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王莽的理想政治既是一种政治模式,又是一场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政治模式,它吸收了原始儒家理想政治模式的基本内涵,又是为解决西汉末年社会现实问题而进行的理论探索;作为一场社会实践,它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王莽理想政治的失败证明儒家高悬的王道政治是不适应社会现实的。王莽之后,虽然仍有人追寻周礼,做周公之梦,但是再无人像王莽那样完全依托儒家经典改造社会,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只起教化、正人心的作用。全文共分九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讲三个问题:其一、王莽研究的基本文献综述和研究史回顾,说明本课题的基本史料来源及其学术起点。其次、王莽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课题的基本构思,阐明本课题的主要学术旨趣。其三、本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说明本课题的主要学术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王莽理想政治的缘起》。首先理清“理想政治”等几个重大概念,这是研究这一课题的前提与基础。第二、探究王莽理想政治产生的原因。王莽的理想政治既是对“三代政治”和原始儒家理想政治的继承与创新,也是汉季儒学化运动的必然产物,是汉儒追求理想政治的顶峰。第三部分《王莽实践理想政治的前提——王莽代汉辨析》。传统史学界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将其定性为“篡逆”事件,从而严重影响了王莽问题的研究和人们对王莽及其改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王莽成功代汉,是西汉末年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既显示了王莽杰出的政治才华,更是王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其理想政治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没有足够的权力保障,就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改革。第四部分《王莽实践理想政治的根本途径——王莽的礼制改革运动》。太平盛世,制礼作乐,是儒家理想政治的重要内容。礼学出身的王莽,更是主观上认为,只要确立了制度,天下自然太平。因此,王莽征召礼学之士,推行全方位的礼制改革运动。王莽的礼制建设,是王莽实践其理想政治的根本途径,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关键所在。王莽大规模制度建设的主观动机是企图再现古代圣王之治。然而,王莽没有正确把握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历史的取向,王莽所处的时代并不是太平盛世,而是王朝末年,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并非王朝末年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第五部分《王莽理想政治的具体实践(上)——王莽的抑制奢贪思想》。王莽抑制奢贪思想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又是西汉社会现实问题的客观反映。通过细绎和重新解读有关史料,我们发现王莽抑制奢贪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厉行节俭、以身作则;严惩骄奢逾制,澄清吏治;树立楷模,教化风俗;进行高薪养廉的尝试;实施黄金国有;征收奴婢税等。王莽抑制奢贪思想,对抑制汉末弊政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第六部分《王莽理想政治的具体实践(下)——王莽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民生问题是西汉末年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令许多人感到不安。王莽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及其试图解决民生问题的一系列举措,是王莽理想政治的鲜明特色。本章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其一、王莽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王莽的奴婢政策上。其二、王莽的均平思想既是对先秦时期均平思想的继承,也是汉末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其三、王莽的富民举措也是王莽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步骤。第七部分《王莽理想政治的必然要求——王莽的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是王莽理想政治的必然要求。礼学出身的王莽把原始儒学提倡的“修齐治平”政治理想推向极致,希望再造三代盛世的辉煌。然而王莽又是一位形式主义者,自掌握朝政大权起,实行大规模的更名改制;试图统一文化意识形态;在民族关系方面,实行降杀的民族歧视政策,轻启边衅,目的就是要实现儒家所谓的“王者无外”的大一统境界。然而,在王朝末年,大规模的更名改制,只能人为地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大规模的兴学运动和与少数民族间的征伐,必然加剧财政危机,结果是天怒人怨,内忧未平,外患又起,新朝灭亡可待指日。第八部分《理想与现实的悖反——王莽理想政治的历史命运》。首先、以秦政和莽政作比较,总结王莽理想政治破灭的必然性。王莽以周礼为蓝本,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造,然而历史没有赋予王莽转型统治模式的任何空间,新莽政权只能短暂而亡。以秦政和莽政为例,探究统治模式转型在国家政权建设中的重要性,揭示秦朝和新莽政权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其次、历史经历了秦政、汉政、莽政,又回到“王霸杂之”的东京汉政。东京汉政的建立,即是对秦政和莽政的扬弃,也是对汉政模式的重新认可。第九部分《结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孝继父业的班固[J]. 少儿科技 2014(03)
- [2].谒班固墓[J]. 延河 2013(08)
- [3].《班固集校注》简介[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0(04)
- [4].班固与扶风[J]. 中国地名 2017(03)
- [5].班固学术研讨会暨整修班墓启动仪式纪实[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4(02)
- [6].从兰台文人到“宪府文章”——班固的宦海浮沉与文学活动[J].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3)
- [7].以“汉”为“书”——班固笔下的“一代”与“始末”[J]. 文史哲 2014(03)
- [8].空间、地域文化与文化观念——论班固的地域移动与《汉书》正统史观的形成[J]. 古籍研究 2016(01)
- [9].论班固、王逸评屈原的异同[J]. 电影评介 2011(06)
- [10].《孤鹜已远》连载 青山青史共醉吟——司马迁与班固(七)[J]. 学苑教育 2009(01)
- [11].班固“北地人”辩证——以《文选》李善注所引范晔《后汉书》为核心[J]. 铜仁学院学报 2019(04)
- [12].“投笔从戎”的是班固吗[J]. 咬文嚼字 2014(10)
- [13].浅论班固易学思想与其赋论赋作之关系[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S1)
- [14].我爸是班固——恶子累父与班固之死[J]. 新作文(高中生适读) 2013(09)
- [15].从《汉书·艺文志》序言看班固的学术价值取向[J]. 史学月刊 2009(06)
- [16].班固《两都赋》中祭祀诗与祥瑞诗的主旨及历史背景[J]. 文学研究 2019(02)
- [17].班固《典引》的文体创新与文章学思想[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8].从班固的经学价值立场看《汉书·艺文志》赋之分类[J].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9(01)
- [19].《漢書·儒林傳》叙事法初探[J]. 历史文献研究 2015(01)
- [20].“下马威”是指下了马就威风了吗[J].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0(01)
- [21].历代文人追捧班固《汉书》[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18)
- [22].班固与斑姓[J]. 兰台世界 2012(01)
- [23].《文心雕龙》阐释班固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24].论班固的铭[J]. 文学遗产 2008(04)
- [25].班固“误读”《史记》原因解析[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07)
- [26].从《汉书·游侠传》看班固游侠观的进步性[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7].班固的神话传说民族志书写[J]. 西北民族研究 2017(04)
- [28].班固[J]. 语文天地 2014(16)
- [29].《汉书·艺文志》中易类文献考释[J]. 散文百家(理论) 2020(10)
- [30].“六书”次第考略[J]. 沈阳大学学报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