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目的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是一个全球性关注的话题。银行作为各种市场活动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其经营质量的好坏不但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广大储户的利益和社会稳定。由于银行业强大的外部性,一家银行发生挤兑或破产可能引致整个银行体系的崩溃。因此,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否,较其它行业就显得更为重要。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使银行业自身的治理问题更为凸现。1999年9月,作为国际金融监管的权威,巴塞尔委员会(BCBS)发布了《加强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Enhanc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Banking Organizations)的专门文件,将公司治理结构纳入其对银行的监管内容中。它从银行价值取向、战略目标、责权划分、管理者相互关系、内控系统、特别风险监控、激励机制和信息透明度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所必备的基本要素,对全球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从我国的角度看,随着20多年来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国银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商业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后,外资银行将在我国享受国民待遇,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会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国内同业和国际强手的双重竞争和挑战。无须讳言的是,我国银行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制度的层面讲,股权结构不合理、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信息披露不透明、激励机制扭曲,等等,都将制约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和生存空间。现代银行业竞争的关键是银行制度的竞争,而公司治理结构则是银行制度的核心,其优劣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和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出发,充分借鉴国际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性是无可否认的。但是,作为对传统产权论的继承、补充和发展的超产权理论,为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在理论建构上,它也得到了众多其它理论的支持。尽管商业银行具有其独特的行业特征,但是竞争作为市场的基础是绝对无法忽视的,因此,外部治理机制在银行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中也是不可偏废的。超产权理论对重塑我国商业银行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其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本文的分析框架与创新本文从四个部分论述了超产权论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第一章是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综述。随着公司规模日益扩大与业务日益复杂,股权结构高度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高度的分离,为了解决不同主体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有关公司治理问题从此产生。对于公司治理的内涵,国内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各有各的侧重点。然而,一般认为公司治理的内涵必须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外部治理机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让经理人员感受到持续的、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威胁;它与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对公司治理理论发展清楚的了解,有助于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关于公司治理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一)委托-代理理论,(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三)超产权理论。但是,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是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的公司治理,是由他的特殊性决定的,他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商业银行高负债运营的特殊性;(二)商业银行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三)商业银行治理中风险控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四)商业银行所有权安排的特殊性;(五)市场及竞争程度的特殊(六)金融监管当局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治理模式也是有别于一般企业。最后,整理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第二章从当前理论研究的现状看,运用超产权理论来分析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不多,只有少数学者将超产权理论的一些思想引入到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分析中,但仍然停留在刘勺佳和李骥(1998)的基础模型上,未能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笔者希望通过自己对超产权论的理解来选择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超产权理论认为,竞争是改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效益的最根本的保证,因此,要改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基本力量就是引入竞争。基于此,本文在超产权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综合经理人市场、金融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竞争的数理模型,分析了薪酬、控制权、声誉和金融产品等市场竞争机制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尤其是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围绕着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增强抗御风险能力这一中心,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渐进过程。每一个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中心任务都不同,但都是前一阶段改革的延续和发展,都体现了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上市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改革,一方面大大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的监督及资源分配功能,促使银行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率,我国银行机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体现在银行内部治理方面,也较为突出地反映在银行外部治理的竞争机制方面。国有股一股独大与市场竞争抑制、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工农中建化”与竞争同质化、外部债权人约束弱化和激励不相容与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正是银行家市场、金融产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等外部竞争约束缺乏的具体表现。第四章提出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重构的政策建议。这部分着重分析国有股权绝对控股的条件下,运用超产权理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定位和现实选择。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在各国不同的法律环境、不同的产权制度结构、不同的金融管制、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条件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国家或是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发展也应当立足于我们的具体国情,考虑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系统规划,长期完善,尤其应当强调外部竞争机制对银行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扩大竞争范围,强化竞争力度;加快股份制建设;构建和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银行信息的披露等。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来看,目前国内有关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治理结构或模式表面的描述和介绍上,尚缺乏从理论深度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进行系统性分析的研究。尤其是弱于分析基于银行特殊性的公司治理理论,多强调外国经验的借鉴而忽视了我国银行业所处的特殊阶段和发展特征。笔者认为,作为对传统产权论的继承、补充和发展,超产权理论为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提供新的视角,而且,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超产权论在解释力度和实践运用上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超产权理论的延续和发展作了详细的介绍,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在刘勺佳和李骥1998年模型单纯分析经理努力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引入了控制权的争夺、声誉等竞争机制变量,并将原有的企业模型导入到银行的市场结构中,以模型分析的方式详细论述了超产权论强调的各种竞争机制对银行公司治理,尤其是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这是本文最大的创新之处。三、研究方法本文以超产权理论为依据,以改善银行外部治理,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主要途径,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建立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在论述过程中,不仅涉及货币银行学和金融学理论,还广泛借鉴和应用货币理论、银行理论、制度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如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探索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方略。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本文试图通过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变迁及未来取向进行考察分析,说明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更加注重外部治理,加强竞争,运用实证方法;一方面,构建了超产权论下银行治理的综合数学模型,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绩效与商业银行经理的报酬、控制权、声誉和金融产品市场竞争机制的相互关系,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完善,以及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等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相关的规范性分析方法。四、研究的困难及不足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一,是整理文献综述,整理过程耗费大量的时间,查阅了许多资料,本文整理了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其二,是关于数学模型的建立,为了不局限于刘勺佳和李骥1998年模型单纯分析经理努力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必须考虑要引入哪些变量,拓展模型的分析范围,使模型更具有一般性,因而模型的建立是一个煞费苦心的过程。此两点是论文过程最困难的部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对商业银行认识有限,对于商业银行治理的研究可能比较肤浅,一些有失偏颇观点,有待今后继续深入了解,提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