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辩证到综合 ——布莱希特与中国新时期戏剧

从辩证到综合 ——布莱希特与中国新时期戏剧

论文摘要

布莱希特毫无疑问是影响我国新时期戏剧最大最深的西方戏剧家。本文希冀以布莱希特戏剧体系中辩证思想和人的观念为维度,探究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影响和接受的历程,最终得出“从辩证到综合”的影响接受模式。这里的“辩证”不仅指向布莱希特戏剧体系内在关联,即舞台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艺术审美和社会功效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论和戏剧艺术表现与创新的关系;而且揭橥布莱希特与我国新时期戏剧之间的比较关系,即我国接受布莱希特过程中所出现的整体与局部、理解与误读、理论与实践以及艺术追求与意识形态导向等具体情境。而“综合”戏剧观则指我国接受西方先进戏剧的影响,渴望通过吸收、甄别、借鉴和转化后得出中国戏剧的理想模式。无论是新时期现实主义戏剧、探索实验戏剧,还是当代戏曲和先锋戏剧都期望这样的综合戏剧。然而,综合戏剧与辩证戏剧最大的鸿沟为体系化的分歧:综合戏剧寄希望于戏剧各优势元素的组合、拼凑,而忽视统筹各元素的灵魂,忘却更高层次的体系建构。此外,如果说切片式的接受过程可归咎于实用主义心理作祟的话,那么,标签式的定位和符号化的涂抹就完全暴露我国新时期戏剧接受语境的尴尬。本文以影响接受研究的作为主要方法,试图进行布莱希特与我国新时期戏剧的影响研究和平行比较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两个层面即戏剧文学理论层面和戏剧舞台层面,以学理视角梳理布莱希特进入中国的途径、接受转化过程和学术研究进程;第二章为布莱希特与我国当代戏曲的双向影响研究,其中布莱希特对我国新时期戏曲的影响研究有一定的开创意义,并尝试布莱希特与中国荒诞川剧之比较;第三章是布莱希特与我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戏剧的比较,详实地论述其对我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戏剧的接受影响和具体转化,并以沙叶新与布莱希特就剧作家创作,和以徐晓钟与布莱希特就舞台导演艺术进行影响研究和平行比较;第四章为布莱希特与我国新时期先锋戏剧比较研究,首先阐述我国新时期后期先锋戏剧对布莱希特的接受和荒诞派的改造;然后以戏剧的大、小剧场为维度尝试比较;第五章是布莱希特与高行健戏剧的个案比较,本章从表演理论、舞台导演和剧本创作等方面入手,系统且深入地展开两者之间的影响研究和平行比较。

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与中国新时期戏剧概述
  • 第一节 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理论
  • 第二节 布莱希特戏剧体系中人的观念
  • 第三节 对布莱希特接受的两点反思
  • 第一章 迟到与井喷:布莱希特在中国的际遇
  • 第一节 布莱希特在中国的接受途径
  • 第二节 新时期戏剧对布莱希特的舞台接受
  • 第二章 同源与反哺:布莱希特与中国新时期戏曲
  • 第一节 交叉反应双重影响模式
  • 第二节 荒诞川剧与布莱希特之比较
  • 第三章 趋同与变异:布莱希特与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话剧
  • 第一节 布莱希特和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话剧
  • 第二节 沙叶新与布莱希特之剧作比较
  • 第三节 徐晓钟与布莱希特之舞台比较
  • 第四章 实验与姿态:布莱希特与中国新时期先锋戏剧
  • 第一节 中国当代戏剧的布莱希特接受和先锋实验
  • 第二节 大小剧场之间
  • 第五章 二元与三重:布莱希特与高行健之比较
  • 第一节 二分与三重:布莱希特与高行健的表演理论比较
  • 第二节 间离与中介:布莱希特与高行健的戏剧叙事比较
  • 第三节 教育与游戏:布莱希特与高行健的戏剧观比较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中文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行健年谱(1981年41岁)[J]. 华文文学 2017(06)
    • [2].身体的剧场与剧场的身体——论高行健戏剧的身体言说[J]. 新世纪剧坛 2018(02)
    • [3].高行健文学艺术年谱(1987年 47岁)[J]. 华文文学 2018(04)
    • [4].高行健作品中的女性与道[J]. 华文文学 2017(04)
    • [5].十年辛苦不寻常——高行健获奖十周年感言[J]. 华文文学 2010(06)
    • [6].走出二十世纪——高行健《论创作》序[J]. 华文文学 2010(06)
    • [7].从《灵山》看高行健的创作特点[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05)
    • [8].从风格型人物看高行健创作[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19)
    • [9].心灵的飞翔——读高行健的《灵山》[J]. 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 2008(11)
    • [10].从《灵山》看高行健小说与绘画的语图关系[J]. 美与时代(中) 2015(12)
    • [11].从英译剧本反观高行健禅剧的意义建构[J]. 文化与诗学 2017(01)
    • [12].从《彼岸》看高行健创作的荒诞性[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19)
    • [13].世界困局与文学出路的清醒认知——高行健《自由与文学》序[J]. 华文文学 2013(05)
    • [14].从《对话与反诘》看禅宗对高行健的影响[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03)
    • [15].高行健的自由原理[J]. 华文文学 2012(03)
    • [16].生命的真实——从《灵山》看高行健的生命哲学[J]. 学习月刊 2011(06)
    • [17].高行健对戏剧的开创性贡献[J]. 华文文学 2011(06)
    • [18].高行健:朝向灵山[J]. 东吴学术 2010(02)
    • [19].行走着的“等待”——简析高行健《车站》[J]. 艺苑 2008(11)
    • [20].高行健研究的里程碑——庄园《高行健文学艺术年谱》序[J]. 华文文学 2018(03)
    • [21].高行健国际研讨会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J]. 华文文学 2014(06)
    • [22].高行健笔下的梵净灵山[J]. 理论与当代 2015(08)
    • [23].剧场性视阈下高行健戏剧创作[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19)
    • [24].汉语文学中的政治流亡话语——以高行健《灵山》为例[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0)
    • [25].高行健从花城起步[J]. 粤海风 2008(06)
    • [26].《高行健论》序[J]. 当代作家评论 2010(02)
    • [27].《高行健研究丛书》总序[J]. 华文文学 2010(06)
    • [28].高行健戏剧从音乐的复调到多重主题的复调[J]. 黄河之声 2020(14)
    • [29].论高行健《灵山》的火神崇拜[J]. 枣庄学院学报 2016(01)
    • [30].高行健和莎士比亚作品的文学色彩对比[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19)

    标签:;  ;  ;  ;  

    从辩证到综合 ——布莱希特与中国新时期戏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