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屿昕[1](2021)在《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文献角度梳理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现况,理清现有干预措施种类及结局指标类型,了解临床对该病研究侧重点,确定待加强研究领域,为学者开展领域内研究提供参加依据。2.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成药进行疗效评价与排序,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研究一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nae Library从建库至2021.03(更新检索时间)。纳入不同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干预措施包括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物疗法,不区分剂型与给药途径;对照措施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不做限制;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学指标、血液指标、电子肠镜表现、肠道菌群。研究采用Mapping review研究方法绘制纳入研究的证据分布情况,并使用AMST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报告质量。研究二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工作,分析其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研究三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贝叶斯框架下的网状Meta分析方法,偏倚风险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量表,使用Revman 5.3进行直接比较分析,使用ADDIS 1.16.5和STATA 16软件进行网状间接比较分析,对每个结局指标绘制网状结构图和Rank排序图,寻求当前最佳治疗方案。研究方案于2020年10月注册于PROSPERO平台(CRD420213867)。结果研究一纳入73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报告质量都为极低。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限定为疾病活动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缓解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非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爆发期,13.7%(10/73)系统评价不限制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其他研究未对受试者病情做明确限定。46.6%(34/73)系统评价的干预措施仅为中医药干预,其余均为中西医结合干预。干预措施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灌肠、栓塞纳肛、静脉注射、穴位贴敷、超声诱导。对照措施通常包括西医临床一线用药,如美沙拉秦、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制剂、肠道益生菌、安慰剂等。没有研究使用空白对照。58.9%(43/73)的研究报告了有基金支持,39.7%(29/73)的研究未报告受试者的诊断标准。研究二纳入410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涉及35727名受试者。方法学特征方面,单中心试验占比最多(337/410,82%),10.9%(45/412)试验未报告研究对象来源,双中心的试验有18项,3中心试验7项,4中心试验1项,9中心试验1项,13中心试验1项,18中心试验1项。5.1%(21/410)试验对患者或研究者进行盲法,没有试验报告结局评价人员相关盲法信息。1.7%(7/410)试验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64.9%(266/410)试验未报告详细的随机序列生成方法,29.5%(/121/410)使用简单随机方法,其中随机数字表法是最常用的(n=109),随机抽签法(n=9),抛硬币法(n=1),有1项试验仅报告使用简单随机未说明具体方法;另外还包括中央随机法(n=3)、软件随机(n=13)、区间随机法(n=1)。有1项试验报告了样本量估算。0.5%(2/410)试验报告有方案注册。8.5%(35/410)试验报告了存在缺失数据,27.1%(111/410)试验报告有基金支持。平均样本量为(84.2±40.3)例。临床特征方面,59.3%(243/410)试验针对活动期UC患者,2.2%(9/410)试验针对缓解期患者,1项试验针对活动期+缓解期患者,其余38.3%(157/410)未报告疾病分期情况。涉及干预措施265种,其中中成药21种。有3种干预措施的试验超过10项,包括18种中药剂型。干预组中的中药给药途径包括7种,频率前三依次是口服(n=214)、灌肠(n=128)、口服结合灌肠(n=86),其次为药物纳肛(n=4)、静脉点滴(n=1)、口服结合贴敷(n=1)、口服结合静脉点滴(n=1)。纳入研究报告最多的结局指标是临床综合疗效指标,其次为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等。研究三纳入33项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涉及2862例,其中男性受试者多于女性受试者(男性1209例,女性960例),每组的基线特征在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33篇RCT中,42.4%(14/33)的试验没有报告随机数字生成的方法。三项研究实施了双盲。没有试验对结局统计分析人员实施盲法。18.2%(6/33)的试验得到了资金支持。研究共涉及19种干预措施,多数为中成药与美沙拉嗪联合使用。单独应用中成药的研究较少。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脓血便/腹痛消失率方面使用锡类散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并且安全性可能优于其他干预措施;在腹泻消失率/里急后重消失率方面使用康复新液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结论关于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数量较多,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的报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整体研究质量偏低,并且对照措施采用安慰剂的研究较少,目前得出的中成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阳性结果结局指标尚不能被视为确证性结论。领域内涉及干预措施范围较广,需要关注对于缓解期患者的药物干预及卫生经济学、生命质量、安全性指标等结局指标的报道,有针对性的开展数量更多、方法学设计更严谨、研究报告质量更高的临床研究。
