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秦宣夫研究——美术史论研究的贡献及其画风演变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美术教育
作者: 吉春阳
导师: 范扬
关键词: 秦宣夫,美术史论研究,画风演变
文献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秦宣夫(1906—1998年)是中国近现代颇有成就的美术家、美术史论家和美术教育家。本文以秦宣夫先生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和分析秦宣夫先生的美术史论研究及其画风演变。 首先,本文从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以及人材培养观念的转变出发,分析了秦宣夫在受教育过程中所构建的知识结构,指出秦宣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是他进行美术史论研究的基础;同时,本文在近代美术教育发展的情景中分析了他与艺术结缘的原因及其过程。以上述分析为基点,本文还从文化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对秦宣夫进行了分析,即秦宣夫作为新型人才的批判性性格分析和有别于传统文人的显与隐的意识的分析。本文认为,这两个部分是秦宣夫在艺术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成就的基础。 其次,本文阐述了秦宣夫美术史论研究的历程和涉及的范围,将他的研究分为美术批评、美术史研究以及个案研究三个部分。本文以解读秦宣夫遗留下来的美术史论文献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美术史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观念,对秦宣夫美术史论研究的观念、方法和特色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梳理。指出,秦宣夫各历史阶段的美术史论研究、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他的研究代表了中国艺术史论研究在特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水平。 其三,本文认为,由于经历多次时代变革,秦宣夫等第一代西画家的艺术创作受到了极大影响而几乎被历史遮蔽。本文从秦宣夫艺术创作的三个时期出发,以作品分析为途径,并结合美术史和时代发展的特征,揭示出秦宣夫风格演化的原因、艺术特色以及各个时期绘画风格的差异和联系。 最后,本文指出,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发展显示出新的特点背景下,应该对于秦宣夫先生在美术史论、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等领域作出的贡献和成就,重新进行估价并给予正确的历史定位。这对于当代的美术史论研究、美术教育研究以及创作实践研究,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论文目录:
绪论
一 对本选题的认识及选题的意义
二 本选题目前的研究状况
三 本选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 本选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秦宣夫的知识结构分析
第一节 由“新学”而来的知识结构
一 秦宣夫接受“新学”的可能性
二 秦宣夫的早期教育
三 水木清华的熏陶
第二节 秦宣夫留法
一 秦宣夫早年对艺术的兴趣
二 留法求学,选择绘画
三 留法期间
第二章 作为新型人才的秦宣夫的文化性格分析
第一节 批判性性格
第二节 显与隐的意识
第三章 秦宣夫的美术史论研究
第一节 秦宣夫美术史论研究的历程和形状
一 秦宣夫美术史论研究的空间与时间位置
二 秦宣夫美术史论研究的形状
第二节 秦宣夫的美术批评
一 秦宣夫对大型美展的展评
1. 巴黎中国绘画展
2. 福开森赠华文物展
3. 伦敦艺展
4. 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
二 对画家的画评
第三节 秦宣夫的《西洋绘画史》
一 对秦宣夫美术史研究进行分析的切入点
二 《西洋绘画史稿》的分析
1. 分期与框架问题
2. 艺术史观和方法论
3. 《西洋绘画史》的写作风格
三 《西洋绘画史》的实践性特征
第四节 秦宣夫美术史论中的个案研究
一 《论安格尔》
二 关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争论
三 关于米开朗基罗
四 秦宣夫与近现代中国关于“印象派”问题的探讨
第四章 秦宣夫的画风演变
第一节 被历史遮蔽的一代油画家
第二节 秦宣夫创作实践的三个时期
一 新中国建国以前
二 新中国建国后至文革前
三 文革以后
第三节 秦宣夫绘画的风格分析
一 秦宣夫艺术创作的演化和渊源分析
二 主题性创作
三 肖像画
四 风景画
五 其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物文献选录
附录二 有关中大艺术系的部分资料
附录三 秦宣夫作品选录
附录四 秦宣夫讲稿选录
附录五 秦宣夫大事年表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14
相关论文
- [1].理性的图像[D]. 沈克.南京师范大学2004
- [2].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D]. 张小庄.南京师范大学2005
- [3].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D]. 崔卫.南京师范大学2005
- [4].20世纪中国绘画美学[D]. 孔新苗.山东大学2005
- [5].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D]. 宋玉成.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 [6].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D]. 马琳.南京师范大学2006
- [7].吕凤子研究[D]. 范建华.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