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是张沛霖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总结。介绍了张沛霖医生的学术渊源,从医经历,成才道路。总结了张沛霖主任的学术思想。在临床经验中重点介绍部分常用穴位的定位、用法和功效;针刺手法;补泻操作;经络治疗:四诊特色。部分高效病种:面神经麻痹,腰痛,痛风。对效穴“外承山”进行临床研究。1?学术源流张老师—生勤于临床,执业60余载,几十年如一日,精心研读《内经》、《难经》。他认为《内经》为后世发展临床诊治伏下不可磨灭的学术见解,《难经》的价值反映在对《内经》学术上的发展,突出在脉证上:《难经》为后世说出了具体见解,由此才有皂甫谧《针灸甲乙经》的大发展。《难经》中已经有许多定量数据如:经脉长短,持脉轻重的“三菽重”等,张老师认为没有“证”就不存在“量”,“量”不在纸上而在医生个人的领悟上。《伤寒论》针药并用、各取所长;李杲“东垣针法”实际是气机升降针法;汪机“治病无定穴”诊查病机指导取穴等都是张老师非常推崇的中医精华。新中国成立前后,张老师又经过西医的系统学习,形成学术上的尊古纳新,衷中参西。曾跟随上海多位中西医名家学习,调研过解放后的针灸流派状况,进行过针刺麻醉,结核病防治,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针灸抗炎,穴位特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帕金森氏病等多方面的研究。2·学术思想(1)顺势而为:趋势是张老师带教时常说的术语。事物的运动都存在趋势,即方向性。在中医学中,趋势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势”反应在人体的生理病理,是生命的生老病死规律,疾病的演化路径,方向。正邪斗争的结果:正胜则病愈,邪胜则病进,正邪相持则病情缠绵。在理论上有阴阳升降,气机升降,气血升降等,在药物上有升降沉浮,在经络上有经气顺接,在穴位上有井荣俞经合,在治疗上有顺势治疗。顺势而为的核心是气机升降,它是中医宝库中重要的一环,有了气机升降,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各方面活动才能得到协调。(2)脉证互参、即时验证:脉象多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内经》有从体表的异常征象推测疾病虚实浅深的遍诊法,三部九侯法。脉、证如何交融是探索证因脉治与脉因证治的本质。《内经》一再提到辨证与脉证的相互关系,证通过脉以证实,脉又可验证虚实的判断。实际是寸口与趺阳交融的经络脉诊,张老师寻找阳性体征,有特异性的体征与脉象比较,针刺前后的脉象体征变化,即时验证诊断治疗的准确性。(3)经络辨证首分上下,定左右:张老师常讲针灸诊查首要定位,从定经络,定部位,到定穴位,步步深入。现代检查可帮助针灸的病位确定,但不能取代针灸的检查。病位的确定是诊治疾病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才有病因病机的分析。中医的病位有经络病位,穴位病位,皮·肉·经·脉·骨病位,卫·气·营血病位,脏腑病位。(3)经络设计:索本探源,经络理论的形成是多种思想方法的综合。有客观实征也有设计成分。认为足太阳经小腿部有2条支脉,承接大腿后侧的2条支脉,在昆仑穴汇合。3·临床经验:(1)部分常用穴位的定位功效:以教材标准定位为参考,循经循穴扪查最后定位。研究穴位特异性。介绍其一穴三取如天冲3穴,阳池3穴,解溪3穴等。(2)刺法:一穴多针,得气为度,得气标准,针下辨气。(3)手法:讲究补泻。弃繁取简,在针中气穴得气时辨邪气谷气随后行补泻,行针用劲不用力。除穴位补泻外,迎随补泻还有一层按进针的顺序定补泻。(4)认为穴位是经络的基础,针灸疗效有经络的作用,有穴位的作用,两种作用有联系有区别,经络“伏行分肉”比较浅表,此时穴位相应表浅,针刺轻浅方能调动经气;特定穴,特效穴则要讲究针刺的手法。(5)望诊重视关节周围的形态色泽,问诊细辨主症如耳鸣的不同响声,疼痛的性质,麻木的区别等。脉诊以提纲脉为基础,三部脉互相比较。经络穴位切诊注意指下感觉,局部形态的变化。(6)部分高效病种①张老师结合面神经解剖,神经损伤及修复等现代生化知识深入研究面神经麻痹,从中医针灸的角度,提出分经辨治,分部辨治,从脑治面,左右互治,阴阳并调等方法,提高了本病,特别是重症面瘫的疗效。②张老师指出,西医研究证明痛风,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粘血症这类代谢性疾病有共同的病理基础。中医可将这类疾病归属于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现代人肥甘厚味摄入过多,运动减少,湿热痰毒瘀滞经络阻滞气机升降。急性期多表现为湿热痹阻,慢性期多表现为痰瘀阻络。③张老师将腰痛分为腰部软组织劳损,腰椎筋腱损伤,腰椎间盘突出三类。A.腰肌劳损:气滞太阳则阴缓阳急,背挛急而腹反弛缓,仰则脊旁疼痛,脉浮紧为寒盛;脉浮数为热盛;脉弦数为风胜;脉越寸口为阳盛;尺脉延长为阴盛。治则:疏导经气阻滞,泻手足太阳阳跷。B.腰椎筋腱损伤:症见腰椎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腰骶筋膜疼痛。位置较清楚。大筋挛急,痛位强直,甚至呼吸稍重都会引发疼痛。多因劳力负重失当,突受暴力所致。气滞者脉多浮数而长,痉挛者脉多弦数。治则:通调督脉,沟通气机。C.腰椎间盘突出:因督脉虚弱不能督足太阳下肢经气运行。脉见弦,滑,尺脉延长,甚或长脉示督脉,跷脉实证;沉,细,弱为虚证。治则:实热当泻,化瘀行气;肾虚用补,壮骨强筋。(7)效穴研究:观察加用“外承山”穴对针刺结合理疗治疗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增效作用。方法:将60例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针刺并结合理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外承山”穴,观察治疗前及治疗5天后腰腿痛(VAS, JOA)评分及腰椎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5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腰腿痛评分、腰椎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所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组疼痛评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承山”穴治疗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针灸防治鼻咽癌放化疗后不良反应综述[J]. 大众科技 2019(10)