刘宗臻[2](2021)在《胡珂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胡珂教授从事治疗消化病多年,对于应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丰富经验,为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通过对导师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案进行整理分析,以总结胡珂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思路、治疗特色、选方用药规律,促进中医特色治疗的传承及发展。方法:收集胡珂教授门诊及住院病人中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病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50例,总计诊次241次。通过运用Office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对医案中中药灌肠、辨证分型、证候要素、用药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并参阅导师相关的论着及文献,分析、归纳导师对运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认识、临证思路与治疗特点。结果:1.中药灌肠的频数统计分析:50例医案中,应用中药口服加灌肠治疗的患者39例,共计诊次177次,平均诊次4.54次。单用中药汤剂治疗的患者11例,共计诊次64次,平均诊次5.82次。二者相比,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比单纯口服中药平均少1.28诊次。2.证型频数统计分析:统计共分得5个证型,分别为脾虚湿热型,脾虚肝旺型,脾虚肝旺、寒热错杂型,大肠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脾虚湿热型及脾虚肝旺型病例最多,总占比为66%,涉及脾虚的证型累计频数共为45例,总占比为90%;与肝脾相关的证型频数累计23例,占比46%。3.证候要素频数统计分析:所得证候要素总计13个。占比大于50%的证候要素先后为气虚、湿热、气滞、气郁,其中气虚居首位,频数为225次,占比93.36%,其次为湿热,频数为192次,占比79.67%。4.用药规律统计分析:分析常用中药总计68味。其中党参的使用率最高,占92.53%。使用频率>50%的中药分别为党参、白术、黄连、茯苓、地榆、槐花、黄芪、白芍、乳香、枳实、槟榔。补气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清热燥湿药、利水渗湿药。结论:1.导师概括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脾气亏虚为本,肠腑湿热为标,并且贯穿疾病始终,饮食、情志、六淫等因素皆可诱发;发病病位在大肠,根本病位在脾,与肝胆、肾、肺、三焦相关,其中与肝的关系最密切。2.导师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脾虚肝旺的病机多见,脾气亏虚、湿热留恋致使UC反复发作、经久不愈,除湿热病邪外,病程中还易夹瘀、夹痰、夹滞,故导师自拟溃结方、灌肠方,以疏肝健脾、清肠化湿、行气导滞、活血散瘀、敛疮生肌,临床疗效显着。中药汤剂口服配合外用灌肠,内外同治,起效快,并可以缩短病程。3.导师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注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整体辨病分型论治,谨查病机转变,分寒热虚实多少,明确治疗的主次先后顺序,灵活运用消通补涩诸法,使气血调和、病邪得祛。
陈思博[3](2021)在《健脾祛湿方联合美沙拉秦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评价健脾祛湿方联合美沙拉秦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以期为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及住院的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试验组予健脾祛湿方联合美沙拉秦治疗,对照组予美沙拉秦治疗,两组疗程为12周,评价临床缓解率,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及症状积分,改良Mayo评分,Baron评分,Geboes指数,生活质量及安全性评价等情况。结果:1.疗效分析:(1)临床缓解:试验组缓解率为80%,对照组缓解率为52%,两组缓解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疗效:试验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72%,两组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7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指标分析:(1)中医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明显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改良Mayo评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3)Baron内镜积分:两组治疗后黏膜损伤程度好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4)Geboes指数:两组治疗后组织学损伤程度好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5)IBDQ: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3.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在疗程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与美沙拉秦相比,健脾祛湿方联合美沙拉秦治疗脾虚湿蕴型UC,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改善肠镜下黏膜恢复程度及组织病理愈合程度等。2.在缓解中医症状方面,健脾祛湿方疗效较美沙拉秦突出,较好改善患者食少乏力、困倦腹胀等症状。3.研究期间未见不良反应,未发生不良事件,具有一定安全性,值得应用于临床。
李月月[4](2020)在《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次研究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六经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为临床使用六经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根据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诊断标准、《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素,制定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信息采集表,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玉林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并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的14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病历资料采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四诊资料、肠镜表现、肠粘膜病理表现、用药情况等,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得出每位患者的六经分型。