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冷凝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气冷凝,冷凝换热器,凝结换热模型,矩形低肋翅片
冷凝器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高宇,彭世尼[1](2019)在《矩形低肋翅片冷凝器凝结换热模型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纵槽矩形低肋翅片管冷凝器,换热模型中引入翅片效率计算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换热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将Stefan-Maxwell方程应用于多组分传质模型,并结合实际换热过程,计算出水蒸气在烟气中的扩散系数,分析冷凝过程中的传热与传质特性。以燃气热水器产生的烟气为热源对此类冷凝器进行换热实验,作为实际算例证明计算模型的适用性,运用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冷凝换热特征,拟合冷凝率的计算公式。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在一定的冷凝器负荷范围(以600 W为界)内,负荷的升高有助于换热的增强;进水压力为0. 1 MPa时的工况换热效果最好。低烟气侧Nuf时,以水压0. 2 MPa为界,当高于此值时,烟气侧Nu_f对翅片效率的影响更为明显。Lewis关系式运用于烟气冷凝设计的合理性取决于烟气中水蒸气的含量,Lewis准则与烟气中水蒸气含量有关。拟合出冷凝率随Ja、水蒸气含量以及烟气侧Ref的关系式。(本文来源于《煤气与热力》期刊2019年09期)
商萍君[2](2018)在《风冷式微通道冷凝器的性能拟合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一套基于测试数据的非线性回归拟合的关联式组,用于计算风冷式微通道冷凝器的冷凝传热性能。通过改变进风温度、进风风量、进入冷凝器的制冷剂质量流量等测试参数以获取宽广运行范围内的性能测试数据,从而拟合出冷凝器的冷凝温度和液相温度关联制冷剂质量流量、进风温度、进风风量和风机运行台数4个变量的非线性拟合关联式。与测试数据对比,关联式对95%的冷凝温度测试值的拟合偏差为-1~+3℃,对94%的液相温度测试值的拟合偏差为-1.5~2.5℃。(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期刊2018年09期)
许旭东,赵丹,丁国良,胡海涛[3](2016)在《冰箱用微通道冷凝器分相集总参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冰箱得到快速发展,对于该类冰箱的动态特性仿真需要建立可以实现冰箱用微通道冷凝器性能快速与准确预测的模型。首先将微通道冷凝器单个流程内的所有扁管简化成一根单管,每个流程简化为一个单元,进而建立微通道冷凝器的分相集总参数模型,并基于能量收敛准则对模型进行迭代求解。开发的模型嵌入已有的冰箱动态仿真平台,模拟24h的冰箱动态性能耗时小于3min;计算实例显示,预测的冰箱整体能耗与实验结果误差小于9.5%。(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S2期)
朱泳,陈博[4](2015)在《汽力装置回汽制动工况下主冷凝器进汽温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蒸汽动力船舶回汽制动工况下主冷凝器的运行安全问题,通过回汽制动工况下主冷凝器的运行状态分析,建立回汽制动工况下主冷凝器进汽温度模型,并基于Matlab/Simulink环境,建立主冷凝器进汽温度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回汽制动工况下,采用理想制动策略时主冷凝器进汽温度会超过允许值,导致主冷凝器的损坏,影响蒸汽动力装置的安全运行,因此需对倒车汽轮机回汽时机进行限制。(本文来源于《机电设备》期刊2015年06期)
彭岚,王建军[5](2015)在《基于多孔介质模型的冷凝器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冷凝器是核动力装置中的重要设备,是影响核动力装置总体重量和布置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建立了冷凝器的二维多孔介质计算模型,代替常用的经验关系式法来计算冷凝器内的传热过程,并将其引入冷凝器优化设计。然后以减小冷凝器质量为目标,采用遗传算法对冷凝器进行优化计算,验证了引入数值方法的可行性,并且与使用传统经验公式的优化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201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9-23)
刘孝刚[6](2014)在《冷凝器虚拟模型的制作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学生快速掌握冷凝器的内部结构和拆装过程,传统教学一般采取板书与挂图结合的方式讲解,但很难表达复杂的动态过程。文中以冷凝器为例,对冷凝器仿真课件的开发进行了研究,为下一步开发专业虚拟模型库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4年12期)
