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间示踪剂论文-李刚,张影

井间示踪剂论文-李刚,张影

导读:本文包含了井间示踪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示踪剂,监测,采出曲线,连通

井间示踪剂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张影[1](2019)在《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在叁类薄差储层压裂改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判断叁类薄差储层油水井的连通情况,合理设计压裂改造半径和施工规模,提高压裂改造措施效果,开展了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在叁类薄差储层压裂改造中的应用。采用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对1个井组7个层位进行试验,采用分层测试方式,分层段注入不同种类的示踪剂,分析压裂后连通采油井见剂层位、方向和时间;通过拟合示踪剂采出曲线,准确认识油层连通状况和压裂改造效果。分析示踪剂采出情况可知:A井组注水水驱速度介于1. 77~3. 02m/d之间; c层的连通性最好,注水水驱速度可达3. 02m/d; k—l层的吸水性较差,其连通采油井未见示踪剂采出;压裂能够有效促进油水井之间的连通。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能够有效判断油水井连通情况及地层优势水驱方向,为合理设计压裂工艺参数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采油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朱锦艳[2](2018)在《定边樊学油区井间示踪剂优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樊学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属于低孔、低渗油藏,储层各向非均质性较强,长期注水开发对储层的冲刷作用导致注入水分配不均,注水效率下降,因此需对储层非均质性、井间连通性等进行分析,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增产措施的实施奠定基础。目前,油田井间示踪监测多采用化学示踪剂,但可用的化学示踪剂种类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油田多井组示踪监测;荧光示踪剂是一种新型微量物质示踪剂,具有易于检测、用量小、污染少的优点。因此本文选取化学示踪剂与荧光示踪剂开展井间示踪剂优选研究。根据油田示踪剂筛选原则,从化学示踪剂与荧光示踪剂筛选出性能良好的示踪剂开展室内评价优选。结合樊学油区水质分析结果,确定了示踪剂检测方法并对检测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种类的示踪剂在模拟地层条件下的配伍性、耐温性以及静态吸附性等进行了评价。化学示踪剂评价结果表明硫氰酸根与溴离子在地层中含量少,与地层水配伍性良好,耐温及吸附保留率均高于90%,适用于樊学区;而硝酸根与地层水配伍性差,在研究区不适用。荧光示踪剂评价结果表明叁种荧光示踪剂在地层中含量很少,耐温性能优异,与地层水配伍,吸附保留率合格;但由于YG-1和YG-2发射波长接近不能同时使用,综合考虑二者性能,优选YG-1作为樊学油区荧光示踪剂,YG-3对延长组储层有伤害,只适用于延安组。在室内评价的基础上,选择YG-1荧光示踪剂开展示踪剂现场应用。利用示踪剂产出曲线分析了井间连通关系、注水分配情况,分析结果与油田生产数据相吻合,表明荧光物质示踪剂在油田现场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为该区块多种示踪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5)

陈冠中,林春阳,姜瑞忠,张伟,李强[3](2018)在《基于流管模型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井间示踪剂解释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示踪剂产出曲线与常规储层不同,存在多个峰值,需要建立针对裂缝性油藏的示踪剂解释模型。将该类储层中的裂缝系统考虑为多条裂缝条带,并将裂缝条带等效为流管束,建立示踪剂在井间流动的物理模型。基于一维对流扩散方程,沿着流管建立了示踪剂浓度分布数学模型,在生产层将各裂缝条带的浓度迭加后,得到示踪剂浓度产出表达式。敏感性分析表明,随着裂缝条带等效流管数增加,浓度产出曲线峰值下降;随着流管长度增加,生产井见剂时间增长,且峰值浓度降低;随着渗透率和注采压差增大,生产井见剂时间减小,浓度产出曲线带宽增加。现场应用表明,该模型的解释结果与数值模拟解释结果相近,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测井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柳迎斌[4](2017)在《井间示踪剂及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在注采系统调整中的对比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高含水期油藏情况复杂多变,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不断加剧,注入水在平面上向生产井舌进,在纵向上向高渗透层突进,形成低效无效注水,影响了水驱开发效果。针对某区块由于平面矛盾导致存在渗流优势方向,纵向上层间矛盾突出,薄差油层动用程度低,厚油层内部低效无效循环严重等问题,应用井间示踪剂及水驱监测前缘技术,搞清了平面矛盾和层间矛盾,有效的判别了水驱前缘展布状况、注入水波及范围、水驱主流方向和低阻流道、低效无效循环层位,为明确油水井对应关系,改善平面和层间矛盾、注水井方案调整及油水井增产措施等提供指导,对改善吸水状况、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补充油层能量,提高采收率和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7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7)论文集》期刊2017-09-21)