运用Excel、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六经分布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中,男女发病比率为:1.04:1,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年龄段31-40岁男性发病最多,而年龄段51-60岁女性发病最多。年龄中位数为46岁。BMI平均为21.37±2.98 kg/㎡。2.本研究对象,发病人群城市患者多于农村患者,脑力劳动者发病高于体力劳动者(P<0.05)。3.本研究病例,病程1-5年者多见,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直肠为主,严重程度以中、轻度为主,活动期明显多于缓解期。4.本研究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以解粘液便(64.43%)、血便(59.06%)、腹痛(53.02%)、腹泻(48.32%)、大便溏烂(32.21%)等为主;肠镜下以充血(50.43%)、糜烂(40.94%)、溃疡(37.58%)、肠道脓性分泌物增加(37.58%)为主。肠镜活组织病理检查多见隐窝脓肿(29.53%)、隐窝炎(26.85%)。5.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六经分型发病最多的是阳明病,有50例,占33.56%;其次是太阴病有47例,占31.54%;发病最少的是太阳病,有2例,占1.34%。六经各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病。6.本研究病例六经证型与年龄、性别存在差异(P<0.05)。青年人以阳明病多见,中年人以太阴病多见,老年人以少阴病多见。男性患者以阳明病多见,女性患者以太阴病多见。7.本研究六经证型与病程长短、临床分期存在差异(P<0.05),而病变范围、临床类型、病情程度与六经分型未见相关性(P>0.05)。活动期以阳明病多见,缓解期患者以太阴病常见。六经各证型病程<1年者以阳明病多见;病程1年以上多见太阴病。8.本研究六经分型与肠镜表现及病理表现具有相关性(P<0.05)。结肠镜下充血、水肿、息肉多见于太阴病,糜烂、溃疡、脓性分泌物增多多见于阳明病。病理表现为隐窝炎、隐窝脓肿及隐窝结构改变在阳明病所占比例最大,肉芽组织增生在太阴病患者中所占比最大。9.本研究病例内服中药方中补益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化瘀止血药、祛湿药、理气药,单味中药中使用频率前3位的依次是甘草、白术、茯苓。灌肠外用方中清热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止血药,单味中药中使用频率前3位的依次是黄连、地榆、白头翁/白术。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男性以阳明病多见,女性以太阴病多见,青年以阳明病多见,中年人以太阴病多见,老年人以少阴病多见。2.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分型以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多见。3.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与病程长短及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4.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与肠镜象及其病理表现相关,可为六经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依据。5.溃疡性结肠炎内服治疗缓解期以健运太阴脾土为主,活动期以清阳明经湿热为主,外用灌肠以清热为主,重在局部,六经辨证可从阳明、太阴论治。
王晓[5](2020)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现状及针刺疗效和质量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的检索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现有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为今后的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领域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开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基于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梳理,选取其中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全面系统的检索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严格筛选,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并挑选其中试验组干预措施为针刺的研究。检索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日期从各个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月。文献纳入标准:研究对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干预措施: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各类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汤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各类中成药、中药注射剂、针刺(如常规体针、温针、火针、电针、头针、耳针、腹针等)、艾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对照措施:西药常规治疗;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提取:使用Excel 2019设计文献资料提取表,提取内容包括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患者信息、干预措施信息、质量评价条目。资料提取部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完成后再进行核对,不一致的地方讨论协商,或由第三方仲裁。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包括随机序列生成、分配隐蔽、盲法、不完整结局报告、选择性结局报告和其他偏倚六个条目,筛选其中收集到的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其中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CONSORT非药物试验拓展声明、STRICTA清单进行评价分别对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资料分析: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均值(MD)和95%可信区间(CI)对连续性变量进行描述,使用相对危险度(RR)和95%CI对二分类变量进行描述。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使用GRADE对证据的质量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最终共纳入2191篇随机对照试验,这些研究覆盖了中国的36个省份及直辖市,其中河南省(238,11.31%)、江苏省(178,8.46%)、山东省(162,7.70%)、广东省(159,7.56%)、河北省(144,6.84%)、湖南省(117,5.56%)和湖北省(110,5.23%)开展了超过100项RCT研究。