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配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白芷优良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的研究”,本文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白芷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收集整理及评价研究,为白芷优良种质的筛选奠定了基础。首次对全国白芷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收集和整理,结合文献记载及全国白芷的商品情况,基本弄清了白芷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了解了不同居群点的生态信息、栽培及生长特性、种植历史、栽种面积、生产现状、销售和使用情况等,同时采集原植物标本、收集种子及对口药材,并建立了白芷种质资源圃。在收集到的不同居群点白芷种子中选择主要居群点的样品进行种子的千粒种子重及水分测定试验,为白芷种子质量优劣的评价提供参考。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白芷项下规定,对不同居群点白芷种质资源进行了主成分含量测定,为白芷优良种质资源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不同居群点白芷对口药材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及欧前胡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将不同居群点白芷栽种于四川遂宁白芷种质资源圃后,药材中浸出物含量及欧前胡素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反映了药材道地性对白芷内在品质的影响。在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首次对不同居群点白芷对口药材及种质资源圃中的白芷药材进行了HPLC指纹图谱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图谱可以清楚地辨析不同居群点白芷样品中香豆素类成分的差异,同时进行了相似度和主成分的评价以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兴安白芷与栽培白芷指纹图谱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居群点栽培白芷指纹图谱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香豆素类成分各组分的比例和量上;将栽种到种质资源圃中的白芷药材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后发现,移栽后的白芷其化学表达随产地及栽培方法的一致而趋同,提示白芷中香豆素类成分与产地环境密切相关,产地生境或栽培技术可能是决定其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首次将ISSR分子标记技术运用于白芷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建立了重复性好、分辨率高、适用于白芷的ISSR反应体系。通过PCR扩增,共得到97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7条,占38%,表明不同居群点白芷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种质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依据基因遗传相似度将所有样品进行UPGMA聚类,栽培白芷样品的聚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不同居群点栽培白芷相互交叉的聚在一起形成一类而与兴安白芷相区别,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文献报道中认为川、杭、祁、禹四类传统商品白芷应属于同一类群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