的影响一方面是外观变形、变丑。使患者羞于见人,诸多社交障碍,局部痛痒、反复溃烂、持续折磨造成患者心力交瘁;另一方面常会波及到功能障碍。目前对于瘢痕疙瘩的治疗,局部药物应用仅能部分减轻其疼痛、瘙痒的临床症状;外科手术治疗应慎选,因切除后如不采取其他措施则迅速复发、而瘢痕疙瘩的范围也会随之再扩大,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是整形外科顽症之一。 临床观察发现瘢痕疙瘩常有一定的“体质性”,既不同的患者对创伤愈合表现出不同的转轨,在组织损伤后这种转轨的差异就表现为部分患者正常瘢痕愈合,而另一部分患者则产生瘢痕疙瘩。这种创伤愈合的不同转归除与外在因素如致伤原因、感染程度等有关外,更应与患者的遗传背景有关。关于瘢痕疙瘩的病因和治疗,人们从外科学、遗传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探讨,但至今尚未找到确切的病因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瘢痕疙瘩形成的病理基础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etrix,ECM)成分尤其是胶原的异常过度积累。Ⅰ型胶原在ECM的结构中占很大比例,是其主要和重要成份之一,与创伤后修复密切相关;而Ⅺ型胶原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现它基因结构的变化会对组织的塑形产生影响。因此,形成瘢痕疙瘩的核心问题是Ⅰ、Ⅺ型胶原等ECM基因如何被异常激活并高水平表达胶原蛋白,最终造成胶原的过度沉积。 现已证实:Ⅰ、Ⅺ型胶原基因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相关基因,其

论文目录:

郑重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Ⅰ、Ⅺ胶原基因部分序列分析与基因突变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Ⅰ、Ⅺ胶原基因多态性在中国北方正常人群、瘢痕疙瘩患者中分布频率及其与瘢痕疙瘩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Ⅰ、Ⅺ胶原基因多态性在北欧正常人群、瘢痕疙瘩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及其与瘢痕疙瘩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国与北欧瘢痕疙瘩患者Ⅰ、Ⅺ胶原基因多态性的对比观察及意义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照片

综述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病理性瘢痕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英文缩写词索引

发布时间: 2006-10-10

相关论文

  • [1].北方汉族瘢痕疙瘩临床特征分析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D]. 王凯波.中国医科大学2009
  • [2].汉族瘢痕疙瘩家系临床遗传学及7p11和10q24.1易感基因定位研究[D]. 陈阳.第一军医大学2006
  • [3].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基因筛选和分析的实验研究[D]. 胡振富.第一军医大学2005
  • [4].瘢痕疙瘩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标志蛋白的分析[D]. 罗勇.第一军医大学2005
  • [5].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D]. 周剑虹.第二军医大学2006
  • [6].端粒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D]. 黄勇.第二军医大学2006
  • [7].增生性瘢痕中P物质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陈亮.第三军医大学2006
  • [8].曲尼司特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活性因子和Ⅰ、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D]. 陈连军.复旦大学2006
  • [9].中国汉族瘢痕疙瘩致病基因初步连锁分析和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 刘勇.中国医科大学2007
  • [10].瘢痕疙瘩家系Fas基因检测及2q23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D]. 刘晓军.第一军医大学2007

标签:;  ;  ;  ;  ;  

I、XI型胶原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多态性与瘢痕疙瘩易感性相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