仅有一项研究发表语言为英文,其余均为中文。约三分之一(632,30.04%)的研究疗程小于28天,近四分之三(1639,74.33%)的研究未报告研究对象的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纳入的2191项研究中,2000(91.28%)项采用药物疗法,54(2.46%)项采用非药物疗法,137(6.25%)项采用药物联合非药物疗法。其中药物疗法包括12种中药剂型,按使用频次排序分别为汤剂、片剂、散剂、胶囊、颗粒剂、丸剂、栓剂、膏剂、注射液、凝胶、口服液、代茶饮。非药物干预措施10种,按使用频次排序分别为针刺、艾灸、放血、耳豆、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刮痧、推拿、穴位贴敷、五音疗法。共纳入12项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970名受试者。所有研究均在中国开展,并以中文发表。7项研究比较了针刺单独使用和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5项研究比较了针刺和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疗效。其中头部针刺治疗1例,体针治疗11例。治疗时间从14天到60天不等。受试者年龄在20-78岁之间。病程9天-8年。其中有2项研究(16.67%)报告了随机序列生成方法,1项研究(8.33%)报告了分配隐藏,8项研究(66.67%)其他偏倚风险为高风险。1项研究(8.33%)对试验设计进行了详尽描述,1项研究(8.33%)按照CONSORT中要求报告了基线资料。对干预措施的描述中,所有纳入研究均没有对针刺方法选择的原因和治疗师的背景进行描述。结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涉及多种治疗方法及给药途径,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其研究质量并不理想。未来的研究需要提高研究质量,在试验开展时采用严格的方法,确保获取高质量的研究证据。针刺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由于临床试验的数量有限,且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不理想,需要有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王倩[6](2019)在《艾灸关元和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UC2和EGFR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艾灸关元和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蛋白MUC2和EGFR表达的影响,力求从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及免疫学角度更深一步揭示艾灸治疗UC的免疫学机制及艾灸的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艾灸组、艾灸加西药组,以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的方法,每只鼠按每日饮用125ml溶液投放4%DSS溶液,饮用7天后,正常饮水。实验操作结束后,腹腔麻醉大鼠,腹主动脉插管采血,并截取其病变结肠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MUC2和EGFR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MUC2、EGFR基因表达。结果:1.艾灸、西药治疗后,艾灸组、西药组、艾灸加西药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其中以艾灸加西药组改善明显。2.大鼠DAI评分和CMDI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大鼠DAI和CMDI评分提高,经艾灸、西药、艾灸结合西药治疗后DAI评分和CMDI评分逐渐下降,逐渐接近正常水平。3.经治疗后MUC2和EGFR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尤以艾灸复合西药组升高明显。4.治疗三组与模型组之间比较,MUC2 m RNA和EGFR m RNA含量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和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艾灸与西药的疗效相当,尤以艾灸复合西药组增加明显。结论:1.肠黏膜屏障受损在U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2.MUC2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UC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主要因素。3.艾灸关元穴和足三里穴可对UC产生干预效应,其作用机制一部分是通过升高MUC2和EGFR水平实现的。
唐秀娟[7](2019)在《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对中医药健脾清热活血法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各指标的改善及整体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去发现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出路,为临床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有力的帮助。方法:首次文献检索通过计算机进行,检索2007年1月至2018年11月间发表的关于健脾清热活血法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报道,按照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二次人工筛选相关研究文献,剔除不符合的研究文献,确定最终纳入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利用Cochrane协作网规定的系统评价方法对其研究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使用统计软件Revman5.3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临床综合疗效、肠镜检查改善情况、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疾病严重度与活动度的改善情况、临床复发率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并绘制森林图及发表偏倚。另一方面,通过对一则以健脾清热活血法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临床医案进行分析和讨论,进一步突出健脾清热活血法在临床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纳入的28项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2364例,其中试验组共1197例,对照组共1167例。通过改良版JADAD评分表评分发现纳入的研究文献质量普遍偏低。通过Revman5.3进行Meta分析后结果显示:1.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在增加临床总有效率上具有一定优势:RR=1.18,95%CI(1.14,1.23),P<0.00001;2.