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泵论文-李帅,刘道平,杨亮,朱发明

气泡泵论文-李帅,刘道平,杨亮,朱发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泡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泡泵,导流式,提升管,提升量

气泡泵论文文献综述

李帅,刘道平,杨亮,朱发明[1](2019)在《单管导流式气泡泵连续提升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泡泵是单压吸收式制冷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Einstein制冷循环理论,搭建气泡泵实验台,在标准大气压下以水为工质,研究了在加热功率为300~1650 W,沉浸比为0.4,管径为8 mm、10 mm、12 mm,提升管长600 mm状况下单管对导流式气泡泵连续性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加热功率为300 W和450 W时,随着管径的增加,液体累计提升量最大值反而减小,而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从650 W开始,管径越大,液体累计提升量的最大值越大,在最大功率1650 W时,叁种管径的提升管最大累计提升量分别为:6.667 kg、10.059 kg和13.337 kg。实验结果对气泡泵效率在提升管管径的选择上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杨林强,刘道平,杨亮,朱发明[2](2019)在《沉浸比对均流式多管导流型气泡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泡泵液体提升性能直接影响单压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本文以带均流器的多管导流型气泡泵为研究对象,以水为工质,研究了不同加热功率下提升管沉浸比变化对气泡泵提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泡泵开机运行较短时间内,随着沉浸比的提高,气泡泵总液体提升量逐渐减小,与加热功率为1 450 W、沉浸比为0.5时相比,当加热功率为1 250 W、沉浸比为0.3时,气泡泵总液体提升量提高3.04 kg;在长时间运行工况下,增加沉浸比能显着提高气泡泵提升性能。对于多管导流式气泡泵,增加均流器能有效优化气泡泵运行状况,提高气泡泵总液体提升量,并增大气泡泵提升效率。(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发明,刘道平,杨亮,马汉[3](2018)在《均流式多管导流型气泡泵提升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改善多管导流型气泡泵工作过程中气泡分配不均,提高Einstern制冷循环的性能,在大气压下以饱和水为工质,通过改变提升管数量,对比研究了普通多管导流型气泡泵及均流式多管导流型气泡泵的提升性能。结果表明:在气泡泵提升过程中,低功率下气泡泵液体总提升量增加幅度在较大和平缓现象之间不停的交替出现,但在高功率下气泡泵液体总提升量增加幅度较缓的过程所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如管数量为3根,管径为10 mm,沉浸比为0.5,加热功率为450 W时,运行75.2 min时出水管开始有水流出,在75.2~100.1 min时,液体总提升量增加幅度在较大和平缓现象之间不停的交替出现。在添加均流器工况下,随着管数量倍增,气泡分配不均问题得以改善,如管径为10 mm,沉浸比为0.4,管数量为1根时,普通多管导流型气泡泵最大提升速率为15.00 g/s;管数量为3根时,最大提升速率为26.50 g/s;有均流器下,管数量为3根时,最大提升速率为36.50 g/s。因此,均流器网孔的孔径和安装位置对气泡泵的提升性能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勤,刘轶伦,卢炜,王世宽,何巍[4](2018)在《R134a/R23-DMF溶液气泡泵输送性能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搭建了气泡泵输送性能实验装置,对提升管管径为6、8、12mm的气泡泵输送不同R134a/R23-DMF浓度溶液的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制冷剂浓度情况下,叁种管径气泡泵的气相流量随着输入功率的增加均呈线性增加趋势,液气比随着气相流量的增加均呈现反向趋势,发生温度随着输入功率增加而线性升高,而输入功率对于系统压力的影响较小。在不同制冷剂浓度情况下,R134a/R23浓度对液气比的影响不明显,但对系统压力影响很大,R134a/R23浓度的增加使得发生温度有微小的升高。8 mm管径气泡泵液气比和稀溶液流量变化幅度居中,而气相流量变化范围最宽,发生温度最低,比较适合用于扩散吸收制冷系统。这些实验结果对扩散吸收制冷系统的气泡泵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高洪涛,刘昊然,毛菲,宋玉超[5](2018)在《溴化锂浓度及纳米颗粒对气泡泵流型及提升量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气泡泵特性,了解溴化锂溶液浓度和纳米颗粒添加量对气泡泵流型及溶液提升量影响、不同流型对溶液提升量影响十分必要.搭建两级气泡泵吸收式制冷实验台,利用高速摄像仪记录气泡在一级提升管内运动过程,探究不同条件下流型之间的差异以及对溶液提升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管内先后出现泡状流、弹状流、段塞流、搅拌流和环状流五种流型;弹状流、段塞流和环状流对溶液提升量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纳米Cu O添加量增大而增大,但纳米添加剂添加量大于0.25%后,溶液提升量不再提高.(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冰冰,王明雨,高洪涛,张少君[6](2018)在《气泡泵提升管内气泡群运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溴化锂溶液气泡泵的工作机理,在Inamuro大密度比两相流的格子Boltzmann自由能模型的基础上,以时间邻点替代空间邻点,将参数控制的差分项引入相变的分布函数f_i中,利用二阶迎风差分求解一阶偏导数,利用十四点中心差分格式求解二阶偏导数,将改进模型可模拟的两相流密度比从1000提高到3000,扩展并增强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大密度比多相流问题的适应性。通过模拟实际工况下气液密度比为2778的气泡泵垂直管中溴化锂溶液内并排多气泡的上升过程和聚并行为,获得不同初始条件下多气泡的密度场、速度矢量分布图,并对多气泡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相互吸引作用和相互排斥作用与气泡群内的气泡大小及其初始位置有关,且气泡间聚并临界距离随着气泡直径的增大或气泡数量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刘昊然[7](2018)在《运行参数及纳米颗粒对溴化锂溶液气泡泵流型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增加而储备量减少,因此,如何提高能量利用率成为了热点话题。对于气泡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而言,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低品位能源作为热源,还替代了机械泵,减少高品位能源的消耗。通过对文献大量阅读发现,传统溶液泵被气泡泵代替后带来的溶液流量控制及相关机理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因此从气泡泵流型着手进行实验研究,力图为气泡泵溶液流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本文主要从运行参数着手,探究溴化锂溶液浓度,加热功率以及纳米添加剂对气泡泵流型等方面影响。搭建两级溴化锂溶液气泡泵实验台,研究溴化锂溶液浓度,加热功率以及纳米添加剂对提升管内流型等因素影响。通过高速摄像仪记录分析各条件下的提升管内流型变化,得到各流型特点及各流对溶液提升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各条件下均先后出现泡状流、弹状流、段塞流、搅拌流和环状流;弹状流、段塞流和环状流对溶液提升量随溴化锂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随纳米CuO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且一定添加量后对溶液提升量影响不再提高。再将实验过程中所采集的温度与压力变化与各流型相耦合,得到各流型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出现条件,实验表明:各流型出现时间随溴化锂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随纳米添加量增大而减小,随加热功率增大而减小;除泡状流外,其余流型持续时间随着溴化锂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少,泡状流持续时间则是随着溴化锂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各流型持续时间均随着加热功率和纳米CuO添加量的增大而减少。(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8-03-01)