- [2].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现状[J]. 甘肃科技 2019(21)
- [3].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研究进展[J]. 大众科技 2019(10)
- [4].针灸结合传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体会[J]. 智慧健康 2019(34)
- [5].针灸人文研究路径与当代著述概况初探[J]. 中医杂志 2019(24)
- [6].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性卒中后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9(34)
- [7].脑电图技术在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19(11)
- [8].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22)
- [9].针灸治疗急性脑血管病致中枢性呃逆的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29)
- [10].穴位埋线配合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2)
- [11].针灸联合常规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29)
- [12].微创手术联合早期针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19(19)
- [13].《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原发性痛经》的研制及其特点[J]. 中国针灸 2019(12)
- [14].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可实施性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 中国针灸 2019(12)
- [15].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疗效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90)
- [16].中药加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近期效果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19(34)
- [17].针灸联合中药外敷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探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21)
- [18].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述[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7)
- [19].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J]. 新疆中医药 2019(06)
- [20].针灸联合中医辩证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应用[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15)
- [21].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3)
- [22].探究康复运动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3)
- [23].针灸治疗运动医学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19(04)
- [24].针灸治疗肾虚型胎动不安临床研究[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12)
- [25].近20年来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 2019(06)
- [26].天麻钩藤饮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研究[J]. 心理月刊 2020(01)
- [27].神经性耳鸣采用针灸结合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03)
- [28].遵循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针灸为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J]. 中国针灸 2020(01)
- [29].针灸结合旋覆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01)
- [30].分析康复护理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