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家鼠论文-马晓慧,王大伟,李宁,刘晓辉,宋英

褐家鼠论文-马晓慧,王大伟,李宁,刘晓辉,宋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褐家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褐家鼠,耐药性,可塑性,抗凝血类灭鼠剂

褐家鼠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慧,王大伟,李宁,刘晓辉,宋英[1](2019)在《耐药性褐家鼠模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凝血类灭鼠剂是国内外鼠害控制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类灭鼠剂,鼠类很容易对其产生抗药性,抗药靶基因Vkorc1(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上的变异被认为是鼠类对抗凝血类灭鼠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褐家鼠是我国主要的家野两栖鼠类之一,分布于全国各地。笔者实验室前期实验发现有的褐家鼠对杀鼠灵表现出抗性的表型,但其Vkorc1基因不携带任何突变,且不同褐家鼠的耐药程度不同,说明有其他机制介导褐家鼠抗性产生,包括由表观遗传突变引起的表型可塑性。为了在实验室构建具有耐药表型的褐家鼠,我们用亚致死剂量的杀鼠灵对实验室敏感的褐家鼠(F_0代;不携带抗性Vkorc1突变)进行逐代筛选,连续筛选6代后,发现F_5代的耐药性明显高于F_0代,存活率由F_0代的0~30.8%提高到F_5代的46.2%~82.1%,并且5.7%~7.1%的F_5代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抗性性状,说明褐家鼠可以通过诱导产生抗性,并且可以传递给后代,该实验成功构建了不含靶基因突变的耐药褐家鼠模型,将有助于深入研究除靶基因变异外褐家鼠抗性产生的其他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剧慧栋,马宁,菅蕊,郭玉梅,吕国平[2](2019)在《褐家鼠寄生鼠异刺线虫形态描述与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采自石家庄地区的褐家鼠消化道内的线虫进行形态学描述,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因信息进行鉴定。方法对褐家鼠进行解剖,根据不同的采集部位将检得的寄生虫放入不同的容器中,使用75~85℃的水将虫体烫直,放入70%的酒精中保存。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测量,对特殊结构拍照,并对其COXI、COXII、ITS-2、18S rRNA、28S rRNA基因扩增并测序。结果依据所采线虫的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为鼠异刺线虫,测序结果进一步证实所采线虫为鼠异刺线虫。结论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的观察,详细描述并绘制了鼠异刺线虫的形态特征,对其5个基因测序,测序结果经比对进一步证实为鼠异刺线虫。(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9年09期)