蒋丹清,刘道平,陈永军[8](2017)在《气泡泵压降模型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泡泵是单压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其内部工质的流动模拟是气泡泵设计的主要因素,然而在理论计算过程中,存在着两相流模型适用范围有限而模拟精度要求高这一矛盾,因此有必要根据气泡泵特性对现有两相流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价。本文建立了气泡泵稳态压力降模型,分别对3种均相流压降模型和15种分相流压降模型组合(3种分相流摩阻压降模型分别与5种截面含气率模型组合)进行了模拟计算,并结合饱和水工质下的气泡泵实验数据,将理论值与实验值对比得出误差值进行模型评价。结果表明:Friedel摩阻压降模型结合Zuber截面含气率模型的分相流压降模型的模拟精度最高,适用性最好;均相流压降模型次之,但其计算稳定性最好。(本文来源于《制冷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高洪涛,刘冰冰[9](2017)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模拟气泡泵提升管内双气泡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改进的格子玻尔兹曼自由能模型,对大密度比的溴化锂溶液中不同初始位置和不同大小的双气泡运动进行模拟,获得其密度场与速度矢量分布及其运动规律:大小相同、水平距离一定的双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出现先靠近再分离的两个阶段,与初始相对高度无关;大小不同的两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可能发生融合或分离,这主要取决于小气泡靠近大气泡时所在大气泡尾迹区的位置,若大小气泡融合,则融合后的气泡速度减小.(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谢育博,刘道平,杨亮,秦蓓兰[10](2017)在《气泡泵垂直提升管内气泡运动的CFD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气泡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加热功率、管径和管数对气泡泵提升量的影响,而对垂直提升管内气泡运动状态的研究较少。文中采用VOF模型对气泡泵的双提升管和叁提升管内气泡的产生和运动进行CF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低加热功率范围内,提升管数量对气泡的产生和运动形式基本没有影响;在高加热功率时,虽然液体提升量随着提升管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它并没有相应的成倍的增加;在提升管数量相同,压力为0.4 MPa时,氨水适于作为气泡泵的工质。因此得出结论:改进气泡泵结构、选取合适的加热功率和工质将是气泡泵发展的一个趋势。(本文来源于《轻工机械》期刊2017年02期)

气泡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气泡泵液体提升性能直接影响单压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本文以带均流器的多管导流型气泡泵为研究对象,以水为工质,研究了不同加热功率下提升管沉浸比变化对气泡泵提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泡泵开机运行较短时间内,随着沉浸比的提高,气泡泵总液体提升量逐渐减小,与加热功率为1 450 W、沉浸比为0.5时相比,当加热功率为1 250 W、沉浸比为0.3时,气泡泵总液体提升量提高3.04 kg;在长时间运行工况下,增加沉浸比能显着提高气泡泵提升性能。对于多管导流式气泡泵,增加均流器能有效优化气泡泵运行状况,提高气泡泵总液体提升量,并增大气泡泵提升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泡泵论文参考文献

[1].李帅,刘道平,杨亮,朱发明.单管导流式气泡泵连续提升性能[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杨林强,刘道平,杨亮,朱发明.沉浸比对均流式多管导流型气泡泵性能的影响[J].制冷学报.2019

[3].朱发明,刘道平,杨亮,马汉.均流式多管导流型气泡泵提升性能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18

[4].王勤,刘轶伦,卢炜,王世宽,何巍.R134a/R23-DMF溶液气泡泵输送性能实验[J].化工学报.2018

[5].高洪涛,刘昊然,毛菲,宋玉超.溴化锂浓度及纳米颗粒对气泡泵流型及提升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8

[6].刘冰冰,王明雨,高洪涛,张少君.气泡泵提升管内气泡群运动特性分析[J].船舶与海洋工程.2018

[7].刘昊然.运行参数及纳米颗粒对溴化锂溶液气泡泵流型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8

[8].蒋丹清,刘道平,陈永军.气泡泵压降模型评价研究[J].制冷技术.2017

[9].高洪涛,刘冰冰.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模拟气泡泵提升管内双气泡运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7

[10].谢育博,刘道平,杨亮,秦蓓兰.气泡泵垂直提升管内气泡运动的CFD数值模拟研究[J].轻工机械.2017

标签:;  ;  ;  ;  

气泡泵论文-李帅,刘道平,杨亮,朱发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