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腐殖酸与酶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

土壤腐殖酸与酶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

论文摘要

蛋白质是环境中重要的活性组分,主要通过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分泌、残体遗骸的分解释放、人类的活动等进入土壤和水体环境中。这些蛋白质既包含具有催化作用的脲酶、酸性磷酸酶等,也包含一些对环境存在潜在危害性的朊病毒、禽流感病毒等。当它们进入环境中,很少以游离态存在,常与有机物、矿物、微生物等结合在一起。腐殖酸作为环境中重要的组分,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等环境中,可以在静电、疏水、化学键等的驱使下以吸附、共聚或者包埋等作用机制与蛋白质发生作用。本文主要以腐殖酸和溶菌酶为研究对象,从胶体性质的角度出发,在了解两者表面电荷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pH值、离子强度、复合物质量比、腐殖酸类型等对两者作用过程中电化学性质以及对酶活性、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两者的主要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阐明了胶体表面绝对电荷量的测定方法,在酸碱滴定和Stat-pH滴定的基础上,通过测定曲线上某一点处的绝对电荷量,经过平移最终得到了不同离子强度下腐殖酸表面绝对电荷量随pH值变化的曲线。绝对电荷的测定方法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来选择,本文对采用聚电解质滴定法和采用改变样品溶液pH值和离子强度计算质子解离量来测定腐殖酸表面绝对电荷量的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对于胡敏酸而言,聚电解质滴定法测得的结果大于酸碱滴定的结果;富里酸不适合采用聚电解质滴定法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偏低。2.采用颗粒电荷滴定仪测定了腐殖酸滴定溶菌酶的过程中电势(mV)以及pH值的变化。根据电势的变化计算达到复合物等电点时腐殖酸与溶菌酶的电中性质量比(mHS/mLSZ)IEp,结果表明腐殖酸与溶菌酶之间具有较高的分子亲和力,电中性质量比(mHS/mLSZ)IEP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pH值的升高而下降。并与理论得到的电荷补偿质量比(mHS/mLSZ)CCP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mHS/mLSZ) IEP>(mHS/mLSZ) ccp,这是因为K+参与复合物的形成,且其参与量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pH值的升高而下降。此外,K+的参与量还与腐殖酸的类型有关,在JGFA与溶菌酶复合物中的参与量最大,而在PAHA与溶菌酶复合物中的参与量最小。3.观察了不同质量比的腐殖酸与溶菌酶复合物随时间变化的絮凝现象,结果表明腐殖酸与溶菌酶的复合物在等电点处的絮凝现象最明显,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的絮凝物。对于胡敏酸与溶菌酶的复合物而言,较大的质量比不易于絮凝物的产生,带负电荷的复合物分子之间存在的静电排斥力促进了复合物解聚的发生,抑制了絮凝物的产生。4.腐殖酸与蛋白质的作用过程中,通过测定复合物中酶活性的变化来反映溶液pH值、离子强度、复合质量比对复合物形成、电荷性质、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两者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静电作用力在腐殖酸与蛋白质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静电引力的驱动下,溶菌酶被腐殖酸包被在其分子结构中,底物接触活性位点受阻导致活性降低。在两者的作用过程中,复合物的质量比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了复合物表面所带的电荷量以及复合物分子的结构。此外,离子强度对腐殖酸和溶菌酶之间的静电屏蔽作用与质量比有关,在等电点前后其对酶活的作用相反,进一步表明静电作用在两者之间的重要性。富里酸分子量低、结构简单,对溶菌酶包被的程度以及对酶活性的抑制程度均小于胡敏酸。腐殖酸与两性分子脲酶的静电作用受溶液pH值的影响:pH值大于脲酶等电点时,两者之间存在静电排斥作用;pH值小于脲酶等电点时,两者之间主要以静电引力为主。离子强度对腐殖酸和脲酶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同样具有屏蔽作用。腐殖酸降低了溶菌酶的稳定性,且在电中性质量比处稳定性最低。相反,腐殖酸的加入减弱了脲酶分子之间的碰撞从而提高了脲酶的稳定性。5.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腐殖酸与溶菌酶的作用对色氨酸微环境的改变,结果发现pH5及5mmol L-1KCl时,腐殖酸对溶菌酶在340nm处的荧光峰产生猝灭作用(激发波长为280nm)。随着复合物质量比的增加,荧光猝灭的程度增强,当质量比大于0.2时,溶菌酶在该处的荧光发射峰几乎消失;340nm处的荧光峰主要由色氨酸贡献,随着腐殖酸质量的增加,色氨酸的荧光发射峰逐渐发生红移,表明腐殖酸与溶菌酶的结合使得色氨酸残基附近的微环境发生了变化,极性增强,疏水性降低,蛋白质的结构变得疏松。6.采用圆二色谱法测定了在腐殖酸与溶菌酶复合过程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PAHA、JGHA与溶菌酶的复合物中,α螺旋、自由卷曲的含量均随着质量比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等电点处形成一个拐点,与复合物酶活性随质量比的变化趋势一致。β折叠的含量随质量比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同样在等电点处形成一个拐点,拐点为胡敏酸对溶菌酶包被和解聚的一个转折点。对于JGFA来说,α螺旋、转角、自由卷曲的含量均随着复合物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加,而β折叠则随着质量比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在电中性质量比f=0.6时均未出现拐点。7.采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研究了复合时间、质量比、pH值、离子强度等对复合物红外光谱的影响。当质量比f=(mHA/mLSZ)IEP时,腐殖酸对酶的包被程度达到最大,溶菌酶的红外吸收峰均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抑制。随着pH值的升高,胡敏酸对溶菌酶的红外吸收峰产生最大屏蔽作用时对应的质量比降低,与复合物电中性质量比随pH值的升高而下降是一致的。当离子强度增加至50mmol L-1时,胡敏酸对溶菌酶的包被及解聚现象不明显,不同质量比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差异不大。质量比、pH值、离子强度对富里酸与溶菌酶复合物红外光谱的影响都不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縮略符号与代号
  • 第一章 前言
  • 1.1 环境中的腐殖质
  • 1.1.1 腐殖质的来源、分布及分类
  • 1.1.2 腐殖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 1.1.3 腐殖质的环境意义
  • 1.2 环境中的蛋白质
  • 1.2.1 蛋白质的来源
  • 1.2.2 环境中蛋白质的类型
  • 1.2.3 蛋白质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及其环境意义
  • 1.3 腐殖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3.1 腐殖酸对蛋白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 1.3.2 作用机制
  • 1.3.3 影响因素
  • 1.3.4 蛋白质结构的变化
  • 1.4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手段
  • 第二章 土壤腐殖酸的基本性质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主要结论
  • 第三章 土壤腐殖酸与酶蛋白的电荷性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主要结论
  • 第四章 腐殖酸与酶蛋白作用的电化学性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主要结论
  • 第五章 腐殖酸对酶蛋白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主要结论
  • 第六章 腐殖酸对酶蛋白结构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和分析
  • 6.4 主要结论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土壤腐殖酸与酶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