景正朝,黄远贵,郑英[3](2019)在《云南省蒙自市鼠疫流行季节褐家鼠体表印鼠客蚤染蚤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蒙自市属于滇闽广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地理景观特征为亚热带西南山地亚区,主要宿主为黄胸鼠,印鼠客蚤为主要传播媒介蚤。该鼠疫自然疫源地在亚热带地区黄胸鼠和褐家鼠鼠种种群组成差异不大。褐家鼠为次要宿主,分布比较广泛,占鼠类检出菌株数的第二位,对鼠疫菌的感受性和敏感性均低,是抗性较高的鼠种。为了解蒙自市辖区内褐家鼠体表印鼠客蚤在鼠疫流行季节消长情况。笔者对9年间在鼠疫监测工作中捕获的褐家鼠的印鼠客蚤进行调查。(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周钰芳[4](2019)在《雄性褐家鼠睾丸发育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差异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为害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害鼠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相比于分布在我国湛江地区的褐家鼠指名亚种(Rattus norvegicus norvegicus),哈尔滨地区的东北亚种(Rattus norvegicus caraco)在秋冬季存在睾丸发育受抑制现象。基因组和精子甲基化组分析表明,多个睾丸发育相关基因(Fshr、Gsk3β、Pitx2、Esr1、Ar等)存在差异甲基化区(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s,DMRs),这些DMR与相关基因启动子区上存在多个共同的具有调控睾丸发育功能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因此我们推测这些DMR对相应的睾丸发育相关基因具有调控功能,可能影响睾丸发育过程。本研究选取了哈尔滨(n=57)和湛江(n=41)性成熟褐家鼠睾丸组织样品和精子样品各98个。采用PCR测序方法在群体水平上分析了Fshr、Gsk3β、Pitx2、Esr1和Ar基因DMR的DNA序列多态性,以及其在两个褐家鼠亚种的分化特征。每个基因选取两个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DMR单倍型,通过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在293T细胞中检测基因启动子活性,以及对应DMR不同单倍型的调控功能。采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方法检测DMR在两个群体中精子的甲基化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哈尔滨和湛江两个群体中每个基因DMR的DNA序列均存在多个SNP位点,且发生了明显分化,这些SNP分别组成了多个单倍型和基因型。卡方检验表明,其频率在两个群体间发生显着分化。2.每个基因构建仅含启动子序列的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通过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检测均具有明显启动子活性(P<0.01);哈尔滨和湛江DMR均表现出调控功能,且不同单倍型调控功能具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DMR的SNP导致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获得/丢失,以及DMR单倍型在不同种群中甲基化状态差异有关。3.本研究的6个DMR中,其中3个DMR(Pitx2_DMR、Gsk3β_DMR和Esr1_48DMR)在两个群体间精子的甲基化水平具有显着差异(P<0.01),另外3个DMR(Fshr_DMR、Ar_DMR和Esr1_49 DMR)的甲基化水平无显着性差异。对每个DMR的单SNP位点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群体间相同基因型的甲基化水平具有差异,群体内不同基因型的甲基化水平也具有差异,但甲基化水平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机制还需要继续探索。这些结果表明,在293T细胞中DMR的DNA序列均可以作为调控元件影响睾丸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DMR可能通过调控褐家鼠睾丸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睾丸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两个种群DMR单倍型发生明显分化,并且调控活性具有差异,这可能与DMR的SNP导致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获得/丢失及其甲基化状态差异有关;同时每个DMR的单SNP位点分析发现甲基化水平的变化依赖于DNA序列和环境。两个种群主要单倍型的调控活性差异,及其甲基化状态差异可能是两个种群睾丸发育表型差异的重要调控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周钰芳,李夕萱,田林,宋铭晶,马晓慧[5](2019)在《哈尔滨和湛江雄性褐家鼠Gsk3β差异甲基化区域DNA序列多态性分析与调控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基因能够参与多条细胞周期信号传导通路,从而通过调控细胞分裂过程,影响组织与器官的发育。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与湛江褐家鼠种群相比,哈尔滨褐家鼠种群在秋冬季存在睾丸发育受抑制的现象,并通过基因组与甲基化组联合分析,在Gsk3β基因内含子区域筛选到1个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 DMR)。为分析该DMR的DNA序列多态性及其在Gsk3β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可能作用,本研究选取了哈尔滨(n=52)和湛江(n=39)共91个性成熟褐家鼠睾丸样品。采用PCR测序方法在群体水平上分析了该DMR的DNA序列多态性,在2个褐家鼠亚种的分化特征,并选取2个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单倍型,通过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在293T细胞中检测该DMR不同单倍型的调控活性。结果表明,该DMR存在2个SNP位点,共组成3个单倍型、6个基因型。卡方检验表明,其频率在2个群体间发生显着分化(单倍型,P=1.13E-29;基因型,P=1.15E-14)。Gsk3β基因的-2 218/+238 bp区具有明显启动子活性(P<0.05);哈尔滨和湛江2个单倍型都显示显着的沉默子活性(P<0.05),同时表现显着的调控活性差异(P<0.05),表明这2个单倍型可以在293T细胞中作为沉默子抑制Gsk3β基因的启动子活性。2个单倍型调控活性差异,可能与SNP导致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获得/丢失,以及2个单倍型在不同种群中甲基化状态差异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该DMR可能通过调控褐家鼠Gsk3β基因表达,在睾丸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2个种群主要单倍型的调控活性差异,及其甲基化状态差异可能是2个种群睾丸发育表型差异的重要调控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贵有军,王启果,雒涛,李博,王信惠[6](2019)在《溴敌隆不同饵剂防治褐家鼠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同浓度溴敌隆不同饵剂的现场灭鼠效果,为今后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新疆实验动物中心3个原料库分别采用含0. 005%溴敌隆的毒水、湿饵和干饵进行灭鼠,观察灭鼠前后的鼠密度变化及灭鼠效果。结果现场灭鼠17 d共发现死鼠59只,95%为褐家鼠,灭鼠17 d后平均鼠密度由灭鼠前的77. 8%下降至0,校正灭鼠率为100%。溴敌隆毒水和干、湿饵投放后分别在第3天和第4天开始发现死鼠,第5~6天达到峰值,第4~8天为溴敌隆灭鼠的关键时期,干旱地区或缺少水源的地方使用溴敌隆毒水灭鼠效率最高。结论应根据褐家鼠生活习性,选择最优的投饵方法进行灭鼠。溴敌隆毒水可显着降低鼠密度,中短期内能取得满意的灭杀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9年01期)

