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建筑空间的营造以人类本身的生命发展为起源以及目的。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资源的过渡丌发,近来各科技行业对于建筑设计的过程加以了理念和技术指标上的环保控制,但由于各国国情和人类本身的复杂性缺乏一个共同的生存空间价值观的认识,并未带来可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效应,这种认识不应是纯粹理性、冰冷的科技与法规,多位学者都曾强调,不要因为“科学的成熟”而忘却“艺术认知的魔力”。建筑是“为人而造”的,面对理性与直觉,更应从根本上对人性与建筑的源头形成普遍的感性认同。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带领着20世纪的艺术家经过了多次的艺术观念的变革,他在承认客观事物、生活和时间问题的基础上,更强调生活中“生命冲动”的重要性,对于艺术领域中的“实用艺术”建筑空间,同样带来了生命最本能的启示性。杰出的艺术家都用“童年的状态”来激发创作的动力和保留艺术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那么是否在建筑中,同样应为以往成人视域中的设计思维,留一片生命中最动人的初始呢?本论文的主要切入点即是从人类最原初的状态“童心之境”中去提取“生命感性”的能动,与建筑空间的使用者和建造者达成共识,形成更合理有效的建筑导向。本文的主要研究路径:一是在艺术史建筑、景观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哲学、心理学,以及艺术审美的相关理论成果与经验,分析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的具体案例,考察建筑空间在20世纪中空前的观念转变;二是将形式构成和审美态度置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的语境中,将“童性”内涵与设计师审美思想及其设计观念的转变进行对接与探索,从而提出当前建筑空间艺术的生命力来源及对未来设计发展的道德伦理层面给出建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学理基点一 问题的缘起二 研究范畴的界定三 文献综述四 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理路及创新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二章 柏格森“直觉超越理性”与“童心”对艺术的影响第一节 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的柏格森哲学一 直觉化生存二 绵延与童心第二节 “童心之境”的艺术一 原始主义的呼唤二 艺术大师的回归三 现代主义的思潮第三章 儿童视角的空间感受第一节 欧氏空间和拓扑首位一 对简单几何语言的偏好二 自由想象与自我中心的心理三 拓补首位的思考第二节 儿童的生命精神与幼态持续机制一 进化与生命二 发展心理学与幼态持续第四章 童心之境与现代主义前夕建筑空间形式构成的契机第一节 童性与现代派绘画、立体主义(儿童倾向)一 印象主义的自然直觉二 现代派大师的儿童倾向第二节 童性与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几何形态)一 表现主义建筑的特例二 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手法第三节 童性与未来主义、纯粹主义(意义与形式)第五章 童心之境与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空间审美态度的转变第一节 童性与前期创意(个人经验)一 儿童特殊的自由想象二 “反现代设计”的混搭拼接三 偶然与无序的形体堆叠四 纯粹直觉的空间探索五 游戏的语境第二节 童性与拓补空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一 儿童独有的拓补情结二 拓补心理与空间设计第三节 童性与乌托邦空间(泛灵性与潜意识)一 儿童神奇的万物有灵二 过渡期的“乌托邦”批判三 空间的意志、技术与实在论四 “伊托邦”的当代神话第六章 童心之境与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空间生命精神的深化第一节 童性与自然媒介(空间的生态倾向)一 童心之境的自然无为二 空间中主体的自然倾向三 空间客体的自然化四 环境伦理第二节 童性与空间生命(空间的生命意义)一 童心之境的生命赞歌二 单体空间的再度激活三 依循建筑质料的属性四 景观的生命性第三节 童性与空间精神(空间的“幼态持续”)一 童心之境的幼态回归二 有机的设计进程三 童性的通感与空间“幼态持续”的终极对话第七章 童心之境的“三个维度”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启示第一节 童性中“真”之维度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启示——按需求真第二节 童性中“美”之维度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启示——质朴移情第三节 童性中“善”之维度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启示——幼态持续结语 建筑空间——生命直觉的构建主要参考文献图片来源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理性论文; 直觉论文; 童心之境论文; 建筑艺术观念论文; 生命冲动论文; 审美移情论文;
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 ——童心之境与20世纪中建筑艺术观念的转变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