许向峰[5](2017)在《井间示踪剂监测在复杂断块油藏描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断块油藏,因其复杂的地层、构造和储集层条件,用传统的解释方法难以保证油藏描述的准确性。为了提高油藏描述精度,阐述了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原理与参数解释,将该技术与地层对比相结合进行港西一区二、四断块油藏描述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编制了开发方案。方案实施后与油藏描述结果吻合率较高,实践证明,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是辅助提高油藏描述精度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录井工程》期刊2017年01期)

景成,蒲春生,何延龙,谷潇雨,翟星[6](2016)在《裂缝性特低渗油藏井间示踪剂监测等效抛物型解释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表征裂缝性特低渗油藏井间复杂的裂缝信息,通过分析该类油藏水驱开发特征,将井间复杂的裂缝系统等效为均匀分布的抛物型裂缝条带,通过裂缝条带的流管束等效,建立了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示踪剂监测等效抛物型解释模型,并分析了模型中主要参数的敏感性及不同裂缝参数组合模式下的示踪剂响应曲线特征;以定波及有效裂缝体积和示踪剂曲线形态模式为约束条件,利用遗传算法建立了模型示踪剂曲线自动拟合方法,并通过矿场应用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研究成果可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水窜水淹井逐级调控实时监测、方案优化调整及效果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6年06期)

马春芳[7](2016)在《井间示踪剂数值模拟优势流场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高渗透砂岩油田在高含水开发后期由于储层存在天然高渗透带,以及后期注入水长期对储层的冲刷,形成油水井间注水无效循环条带,即优势流场,降低开发效果,因此,研究优势流场的分布规律,划分低效无效循环条带,是此阶段油田开发调整阶段的重点,在目前优势流场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中,以定性或半定量法研究居多,笔者主要在储层精细地质建模、数模的前提下,通过油藏井间示踪剂数值模拟技术定量化进行优势流场的分布规律研究。(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6年06期)

边庆伟,林淑华[8](2016)在《井间示踪剂研究油藏非均质性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示踪井间监测是一项动态监测技术,应用这项技术可以计算出注入水在平面上各方向的推进速度,分析油井来水方向,确定油层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判断油层中是否存在高渗透层或大孔道,求出其厚度和渗透率等地层参数,为油田后期的综合调整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6年04期)

赵丽娟[9](2015)在《井间示踪剂技术在大庆油田D区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大部分注水开发油田已处于开发后期,油井含水高达90%以上。大庆油田D区就目前的开发效果看,部分区块低产低效井数多,滞留区多,平面开采不均衡,储量动用程度低,措施挖潜效果差,还有一些区块存在注水压力增长速度较快,部分井投产后即高含水,全区见水井数较多,且含水上升速度快等问题。示踪剂测试技术便是一种认识油藏非均质性的技术,可以利用井间示踪剂技术,通过观察示踪剂在采油井中的开采动态,如示踪剂在生产井的突破时间,峰值的大小及个数、相应注入流体的总量、采出的示踪剂数量等参数,可定性地判断地层中高渗透条带、大孔道、天然裂缝、人工裂缝、气窜通道、封闭断层、封闭隔层的存在与否,而且可定量地求出高渗条带、大孔道、天然裂缝、人工裂缝、气窜通道的有关地层参数,如高渗层厚度、渗透率、以及孔道半径等地层参数,为今后开发方案调整及调剖、堵水等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制定可行的提高油田采收率的调整措施。针对大庆油田D区的四个区块,优选20口注水井开展井间示踪剂监测试验。本文研究了区块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总结了化学示踪剂、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非放射性示踪剂、微量物质示踪剂优缺点以及筛选原则,综合评价了各类示踪剂的性能,选择出适合各个井组的示踪剂,确定示踪剂合适的用量,在区块内进行井间示踪剂试验。然后对对应采出井进行取样分析与示踪剂浓度检测,通过分析示踪剂检测结果,包括示踪剂的突破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大小,以及峰值持续时间等,得出区块内断层的存在与否,油水井组间连通关系,砂体的发育情况,目标井见水来水方向,以及油层的裂缝发育情况。研究成果可以为大庆油田D区的水驱开发方案调整提出合理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6-15)

