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明四川省武胜县沿口初中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强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等。课改春风,给笔者带来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春天。下面,结合自己前后两次教学初中《地理》第四册第九章《中国的交通》第二节《中国的铁路》,谈谈自己的感悟。
本学期初,在只接受了理论学习而无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笔者开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尝试指导课堂实践的活动。原来在讲第二节《中国的铁路》时,是将课本的插图制作成彩色的投影片,将全国的铁路干线按方向分成几大组,然后指着彩色投影片,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笔者试图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还是局限在问答式的教学模式中。笔者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不停地回答。学生围绕着笔者设计的若干问题,基本上都回答出了预设的答案。但上完课后,笔者不禁感到疑惑:这样教学,是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
随着课改理论的深入学习,笔者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顾过去,总觉得这本是一节极好地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但却给笔者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为此,笔者又仔细地研读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并在另一个班上了一次,课后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这次备课的过程中,笔者改变了上次那种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每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安排的做法,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处理。首先将课文中的全国主要铁路干线按方向变为四个研究性课题:东西走向的铁路干线,南北走向的铁路干线;东北地区的铁路干线;西南地区的铁路干线,在上课前几天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四组,让学生自己选定课题,选出主持人,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等。还让学生特别注意那些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搜集与其有关的旅游信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设计最合理的旅游路线。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主要提供尽可能的指导和帮助。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课后找笔者询问相关问题,请笔者帮忙下载相关资料或图片。在这次备课过程中,笔者没有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理清了思路框架。在导入新课时,笔者充分抓住“旅游”这个热门话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组织一次到全国各地的旅游活动,交通工具是火车,我们怎样来选择旅游路线呢?请各小组的导游来为大家解说”。在简洁地导入新课之后,首先给学生大约10分种的时间,让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最后形成共识。然后让各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做导游,创设一种旅游情景。
在笔者的启发和鼓励下,落落大方的导游出场了。第一组的导游用优美的语言将本组同学的发言有序地组织起来,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有全国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导游引领大家去观赏名胜,学生们兴趣盎然,在旅游的过程中认识了铁路干线的名称和起止点,创设课堂情景,在玩中学,掌握了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因势利导,发动全班同学参与讨论,原本上次授课时的难点也迎刃而解了。第一组的精彩展示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更激起了其他小组的斗志。第二组的同学在第一组同学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有关铁路系统时间和车次的问题,而且有三个同学分角色扮演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及火车,像表演课本剧似的,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使所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比上次授课采用的让学生起来读一读的效果好得多。第三组的导游还带领同学们做了“旅游竞猜”游戏,以引导大家思考并区别铁路干线。第四组的导游还利用“五一”假、“我来为你服务”等灵活的方式来参与。最后笔者出示了一幅全国铁路干线图,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有的到屏幕前去指铁路线的位置,有的根据我的提示选择合理的铁路线。由此看来,学生自身的体验是无法替代的,也是最珍贵的。笔者从体现教师权威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探讨和交流,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老师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甚至创新者。
在这次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在高昂的学习热情之中,或探究、或表演、或讨论,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弃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实质上是在与老师合作创造并发展着课程,从而赋予了课程全新的含义。
这节课后,笔者的感受也很多。课程改革中学生在变,教师更要变,实施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加强学习,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教师必须认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努力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给学生创造多说、多练、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作用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增强社会生存能力。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新课改理念。
通过这两次备课、上课的前后比较,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课后反思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能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