杨德辉,杨再学,留青,徐征翠,韦应敏[7](2018)在《贵州省安龙县褐家鼠种群数量及繁殖特征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994-2017年贵州省安龙县褐家鼠种群数量消长动态和种群繁殖特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总平均捕获率为0. 62%,其中,住宅总平均捕获率为1. 23%,稻田、旱地总平均捕获率为0. 31%,一年中在6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为1. 17%。褐家鼠一年四季都可繁殖,3~10月为主要繁殖期,每年在4-5月和10月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68. 63%~65. 85%和62. 16%,多年平均怀孕率为49. 46%,平均胎仔数为5. 61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2. 19%,平均繁殖指数1. 43。种群繁殖特征年际变化差异不显着,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特征变化差异显着。每年5月和10月为褐家鼠的最佳防治时期。(本文来源于《耕作与栽培》期刊2018年05期)

侯伟,王璐,张军伟,王颖[8](2018)在《一例入境航班发现褐家鼠的处置》一文中研究指出鼠类是重要的病媒生物,可传播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森林脑炎等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如果携带有传染病病原体的鼠类出现在航空器等小型密闭公共场所,鼠疫等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就有感染易感人群的重大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到达口岸的卫生安全隐患。此外,鼠类可能会咬(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马晓慧,王大伟,李宁,刘晓辉,宋英[9](2018)在《利用Vkorc1基因多态性评估我国褐家鼠种群的抗性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凝血类灭鼠剂是目前国内外鼠害控制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类化学灭鼠剂,但鼠类很容易对其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灭鼠效率降低。抗药靶基因Vkorc1(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上的基因变异是鼠类对抗凝血类灭鼠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鼠类抗性检测的主要分子标记。我国使用抗凝血类灭鼠剂已有30多年的使用历史,但对我国褐家鼠Vkorc1基因多态性的情况以及与抗性的相关性还缺乏了解。我们测序分析了我国24个省32个采样点的893只褐家鼠Vkorc1基因多态性,并重点分析了湛江和哈尔滨地区2008—2015年连续8年641只褐家鼠的Vkorc1基因上的变异,发现广东的雷州(18.75%)和湛江地区(0%~4.0%)褐家鼠携带Ala140Thr变异,河北保定的两只鼠中有1只携带Cys96Tyr变异,多数地区的褐家鼠的Vkorc1不携带任何抗性突变或者仅携带同义突变。生理抗性检测表明哈尔滨和湛江褐家鼠种群抗性率分别为0%和5%~17%,两个同义突变His68His、Ile105Ile与抗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Ala140Thr位于杀鼠灵与VKORC1蛋白的结合位点上,很可能会导致褐家鼠对抗凝血类灭鼠剂的抗性。以上结果说明,我国多数地区的褐家鼠种群抗性水平较低,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仍然适用,局部地区出现了可能与抗性相关的氨基酸变异,今后需要加强对这些地区鼠类抗性的监测。(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周钰芳,李夕萱,田林,刘晓辉,宋英[10](2018)在《褐家鼠睾丸发育相关基因的甲基化差异区DNA序列分析和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为害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害鼠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相比于分布在我国南方的褐家鼠指名亚种(Rattus norvegicus norvegicus),北方的东北亚种(Rattus norvegicus caraco)在秋冬季存在睾丸抑制现象;基因组和精子甲基化组分析表明,多个睾丸发育相关基因(Fshr、Gsk3b、Pitx2、Ar等)存在差异甲基化区(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s,DMRs)。