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密度制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丰麋鹿,密度制约,药用价值,资源化利用
种群密度制约论文文献综述
安玉亭,王立波,解生彬,任义军,俞晓鹏[1](2019)在《大丰麋鹿种群密度制约及资源化潜力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麋鹿自古就是珍贵的药用生物资源,其茸、角、血、肉等均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麋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我国重新引入以来,大丰麋鹿种群不断繁殖壮大,数量从1986年的39头,增长到2018年的4556头。但是,目前其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生境退化和潜在传染病暴发威胁,影响了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系统分析麋鹿药用资源的保护现状,结合已开展的麋鹿生物学科学研究,综合分析麋鹿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可行性,既能有效缓解保护区种群密度制约问题,又能推动中医医药事业和麋鹿繁育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牧》期刊2019年04期)
张宣,张美文,郭聪,周训军,王勇[2](2018)在《东方田鼠种群密度制约的迟滞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中用成年东方田鼠不同时间不同密度笼养后(笼内雌雄各半),低密度配对饲养,观察各阶段东方田鼠繁殖指标的差异。试鼠144只,处理时分为LL(低密度长时间)(2只/笼,共20笼,90 d)、HL(高密度长时间)(8只/笼,共5笼,90 d)、HM(高密度中等时间)(8只/笼,共4笼,20 d)与HS(高密度短时间)(8只/笼,共4笼,10 d)4组。处理后在低密度条件下观察繁殖情况(胎仔数、怀孕率、分娩频率以及产仔间隔等),直至180 d。数据按时间划分为3个部分统计:0~90 d为第一阶段(不同密度处理期),90~109 d为过渡阶段(处理后的过渡期),109 d以后为第二阶段(正常低密度配对繁殖期)。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高密度处理后,平均产仔数显着减少,组间平均分娩频率无显着差异。怀孕率由HL组到HM组,再到LL和HS组显着增加。在第一阶段,除LL组外,其余各组都未发现繁殖。过渡阶段的怀孕率组间差异显着,LL组以及HM组显着高于HL组。第二阶段的怀孕率以及胎仔数的组间差异显着,都为LL、HS两组较高,HL、HM两组较低。平均分娩频率、平均胎仔数以及产仔间隔各组间无显着差异。结论:不同持续时间的密度效应有较大差别。对于东方田鼠,20 d的高密度处理相比于10 d更能对其繁殖起到抑制作用。恢复低密度后,存在种群的迟滞性密度制约。(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丁文勇,翁东明,金毅,张宏伟,程樟峰[3](2014)在《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台湾水青冈群落优势种群密度制约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清凉峰自然保护区1hm2台湾水青冈(Fagus hayatae)群落样地为对象,利用2006和2011年2次对胸径(DBH)≥1cm每木的调查数据,对死亡和补员(recruit)动态进行了描述.同时,采用邻体(neighborhood)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对台湾水青冈群落优势种群密度制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年间样地内木本植物个体数由8 439株减少到7 096株,其中,死亡1 430株,新增87株(DBH≥1cm).此样地中,DBH≥1cm的所有个体平均年死亡率和平均年新增率分别为3.71%和0.25%.(2)8个优势树种死亡个体主要集中在小径级,死亡个体的胸径显着小于存活个体的胸径.(3)不管是以种群所有个体是否存活作为因变量,还是以幼树个体是否存活作为因变量,邻体分析的结果都得到只有少数树种的存活与邻体同种基面积或个体数有显着相关性;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得出8个优势树种中有6个表现出受密度制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周宇虹,黄佳怡[4](2013)在《大丰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密度制约增长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关于大丰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在密度制约下增长的数学模型,导出了不同危害强度下种群数变化的平衡值和确保种群可持续生存的危害强度临界值。运用MATLAB软件绘制了在不同危害强度下模型解(麋鹿种群数)在方向场中的动态趋势图。研究表明:危害强度越大,平衡值越低。当危害强度低于临界值时,平衡值大于基础种群数,麋鹿种群的生存是可持续的;当危害强度高于临界值时,平衡值将小于基础种群数,这意味着麋鹿种群生存的可持续性将受到威胁。(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薛求知,李倩倩[5](2011)在《中国跨国公司合法化进程研究——基于种群密度制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生态系统学中的种群生态理论引入中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研究中,运用种群密度制约模型,采用中国2003~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面板数据,对中国跨国公司的合法化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于以发达国家为样本的相关研究,中国跨国公司进入该国的可能性与该东道国中来自中国的跨国公司密度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多元。这为中国公司海外扩张时的地域选择和合法化过程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俞筱押[6](2007)在《种群密度制约原理在生态恢复中应用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种群密度制约是种群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之一,而且被列为恢复生态学的重要原理之一。现有资料表明:该原理在国内的研究多处于证明阶段,缺乏实际应用。本文分析了不同生态恢复途径下如何应用种群密度制约原理,认为:在人工重建生态系统时,应该注意种群的合理密度;在实施自然恢复的生态系统中,应该增加人类活动的积极干扰,控制植物种群的密度,使植被得以快速恢复。(本文来源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孙强,卜兆君,王升忠,孟祥军[7](2005)在《哈泥贫营养泥炭沼泽毛壁泥炭藓种群密度制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哈泥贫营养沼泽,研究了毛壁泥炭藓(Sphagnumimbricatum)种群的密度制约规律,结果表明,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均表现为负密度制约;随初始密度的增加,种群出生率和增长率下降,死亡率增加;分株高度和生物量及其分配无严格的密度制约规律。毛壁泥炭藓种群密度制约规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保水合作与光资源竞争的权衡是决定种群数量特征对密度变化响应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05年02期)