陈坤,何文祥,魏君[10](2015)在《井间示踪剂在油藏连通性分析中的应用——以马厂油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对马厂油田油藏连通性的认识,完善注采关系,选取M11-24典型注采井组进行油藏连通性的研究。在"油藏描述,动态验证"的思想指导下,利用测井等地质资料描述油藏的砂体连通性,在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产液量和吸水量等动态资料和示踪剂资料来动态拟合和验证井组内沙河街组叁段下亚段1小层(下文简称EsL(1)3)各砂体的连通性。结果显示研究区EsL(1)3小层砂体可以分为3类:发育稳定的薄层砂体、复合厚砂体和与厚层砂体相邻的薄层砂体。不同类型的砂体对注入水的影响是不同的:发育稳定的薄层砂体内流体受沉积微相控制影响较大,不同微相砂体渗流差异大,但总体前缘水线推进速度较快;厚层复合砂体的夹层会对注入水起到缓冲作用,前缘水线推进速度较慢;而与厚砂体相邻的薄层砂体会受到厚砂体的层间干扰影响,前缘水线推进速度最慢。(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5年08期)

井间示踪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樊学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属于低孔、低渗油藏,储层各向非均质性较强,长期注水开发对储层的冲刷作用导致注入水分配不均,注水效率下降,因此需对储层非均质性、井间连通性等进行分析,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增产措施的实施奠定基础。目前,油田井间示踪监测多采用化学示踪剂,但可用的化学示踪剂种类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油田多井组示踪监测;荧光示踪剂是一种新型微量物质示踪剂,具有易于检测、用量小、污染少的优点。因此本文选取化学示踪剂与荧光示踪剂开展井间示踪剂优选研究。根据油田示踪剂筛选原则,从化学示踪剂与荧光示踪剂筛选出性能良好的示踪剂开展室内评价优选。结合樊学油区水质分析结果,确定了示踪剂检测方法并对检测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种类的示踪剂在模拟地层条件下的配伍性、耐温性以及静态吸附性等进行了评价。化学示踪剂评价结果表明硫氰酸根与溴离子在地层中含量少,与地层水配伍性良好,耐温及吸附保留率均高于90%,适用于樊学区;而硝酸根与地层水配伍性差,在研究区不适用。荧光示踪剂评价结果表明叁种荧光示踪剂在地层中含量很少,耐温性能优异,与地层水配伍,吸附保留率合格;但由于YG-1和YG-2发射波长接近不能同时使用,综合考虑二者性能,优选YG-1作为樊学油区荧光示踪剂,YG-3对延长组储层有伤害,只适用于延安组。在室内评价的基础上,选择YG-1荧光示踪剂开展示踪剂现场应用。利用示踪剂产出曲线分析了井间连通关系、注水分配情况,分析结果与油田生产数据相吻合,表明荧光物质示踪剂在油田现场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为该区块多种示踪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井间示踪剂论文参考文献

[1].李刚,张影.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在叁类薄差储层压裂改造中的应用[J].采油工程.2019

[2].朱锦艳.定边樊学油区井间示踪剂优选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

[3].陈冠中,林春阳,姜瑞忠,张伟,李强.基于流管模型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井间示踪剂解释模型[J].测井技术.2018

[4].柳迎斌.井间示踪剂及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在注采系统调整中的对比应用[C].2017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7)论文集.2017

[5].许向峰.井间示踪剂监测在复杂断块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录井工程.2017

[6].景成,蒲春生,何延龙,谷潇雨,翟星.裂缝性特低渗油藏井间示踪剂监测等效抛物型解释模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

[7].马春芳.井间示踪剂数值模拟优势流场分布规律研究[J].当代化工.2016

[8].边庆伟,林淑华.井间示踪剂研究油藏非均质性原理[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6

[9].赵丽娟.井间示踪剂技术在大庆油田D区的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

[10].陈坤,何文祥,魏君.井间示踪剂在油藏连通性分析中的应用——以马厂油田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

标签:;  ;  ;  ;  

井间示踪剂论文-李刚,张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