魏高升,陈林,李兵,陈永辉,杜小泽[7](2014)在《板式蒸发式冷凝器热质传递过程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板式蒸发式冷凝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简化,提出了一种逆流热质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方程求解器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求解,得到了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水温沿流程分布的情况,以及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量和水流量对板式蒸发式冷凝器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温度越高,蒸发式冷凝器的换热量越低,相对湿度越高,换热量越小;空气流速为1~3 m/s时,换热量增加幅度较大;在空气流速达到4 m/s之后,换热量增加缓慢,趋于稳定;当水流量小于0.2 m/s时,换热量与水流量呈线性关系,水流量越大,换热量越大。(本文来源于《电力建设》期刊2014年06期)
张萍,谷波,王婷,赵鹏程,马洪涛[8](2013)在《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运用分布参数法建立稳态理论模型.根据变工况实验拟合空气侧摩擦因子计算公式.分析了迎面风速、进风温度及制冷剂流量对冷凝器换热性能和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变化趋势一致,最大误差为9.759%.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及有效性,可为多元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优化及性能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田镇,谷波,张萍,孙旭东[9](2013)在《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理论模型与神经网络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运用分布参数法建立其稳态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建立了冷凝器性能预测模型。在11种不同工况条件下,进行模型计算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与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变化趋势一致,分布参数模型计算结果的最大误差为8.39%,ANN预测模型计算结果的最大误差为12.4%,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1-05)
李则宇,杨亮,邵亮亮,张春路[10](2013)在《翅片管冷凝器无量纲神经网络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学习并预测翅片管冷凝器性能可应用于相关的复杂制冷空调系统仿真。来用量纲分析法建立了翅片管冷凝器的无量纲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对换热量、制冷剂侧压降和空气侧压降进行了学习与仿真,所得的标准差分别为0.63%,4.83%和0.11%。与已有的带量纲的神经网络模型相比,无量纲神经网络模型更为全面地考虑了工况参数、制冷剂与空气的热物性参数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因而具体更强的通用性。(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1-05)
冷凝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一套基于测试数据的非线性回归拟合的关联式组,用于计算风冷式微通道冷凝器的冷凝传热性能。通过改变进风温度、进风风量、进入冷凝器的制冷剂质量流量等测试参数以获取宽广运行范围内的性能测试数据,从而拟合出冷凝器的冷凝温度和液相温度关联制冷剂质量流量、进风温度、进风风量和风机运行台数4个变量的非线性拟合关联式。与测试数据对比,关联式对95%的冷凝温度测试值的拟合偏差为-1~+3℃,对94%的液相温度测试值的拟合偏差为-1.5~2.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凝器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高宇,彭世尼.矩形低肋翅片冷凝器凝结换热模型与实验研究[J].煤气与热力.2019
[2].商萍君.风冷式微通道冷凝器的性能拟合计算模型[J].制冷与空调.2018
[3].许旭东,赵丹,丁国良,胡海涛.冰箱用微通道冷凝器分相集总参数模型[J].化工学报.2016
[4].朱泳,陈博.汽力装置回汽制动工况下主冷凝器进汽温度模型[J].机电设备.2015
[5].彭岚,王建军.基于多孔介质模型的冷凝器优化设计[C].第十四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201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6].刘孝刚.冷凝器虚拟模型的制作与开发[J].机械工程师.2014
[7].魏高升,陈林,李兵,陈永辉,杜小泽.板式蒸发式冷凝器热质传递过程模型分析[J].电力建设.2014
[8].张萍,谷波,王婷,赵鹏程,马洪涛.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
[9].田镇,谷波,张萍,孙旭东.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理论模型与神经网络模拟[C].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10].李则宇,杨亮,邵亮亮,张春路.翅片管冷凝器无量纲神经网络模型[C].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