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论文基于2005~2006年对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主要草地类型最高月生物量、营养含量、草地牧草消化率、理论产量载畜量、营养载畜量及草地土壤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论文较为系统地研究和探索了天然草地营养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并对其评价指标、评价程序等进行了研究阐述,并将草地营养评价与3S技术相结合研究,搭建相关模型(Y=54.0773+161.0464X R2=0.9054,P<0.05),建立了总可消化养分与植被指数间的联系,探索天然草地营养监测途径并构建其理论体系。(2)对比产量载畜量与营养载畜量,前者均大于后者(草甸:0.3633>0.2913羊/公顷;典型0.3666>0.2164羊/公顷),说明以产量计算的草地载畜量,虽然满足家畜的饲草需求量,但远不能满足家畜的营养需求量,因此冷季牲畜往往需要大量补饲营养含量较高的饲草及精饲料。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载畜量的确定应引入对草地营养的评价。结合两种载畜量计算方法来评定草地载畜量,有助于更合理的确定草地适宜载畜量,有效防治草地退化,保护天然草地资源。(3)仅依据草地的产草量反映草地载畜量或草地生产潜能已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草地营养物质产量评价法,估算草地载畜量,将产量载畜量和营养载畜量有机结合,进行草地资源监测具有现实意义。(4)将空中、地面、地下相结合形成立体研究整体,对草地—家畜—土壤生态系统的营养流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牧草养分与土壤养分含量密不可分,土壤养分是牧草养分的根本来源,但并非所有土层土壤养分均对牧草养分吸收积累有显著影响,只有牧草根系分布较集中的10~30cm土层内的营养是有效的营养物质来源。也就是说,草地营养状况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土壤营养含量的影响很大,草地永续利用,必须保持草—畜—土的生态系统稳定,通过研究其养分循环规律为草地进行补给,是天然草地合理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思路。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技术论文; 草地论文; 营养与载畜量评价论文; 总可消化养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