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操控性应计项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价值相关性,可操控性应计,净资产的账面价值
操控性应计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崔学刚,李欣忆[1](2010)在《可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可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对期初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经营现金流量、不可操纵应计、可操纵应计均进行了定价;股票市场对可操纵应计项目做出了价格反应,且反应系数为正,说明操纵性应计项目对估计公司的市场价值是有用的。同时还发现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也具有价值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0年30期)
邱月华,曲晓辉[2](2009)在《操控性应计项目与盈余稳健性——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主要来源于操控性应计项目还是非操控性应计项目呢?研究发现,2001-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主要源自操控性应计项目,而不是非操控性应计项目。研究得到的一点启示是,在未来有关盈余稳健性的研究中,须在测定存在盈余稳健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盈余管理行为在其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09年09期)
李竞萍[3](2007)在《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之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计盈余,被认为是财务报告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对象。一方面,盈余数字在实际作业中被广泛地采用:分析家们以盈余预测表达其对公司未来发展情况的看法;也是投资者认识和评价上市公司的基本依据;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信号,会计盈余起着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所有者常以会计盈余作为确定经营管理者绩效奖惩的依据。但另一方面,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盈余产生的基本前提,由于盈余数字的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和盈余计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有人对其作为企业盈利能力度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根据盈余存量规则,企业存续期间的全部盈余,并不会随着所采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的变化而变化,只要这些变化不影响现金流量。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的变化只改变盈余在不同期间内的分布,但不会改变企业在其存续期间确认的总盈余。由于操控性应计项目具有反转特征,既管理者为达到特定目的可以通过会计方法调控这部分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如利用会计手段调节操控性应计项目增加本期会计盈余,必然会降低未来期间的盈余,反之亦然。从长期来看,操控性应计项目在不同会计期间的调节并没有影响盈余总的数量,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应该对不同的盈余构成项目加以区分定价。因此,市场在接收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时,应该对应计项目尤其是操控性应计项目加以识别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如何从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中辨别出企业的真实发展状况,怎样确定企业应计利润中是否存在利润操纵,是投资者为避免损失而极为关注的问题,投资者能否识别企业应计利润中的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便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关于应计项目中操控性应计部分在股票定价中是否被识别反应的研究也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关于投资者对于应计项目的暂时性与反转性的认识能力,Bowen等,Dechow和Subra-manyam(1996)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能够帮助投资者评估证券的价值; Sloan、Xie(2001)的研究却认为市场参与者并没有充分理解应计项目所传达的信息;Defond和Park(2001)利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操控性应计项目在证券评估中的作用,发现投资者预期到了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内涵,只不过在较短的时间窗口内没有充分反应而已。那么,我国的股市已经建立了将近20年,投资者在利用会计盈余进行股票定价时,对于会计盈余的信息是否能分辨正常应计与操控性应计项目并做出反应?本文在总结当前学术界主流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我国2003、2004、2005、2006年沪市A股为样本,以操控性应计项目作为会计盈余管理的质量特征,来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能力进行分析。另外,本文还选取了42家于2005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作为样本数据,考察股权分置改革改对我国证券市场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的影响进行验证。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对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及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及反应情况进行验证;其次,结合操控性应计项目和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基础制度改革,对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研究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能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研究的背景动机,阐述研究的意义,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二部分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评述,首先对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前提做界定及追溯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理论渊源,接着分别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最后提出了本文对于应计项目计量方法的选择。第叁部分提出论文的假设、样本数据来源,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检验模型以及变量衡量方法。第四部分,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的实证研究。论文分别对每年的样本构建了两个模型:模型1表示没有引入哑变量时总体盈余系数的估计,模型2为引入哑变量后的盈余反应系数的估计。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回归分析结论如下:在进行股票定价时投资者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并作出反应。即,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好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小于操控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差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大于操控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2003、2005年数据不支持该结论),2006年数据均不支持以上两个结论,2005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公司的数据显示,ERC确实显着提高了,且会计盈余对持有收益的解释力也更强了。本文发现实证所得到的结果都显示出低ERC和模型低拟合系数的问题。本文认为盈余对于持有收益的解释力处于这样的低水平是可以接受的,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价格引导盈余与暂时性盈余的存在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盈余质量的变动也会影响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我国资本市场的弱式有效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信息制造、搜集能力的差异是影响信息效率的重要原因;另外也还可以从我国当时的股权分置二元股权结构这一大股市特色找到一些解释依据。第五部分,结论、政策建议、不足和展望。本研究结合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进行研究,实证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现金流量表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结合这两者的勾稽关系进行分析判断。但是,由于投资者中仍然存在许多非理性因素及其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期待着我国投资者能够接受更多的投资教育,素质有更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其辨别信息的能力。从政策角度看,虽然我国的投资者在进行股票定价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并作出反应;但是由于我国的投资者仍然存在专业上的欠缺等原因,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非完全是理性的。本文认为,为了减轻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需要同时兼顾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的监管。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规定分别由财政部和证监会两个部门制定,而二者在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很多方面存在着观念或部门利益的差异。因此,加强财政部和证监会二者之间的协调,对于扼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从而减轻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有以下贡献:(1)本文从会计盈余本身与金融理论角度寻找会计盈余系数较低且对投资收益的低解释力的原因。(2)本文研究样本选择时间跨度长,包含了4年的上市公司年报财务数据与股票交易数据,样本大,并且考虑了股权分置改革因素的影响。最后,本文的局限性在于超常应计项目的计量方式自身可能存在缺陷或是存在其在我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问题;由于数据获得的限制本文并没有剔除发生过兼并重组公司的数据,因为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或实质性重组行为往往会改变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本文所做的仅为截面数据验证,而没有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这一点也是需要改进的。另外,本文关于股权分置对操控性应计的市场识别能力影响的探讨尚缺乏充分的证据,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由于其完成时间窗还比较短,市场反应也尚未完全持续平稳,因为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进行调整过渡,因此该问题在今后更长的时间内应该有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7-11-01)
毕晓方,周晓苏[4](2006)在《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影响——从企业契约观和信号假说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管理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产生影响,对这一现象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本文结合企业契约方对会计政策选择的要求权和管理者对外传递私人信息的需要,研究盈余的操控性应计部分产生的驱动因素,发现盈余的操控性应计部分和公司治理因素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上市公司的控制人不同,操控性应计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财贸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操控性应计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主要来源于操控性应计项目还是非操控性应计项目呢?研究发现,2001-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主要源自操控性应计项目,而不是非操控性应计项目。研究得到的一点启示是,在未来有关盈余稳健性的研究中,须在测定存在盈余稳健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盈余管理行为在其中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操控性应计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1].崔学刚,李欣忆.可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0
[2].邱月华,曲晓辉.操控性应计项目与盈余稳健性——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9
[3].李竞萍.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之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4].毕晓方,周晓苏.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影响——从企业契约观和信号假说出发[J].财贸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