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江淮分水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能力,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
江淮分水岭论文文献综述
邢菊,周亮广,金菊良,程启鹏[1](2019)在《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结构模型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油畜禽生产基地,但区域土壤不肥,易旱缺水。基于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现状,从"水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出发,依据水资源支撑力、水资源压力、水资源承载调控力3个子系统在水资源承载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结构模型,用于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在保障生态用水与生活用水前提下,当前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处于可载状态,但时空差异明显。时间尺度上,2005~2015年间,区域单位GDP综合用水量大幅减少,水资源所承载的经济总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区域降水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年际变化较大,可承载的人口规模波动趋势明显。空间尺度上,各市间水资源可承载的经济总量与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差异极大,可承载的经济总量上合肥最大,淮南最小;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上六安最大,淮南同样为最小,合肥次之。水资源承载潜力上六安>巢湖>滁州>合肥>淮南;在各市的水资源承载状态中,合肥在研究期内有4 a处于超载状态,超载范围在9.87%~31.46%,超载率最高年份为2008年,淮南各年均处于超载状态,平均超载率为59.79%,2010年超载率最高达70.18%,区域化水资源问题趋于严重。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与区域降水量大小显着相关,用水效率的提高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调整可降低单位GDP综合用水量,大大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各市应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实际状况,提高用水效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7期)
卫晓敏[2](2019)在《江淮分水岭脊背上的“抗旱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造甲乡位于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今年,7月雨量偏少且连续出现高温天气,水稻正处于孕穗至抽穗期,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局部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水稻热害及旱苗枯死现象,旱情较为严重,且有持续发展趋势。为了缓解干旱保住庄稼,乡农办(本文来源于《合肥晚报》期刊2019-07-25)
李涛,王丽军[3](2019)在《引江济淮工程江淮分水岭膨胀土高边坡抗滑桩措施方案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江济淮工程穿越江淮分水岭,工程沿线分布大量膨胀土,膨胀土边坡的变形危害历来受到较多关注,对膨胀土边坡危害的预防和治理一直是工程人员研究的对象。本文简要介绍了江淮分水岭膨胀土分布特点,针对膨胀土高边坡的预防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抗滑桩预防方案,为江淮分水岭切岭段的膨胀土高边坡安全运行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治淮》期刊2019年07期)
王琼,王海鹏[4](2019)在《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规划开启全域旅游新篇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王 琼 通讯员王海鹏)日前,《滁州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全域旅游规划》正式通过专家评审。规划立足江淮分水岭这一独特地域特点,以琅琊山为核心,以国家风景道为媒介,重新整合旅游资源,掀开滁州全域旅游的一个新篇章。该规划涉及全市8个县(市、区(本文来源于《滁州日报》期刊2019-06-12)
刘海涛[5](2019)在《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特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淮分水岭区域是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广大丘陵和山冈地带,方圆2万平方公里,人口1 000多万。江淮分水岭区域属于中国南北气候、地理、经济的过渡地带,也是连接长江文化圈和黄河文化圈之间的文化过渡地带。人们在这个相对巨大的面积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里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思考问题的习惯、经济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独特的江淮分水岭文化。江淮分水岭文化特质可以概括为灵活包容、务实革新、奋斗理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马建国[6](2019)在《探析江淮分水岭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民俗体育活动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以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遵循现实困境—政策导向—路径选择的逻辑顺序,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与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该区域民俗体育的特点、功能和开发机制进行分析,首先对民俗体育旅游以及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进行了阐述,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优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江淮分水岭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应该从调整管理理念、打造民俗体育旅游知名品牌、融合地区内民俗文化节日及传统艺术等路径,为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罗宝[7](2019)在《播绿护林新“愚公”》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淮之间,隆起一个狭长的丘岗地带,它被称作江淮分水岭地区。就在江淮分水岭脊线之上,从1953年开始,以高青旺家族为代表的皇甫山国有林场叁代林场人不畏艰难、甘于奉献,播绿护林,建成一片13.4万亩的林海,涵养着江淮的水源,保存着江淮地区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原(本文来源于《安徽日报》期刊2019-03-18)
孙文平[8](2019)在《江淮分水岭地区葡萄品种的选择及栽培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类型多样,对葡萄种植技术有其独特要求。针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气候特点,根据生产模式,选择合适的葡萄品种,辅之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可实现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本文来源于《园艺与种苗》期刊2019年01期)
杨海燕,谷双喜,汪光胜,胡阳,吴见[9](2019)在《基于Landsat卫星影像的江淮分水岭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江淮分水岭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空间布局特征,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2005年、2010年和2017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计量地理模型,从利用程度、组合类型和区位意义角度对江淮分水岭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淮分水岭区域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要地类,各地类数量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多样化和集中化处于中等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差异明显,地类组合是以耕地为主的2~3个地类的组合;西部多样化水平较高,东部集中化水平较高,西部和西北部区域地类组合类型较为丰富;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区位意义相对突出,但建设用地逐渐增强,耕地逐渐下降;研究区内各地类斑块形状相对复杂,但复杂度逐渐降低,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相对集中,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布较为离散。(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峰,江海东,周可金,李文晋,汤继保[10](2018)在《江淮分水岭地区油菜晚直播轻简化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淮分水岭地区油菜晚直播应用浸种技术示范,油菜产量与当地油菜生产水平相当,解决了油菜晚播生产难题。该文介绍了江淮分水岭地区油菜晚直播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为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24期)
江淮分水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造甲乡位于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今年,7月雨量偏少且连续出现高温天气,水稻正处于孕穗至抽穗期,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局部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水稻热害及旱苗枯死现象,旱情较为严重,且有持续发展趋势。为了缓解干旱保住庄稼,乡农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江淮分水岭论文参考文献
[1].邢菊,周亮广,金菊良,程启鹏.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结构模型评价[J].人民长江.2019
[2].卫晓敏.江淮分水岭脊背上的“抗旱智慧”[N].合肥晚报.2019
[3].李涛,王丽军.引江济淮工程江淮分水岭膨胀土高边坡抗滑桩措施方案浅析[J].治淮.2019
[4].王琼,王海鹏.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规划开启全域旅游新篇章[N].滁州日报.2019
[5].刘海涛.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特质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马建国.探析江淮分水岭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路径[J].皖西学院学报.2019
[7].罗宝.播绿护林新“愚公”[N].安徽日报.2019
[8].孙文平.江淮分水岭地区葡萄品种的选择及栽培技术要点[J].园艺与种苗.2019
[9].杨海燕,谷双喜,汪光胜,胡阳,吴见.基于Landsat卫星影像的江淮分水岭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
[10].陈峰,江海东,周可金,李文晋,汤继保.江淮分水岭地区油菜晚直播轻简化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