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究竟什么是好的商品、好的服务?”回答这一问题前,我们先要看一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制造业出现了怎样的变化。首先,在二十年前,我们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方式带动着制造业的发展,产品强调功能性、价格性、实用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加强,仅仅强调商品的功能性、价格性、实用性的厂家的销售量大不如以前了,是商品的质量出问题了吗?不是,是价格过高吗?也不是那是什么呢?经过研究,我们的到以下结论:给消费者带来满足的“好的商品、好的服务”不仅仅要满足商品的“高功能性、高实用性、低价格性”三个基础条件,而且应该注重消费者的感性,唤起消费者的感动和共鸣。反过来说,产品生产者无论怎么相信自己的产品是优良产品,如果无法打动消费者,那么就不能卖出去也就不能实现产品的价值。一个人的“感性”是怎样形成的?它取决于个人的先天条件和生活背景,包括文化、风俗、传统、国民性、家庭和教育等等,所以,“感性”是多样的,每个人的“感性”一定不同,而且“感性”也是不能简单的用“好或坏”来评价的。虽然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人往往是根据“感觉”去发现和判断商品或者服务的好坏,从而得到内心的满足。而且,人们在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时候,并不一定只去考虑商品“功能性”、“耐用性”、“价格因素”,而是靠“直接的第一感觉”去选择,这种所谓的“直接的第一感觉”就是“感性”。如果要实现商品和服务的感性价值我们就必须去了解感性工学。感性工学是一项“将人们的想象及感性等心愿,翻译成物理性的设计要素,具体进行开发设计的技术。”感性工学是一种人机学意义上的以顾客需要为导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在日本设计学界,学者们将感性、感受作为顾客对新产品的心理感受和意象,意象有时即是一种心理预期。当一个顾客想购买物品,其必然对想购买的物品有一个意向或预期,如实用的、美的、高档的、精致的等等,感性工学的技术即是要求将这种意向和感受翻译为设计要素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加以运用。作为一种技术,感性工学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新产品的感性层面进行分类,以建立产品的感性结构来获取设计细节;二是由计算机支持的感性工程系统(Kansei Engineering System,KES);三是感性工程模型。作为一项关于产品发展客户导向的经济技术,它揭示了产品的第四价值——感性价值,并给我们这些学工业设计的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条研究产品和客户需求的新道路。虽然感性共学在日本发展了20几年,但对我们国内的产品设计者和制造者来说它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且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艺术科学和应用数学等等人文和自然学科。但是作为开启产品设计真正之门的感性我们是必须要去研究的,并且要好好的研究,把研究超过运用到实际的产品设计中,只有这个我们的产品才能获得市场和利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们劳动力大国而不是设计大国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