张娟,李建全,马知恩[8](2004)在《带有种群密度制约接触率的SIR流行病模型的全局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两类具有种群密度制约接触率的SIR流行病模型,其生态学结构分别为常数输入和Logistic出生。可以证明两模型均存在在强阈值现象,阈值参数即模型的基本再生数,它决定了疾病的绝灭和流行也决定了模型的全局性态。为了证明地方病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对具有常数输入的SIR模型,引入了一个变量代换将叁维模型转化为具有极限方程的二维渐近自治系统;对具有Logistic出生的SIR模型,构造了Lyapunov函数。(本文来源于《工程数学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郭水良,盛海燕[9](2002)在《北美车前(Planta go virginica)种群密度制约的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调查了北美车前 (Plantagovirginica)种群密度对植株形态参数的影响。统计表明 :北美车前营养生长期间 ,种群密度对形态参数的影响不大 ,在生殖生长期间 ,各形态参数受到种群密度较大的制约 ,单株叶数 (Y1 )、叶长 (Y2 )、叶宽 (Y3)、鲜重 (Y4)、根重 (Y5)、花穗数 (Y6)、花穗长(Y7)、花数 (Y8)、花序重 (Y9)和花穗重 /营养体 (Y1 0 )与种群密度 (X)存在如下关系 :Y1 =2 2 .0 4 2 8- 2 .30 2 2lnX、Y2 =2 1 .41 85 + 2 .1 83lnX、Y3=4.9934- 0 .5 0 4 8lnX、Y4=0 .1 5 67+ 699.5 74/X、Y5=7.731 0X- 0 .760 6、Y6=0 .90 1 9+ 31 8.886/X、Y7=2 .42 36+ 1 79.42 5 /X、Y8=46.30 69+ 691 4.0 7/X、Y9=0 .1 382 + 1 5 .95 98/X和Y1 0 =0 .0 4 7+ 0 .0 0 0 2X。文章还比较了北美车前与车前(Plantagovirginica)在繁殖期的密度制约作用特点(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2年02期)
李雪林,张爱峰,吴忠祥,赵燕良[10](2001)在《老芒麦种群密度制约特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老芒麦同龄种群在 4个播种密度 (Ⅰ :2 0 0、Ⅱ :40 0、Ⅲ :80 0、Ⅳ :1 60 0株 /m2 )处理下 ,单株分蘖数、单株叶片数在叁年试验观察期内存在差异 ,并随密度增加而减少 ;单株分蘖死亡率及单株叶片死亡率在播种当年及第二年存在差异 ,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但在播种第叁年差异消失。在同一密度下 ,单株分蘖数、叶片数及单株叶片死亡率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青海草业》期刊2001年02期)
种群密度制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中用成年东方田鼠不同时间不同密度笼养后(笼内雌雄各半),低密度配对饲养,观察各阶段东方田鼠繁殖指标的差异。试鼠144只,处理时分为LL(低密度长时间)(2只/笼,共20笼,90 d)、HL(高密度长时间)(8只/笼,共5笼,90 d)、HM(高密度中等时间)(8只/笼,共4笼,20 d)与HS(高密度短时间)(8只/笼,共4笼,10 d)4组。处理后在低密度条件下观察繁殖情况(胎仔数、怀孕率、分娩频率以及产仔间隔等),直至180 d。数据按时间划分为3个部分统计:0~90 d为第一阶段(不同密度处理期),90~109 d为过渡阶段(处理后的过渡期),109 d以后为第二阶段(正常低密度配对繁殖期)。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高密度处理后,平均产仔数显着减少,组间平均分娩频率无显着差异。怀孕率由HL组到HM组,再到LL和HS组显着增加。在第一阶段,除LL组外,其余各组都未发现繁殖。过渡阶段的怀孕率组间差异显着,LL组以及HM组显着高于HL组。第二阶段的怀孕率以及胎仔数的组间差异显着,都为LL、HS两组较高,HL、HM两组较低。平均分娩频率、平均胎仔数以及产仔间隔各组间无显着差异。结论:不同持续时间的密度效应有较大差别。对于东方田鼠,20 d的高密度处理相比于10 d更能对其繁殖起到抑制作用。恢复低密度后,存在种群的迟滞性密度制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密度制约论文参考文献
[1].安玉亭,王立波,解生彬,任义军,俞晓鹏.大丰麋鹿种群密度制约及资源化潜力初探[J].当代畜牧.2019
[2].张宣,张美文,郭聪,周训军,王勇.东方田鼠种群密度制约的迟滞效应[J].兽类学报.2018
[3].丁文勇,翁东明,金毅,张宏伟,程樟峰.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台湾水青冈群落优势种群密度制约效应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
[4].周宇虹,黄佳怡.大丰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密度制约增长的模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薛求知,李倩倩.中国跨国公司合法化进程研究——基于种群密度制约模型[J].世界经济研究.2011
[6].俞筱押.种群密度制约原理在生态恢复中应用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
[7].孙强,卜兆君,王升忠,孟祥军.哈泥贫营养泥炭沼泽毛壁泥炭藓种群密度制约初探[J].湿地科学.2005
[8].张娟,李建全,马知恩.带有种群密度制约接触率的SIR流行病模型的全局分析(英文)[J].工程数学学报.2004
[9].郭水良,盛海燕.北美车前(Plantagovirginica)种群密度制约的统计分析[J].植物研究.2002
[10].李雪林,张爱峰,吴忠祥,赵燕良.老芒麦种群密度制约特性初探[J].青海草业.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