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提高肠镜的总有效率,可提升结肠黏膜的恢复情况:RR=1.14,95%CI(1.01,1.29),P=0.03,P<0.05;3.健脾清热活血法为主仅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总有效率与常规西药相比具有一定优势:RR=1.16,95%CI(1.10,1.21),P<0.00001;4.健脾清热活血法为主结合常规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上较常规西药治疗更优:RR=1.19,95%CI(1.12,1.26),P<0.00001;5.健脾清热活血法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上较常规西药治疗具有优势:SMD=1.34,95%CI(0.41,2.28),P=0.005,P<0.05;6.健脾清热活血法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镜积分改善情况较常规西药治疗更优:SMD=0.39,95%CI(0.07,0.71),P=0.02,P<0.05;7.健脾清热活血法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度与活动度上较常规西药治疗有一定优势:SMD=0.83,95%CI(0.50,1.15),P<0.00001;8.健脾清热活血法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常规西药相比更能减少最优疗效病例复发情况的发生:RR=0.45,95%CI(0.25,0.81),P=0.007,P<0.05;且健脾清热活血法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常规西药相比更能减少总有效病例复发情况的发生:RR=0.35,95%CI(0.26,0.49),P<0.00001。统计分析证实,健脾清热活血法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综合疗效、结肠黏膜、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复发率降低的情况、用药安全性情况方面要比西医常规疗法具有较为明显优势。结论:本研究证实中医健脾清热活血法为主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比常规西药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结肠镜下结肠黏膜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同时也可降低临床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评价普遍不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对于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有必要进一步做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对照试验加以证实,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及支持。
李发军,李鹂[8](2016)在《柳氮磺胺吡啶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柳氮磺胺吡啶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柳氮磺胺吡啶进行治疗,1.0 g/次,3次/d,口服。治疗组50例用四君子汤合葛根黄芩黄连汤中药灌肠(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葛根15 g、黄芩15 g、黄连15 g,甘草6 g;神疲乏力加黄芪30 g;寒症加附子12 g;症见五更泄泻加四神20 g;腹胀、痛加元胡10 g、川朴9 g、木香10 g);2剂/d,水煎300 ml,早晚150 ml插入肛门612 cm灌肠,疗程为30 d。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0%,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柳氮磺胺吡啶联合中药灌肠用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9](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石俊,叶柏[10](2010)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近况》文中指出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包括分型论治,以基础方加减,成药治疗及抗复发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作了阐述。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文献综述 |
1.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概述 |
1.1 定义 |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1.3 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
2. 流行病学信息 |
3. 患者生活质量 |
4. 疾病治疗 |
4.1 现代医学治疗现况 |
4.2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现况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证据图评价 |
1. 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数据提取与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2.5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3.2 文献基本情况 |
3.3 文献发表情况 |
3.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5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3.6 证据分布图 |
4. 讨论 |
4.1 研究主要发现 |
4.2 研究优点与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系统性评价 |
1. 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纳入研究方法学设计特征 |
3.3 纳入研究临床特征 |
3.4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4. 讨论 |
4.1 该领域RCT方法学特征存在的不足 |
4.2 该领域RCT临床特征存在的不足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成药辅助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的网状Meta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研究方案注册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 |
2.5 数据提取 |
2.6 偏倚风险评估 |
2.7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筛选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6 一致性分析及发表偏倚 |