这些DMR与相关基因启动子区上存在多个共同的且具有调控睾丸发育功能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但其对基因调控功能还不清楚。本研究选取来自北方哈尔滨(N=55)和南方湛江(N=41)共计96个褐家鼠睾丸样品,扩增并分析群体中DMR的DNA序列特征,结果表明在哈尔滨和湛江群体DMR序列中确实存在SNP,且发生了明显分化,这些SNP分别组成了多个单倍型和基因型。我们进一步在南北群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单倍型,构建褐家鼠睾丸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和DM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将其转染到293T细胞中检测DMR可能存在的调控活性,结果表明筛选到的DMR均可作为远端调控元件影响对应基因的表达调控,并且湛江种群和哈尔滨种群的优势单倍型序列在多次重复实验中均显示出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南北方褐家鼠亚种DMR的DNA序列及相关功能出现了明显分化,这说明DMR序列在两地褐家鼠的睾丸发育中可能起到不同的调控作用。我们下一步将研究分析DMR序列的调控机制以及南北两地褐家鼠睾丸发育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褐家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采自石家庄地区的褐家鼠消化道内的线虫进行形态学描述,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因信息进行鉴定。方法对褐家鼠进行解剖,根据不同的采集部位将检得的寄生虫放入不同的容器中,使用75~85℃的水将虫体烫直,放入70%的酒精中保存。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测量,对特殊结构拍照,并对其COXI、COXII、ITS-2、18S rRNA、28S rRNA基因扩增并测序。结果依据所采线虫的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为鼠异刺线虫,测序结果进一步证实所采线虫为鼠异刺线虫。结论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的观察,详细描述并绘制了鼠异刺线虫的形态特征,对其5个基因测序,测序结果经比对进一步证实为鼠异刺线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褐家鼠论文参考文献

[1].马晓慧,王大伟,李宁,刘晓辉,宋英.耐药性褐家鼠模型的构建[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剧慧栋,马宁,菅蕊,郭玉梅,吕国平.褐家鼠寄生鼠异刺线虫形态描述与分子鉴定[J].医学动物防制.2019

[3].景正朝,黄远贵,郑英.云南省蒙自市鼠疫流行季节褐家鼠体表印鼠客蚤染蚤调查[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9

[4].周钰芳.雄性褐家鼠睾丸发育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差异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5].周钰芳,李夕萱,田林,宋铭晶,马晓慧.哈尔滨和湛江雄性褐家鼠Gsk3β差异甲基化区域DNA序列多态性分析与调控功能鉴定[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9

[6].贵有军,王启果,雒涛,李博,王信惠.溴敌隆不同饵剂防治褐家鼠的效果观察[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9

[7].杨德辉,杨再学,留青,徐征翠,韦应敏.贵州省安龙县褐家鼠种群数量及繁殖特征变化分析[J].耕作与栽培.2018

[8].侯伟,王璐,张军伟,王颖.一例入境航班发现褐家鼠的处置[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8

[9].马晓慧,王大伟,李宁,刘晓辉,宋英.利用Vkorc1基因多态性评估我国褐家鼠种群的抗性水平[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10].周钰芳,李夕萱,田林,刘晓辉,宋英.褐家鼠睾丸发育相关基因的甲基化差异区DNA序列分析和功能验证[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标签:;  ;  ;  ;  

褐家鼠论文-马晓慧,王大伟,李宁,刘晓辉,宋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