3.7 Rank排序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胡珂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西医研究现状 |
1.1 概述 |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3 临床表现 |
1.4 诊断 |
1.5 病情评估 |
1.6 治疗 |
2 中医研究现状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施治 |
第一部分 基于病案分析胡珂教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范围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排除标准 |
3 研究步骤 |
3.1 整理病历资料 |
3.2 规范中药名称 |
3.3 病案录入 |
4 统计结果 |
4.1 诊次分布频数分析 |
4.2 内治+灌肠频数分析 |
4.3 证型频数分析 |
4.4 证候要素频数分析 |
4.5 药物频数分析 |
第二部分 胡珂教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认识 |
1 UC与饮食的关系 |
2 UC与情志的关系 |
3 UC与六淫的关系 |
4 UC与脏腑的关系 |
4.1 UC与脾胃的关系 |
4.2 UC与肝胆的关系 |
4.3 UC与肺和大肠的关系 |
4.4 UC与肾的关系 |
4.5 UC与三焦的关系 |
5 基本病机 |
第三部分 胡珂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经验 |
1 辨证分型 |
1.1 脾虚湿热型 |
1.2 脾虚肝旺型 |
1.3 脾虚肝旺,寒热错杂型 |
1.4 大肠湿热型 |
1.5 脾肾阳虚型 |
2 合辨病证病性,分型分期论治 |
2.1 辨病辨证结合 |
2.2 辨明寒热虚实 |
2.3 分型分期论治 |
3 脾气亏虚为本,侧重疏肝健脾 |
4 活用消通补涩,重在调气和血 |
5 谨守病机,拟溃结方 |
6 直达病所,拟灌肠方 |
7 验案举隅 |
7.1 脾虚湿热案 |
7.2 脾虚肝旺案 |
7.3 脾肾阳虚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3)健脾祛湿方联合美沙拉秦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校科研成绩 |
致谢 |
(4)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溃疡性结肠炎的当代研究概况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1.3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
1.3.1 遗传因素 |
1.3.2 感染因素 |
1.3.3 精神因素 |
1.3.4 环境因素 |
1.4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
1.4.1 免疫功能紊乱 |
1.4.2 肠粘膜屏障破坏 |
1.4.3 神经-内分泌紊乱 |
1.5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手段 |
1.5.1 诊断依据 |
1.5.2 病情评估方式 |
1.6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
1.6.1 氨基水杨酸制剂 |
1.6.2 糖皮质激素 |
1.6.3 免疫抑制剂 |
1.6.4 生物制剂 |
1.6.5 调节肠道菌群 |
1.6.6 选择性白细胞吸附治疗 |
1.6.7 干细胞移植 |
1.6.8 手术治疗 |
2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2.1 中医古籍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病名的记载 |
2.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因认识 |
2.2.1 感受外邪 |
2.2.2 饮食不节 |
2.2.3 情志失调 |
2.2.4 脏腑亏虚 |
2.3 中医对本病病机认识 |
2.4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 |
2.5 中医论治 |
3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 |
3.1 《黄帝内经》之六经 |
3.2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
3.3 六经辨证治疗内科疾病 |
4 六经辨证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研究 |
4.1 太阳病证 |
4.2 阳明病证 |
4.3 少阳病证 |
4.4 太阴病证 |
4.5 少阴病证 |
4.6 厥阴病证 |
5 经方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六经辨证标准 |
2.3 病历纳入标准 |
2.4 病历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历资料采集表制定方法和原始资料收集整理 |
3.2 观察内容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5.1.1 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 |
5.1.2 BMI分布情况 |
5.1.3 病程分布情况 |
5.1.4 居住地和职业性质分布情况 |
5.1.5 既往史分布情况 |
5.2 临床表现分布情况 |
5.2.1 主症分布情况 |
5.2.2 兼症分布情况 |
5.2.3 舌脉象分布 |
5.3 临床类型、分期及疾病严重程度情况分布 |
5.4 病变范围分布情况 |
5.5 肠镜象及病理检查分布情况 |
5.6 六经分型 |
5.6.1 六经总体分型情况 |
5.6.2 六经拆分后分布情况 |
5.7 中药使用情况 |
5.7.1 中药内服使用情况 |
5.7.2 中药灌肠使用情况 |
5.8 相关性分析 |
5.8.1 六经分型与年龄段的关系 |
5.8.2 六经分型与性别的关系 |
5.8.3 六经分型与病程的关系 |
5.8.4 六经分型与临床类型的关系 |
5.8.5 六经分型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
5.8.6 六经分型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
5.8.7 六经各证型与病变范围的关系 |
5.8.8 六经分型与肠镜象的关系 |
5.8.9 六经分与肠镜病理组织活检的关系 |
6 讨论 |
6.1 六经辨证与溃疡性结肠炎 |
6.2 研究结果的分析 |
6.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6.2.2 六经分型与各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
6.2.3 六经分型与用药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溃疡性结肠炎信息采集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现状及针刺疗效和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溃疡性结肠炎定义及临床分型 |
1.1 定义 |
1.2 临床表现 |
1.3 严重程度 |
1.4 临床类型 |
1.5 病变范围 |
2. 流行病学报告及患者生活质量 |
3. 现代医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现状 |
4.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5. 溃疡性结肠炎循证医学研究现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现状 |
1. 背景 |
2. 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3.2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
3.3 文献筛选 |
3.4 资料提取 |
3.5 文献质量评价 |
3.6 资料分析 |
4. 结果 |
4.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4.2 纳入RCT研究的基本特征 |
4.3 文献质量评价 |
5. 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5.2 中医药治疗措施的优势总结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1. 背景 |
2. 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3.2 资料来源与方法 |
3.3 数据提取 |
3.4 质量评价 |
3.5 资料分析 |
4. 结果 |
4.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4.2 针刺治疗UC的RCT研究的基本信息 |
4.3 文献质量评价 |
4.4 疗效评价 |
5. 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
5.2 质量评价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CONSORT拓展声明和STRICTA清单评价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与报告质量 |
1. 背景 |
2. 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质量评价 |
3.3 数据提取 |
3.4 资料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检索记录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RCT资料提取表 |
附录3 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资料提取表 |
附录4 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资料提取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艾灸关元和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UC2和EGFR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 |
1.资料及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资料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3 资料检索 |
1.3 研究方法 |
1.3.1 相关数据提取 |
1.3.2 文献质量评价 |
1.3.3 数据Meta分析 |
2 文献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情况 |
2.2 文献年份构成情况 |
2.3 研究病例一般情况 |
2.4 中医、西医诊断标准 |
2.5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 |
2.6 研究干预措施 |
2.6.1 研究干预的方药药物组成统计分析 |
2.6.2 干预方法的研究 |
2.7 结局观察指标 |
2.8 随访、不良反应及脱落情况 |
2.9 复发情况报告 |
3 文献质量评价及数据Meta分析 |
3.1 文献质量评价 |
3.2 临床总有效率和肠镜总有效率Meta分析 |
3.3 仅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 |
3.4 结合常规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 |
3.5 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Meta分析 |
3.6 肠镜总积分比较Meta分析 |
3.7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度与活动指数积分比较Meta分析 |
3.8 复发率比较Meta分析 |
3.9 其他指标的观察及发表偏倚情况 |
4 讨论 |
4.1 疾病机理与治法探讨 |
4.2 本次系统评价的总结 |
4.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病案 |
1 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典型病案举隅 |
1.1 病案 |
1.2 分析 |
1.3 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改良后的Jadad评分表 |
文献资料信息提取表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获奖情况 |
致谢 |
(8)柳氮磺胺吡啶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 |
1.2.2 西医诊断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10)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名及病因病机 |
2 中医辨证论治 |
2.1 分型论治 |
2.2 分期论治 |
2.3 单方研究的进展 |
2.3.1 经方治疗的进展 |
2.3.2 经验方治疗的进展 |
2.3.3 成药治疗的进展 |
2.3.4 灌肠方治疗的进展 |
2.3.5 中药内服加灌肠 |
3 中西结合治疗 |
4 针灸 |
5 中医中药抗复发的研究 |
6 问题与展望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D]. 孙屿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胡珂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经验总结[D]. 刘宗臻.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健脾祛湿方联合美沙拉秦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D]. 陈思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D]. 李月月.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现状及针刺疗效和质量评价[D]. 王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艾灸关元和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UC2和EGFR表达的影响[D]. 王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D]. 唐秀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柳氮磺胺吡啶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 李发军,李鹂. 中外医学研究, 2016(01)
- [9]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10]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 石俊,叶柏. 中医学报,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