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80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80例报告

一、中西药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8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21)在《养血润燥汤治疗牛皮癣血虚风燥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养血润燥汤治疗牛皮癣血虚风燥证,与润燥止痒胶囊对比进行临床观察,旨在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证明本方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牛皮癣血虚风燥证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自拟养血润燥汤,对照组给予润燥止痒胶囊。两组同时外用青鹏软膏。15天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分析相关数据,并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记录并分析患者复发情况。结果:通过临床观察显示,两组各脱落2例,实际完成66例。治疗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是9例、11例、9例、4例,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是3例、6例、15例、9例,总有效率为72.73%。分析表明,前者总有效率高于后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改善皮损面积、颜色、形态、厚度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改善瘙痒、心烦、失眠程度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伴随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研究表明,养血润燥汤治疗牛皮癣血虚风燥证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叶文珍[2](2020)在《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介绍萧贤忠辨治皮肤疾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一、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主要从中医世家,代代传承;厚德精医,仁心仁术;勤求博采,传承传新三个方面阐述了萧贤忠从医的经历、精湛的医术、晨兢夕厉、心怀患者的高尚医德对萧贤忠学术观点形成的影响。二、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主要阐述萧贤忠在皮肤疾病方面的病机观、辨治观、预防观。萧贤忠认为,皮肤病病因病机应以“整体观”为指导。其发病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虫毒、蛇毒、药毒、食物毒、疫疠之毒、外来伤害等,内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先天等。各个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瘀滞或虚损,经络失和失养,肌肤不固,失于濡润,反映于外则表现为各种皮肤病变。萧贤忠辨证治疗皮肤疾病亦重视“整体观”,强调“外科实从内出”的观点。其根据辨证结果和皮肤病特点将内治法大致归纳为:疏风解表止痒、清热燥湿收敛、和解疏肝理气、清热凉血消斑、健脾除湿利水、解毒杀虫止痒、活血破瘀软坚、温经散寒通络、养血润肤止痒、补益肝肾扶正等。萧贤忠认为这些治法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治疗时应该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采用一个或两个及两个以上治法,依法立方,证法方相应,疗效可奏。在临床处方上,萧贤忠善于应用古方辨治皮肤病,常用方剂有:双解汤、五神汤、香薷散、除湿胃苓汤、五根汤、防风通圣散、逍遥散、化斑汤、疏风清肝汤、银翘散、消风导赤散、泻白散、甘露饮等。并根据经验自拟经验方治疗,如止痒汤、消疣汤等。萧贤忠临床用药强调,在疾病治疗的始末一定要顾护脾胃,扶正祛邪。萧贤忠临床常配合特色外治疗法,常用萧氏自制大成散、三黄洗液等治疗。另指出,皮肤病的预防也需遵循“整体观”,防治结合,效果更佳。三、萧贤忠论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主要从概述、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防护措施五个方面论述了萧贤忠诊治粉刺、乳痈、湿疮、丹毒、白疙、蛇串疮、奶癣、疔疮、瘾疹、风瘙痒十种疾病的临床经验。萧贤忠立志于中医外科事业,将萧氏—族治疗皮肤疾病的中医经验薪火相传,并逐渐发扬光大,为我国中医事业贡献出—份力量。

吕秀洁,李晓洁,莫亚峰,刘伯宇,台燕,朱儒挺,刘伯一[3](2019)在《不同针刺疗法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特色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皮肤瘙痒是许多皮肤疾病和系统性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针刺疗法在治疗皮肤瘙痒方面有独特疗效。笔者对近年来不同针刺疗法治疗皮肤瘙痒方面的临床疗效及特点以及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如梅花针疗法可以通过皮部-经络-脏腑这一途径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优势针刺疗法;火针疗法温助阳气,鼓舞气血运行,适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的顽固性瘙痒症;刺络泻血法能泻热祛瘀通络,常用于治疗各种急性皮肤病症;电针疗法近年来在针刺治疗皮肤瘙痒的基础研究中发挥较大优势等。通过对各种针刺疗法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特色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针刺治疗皮肤瘙痒症提供有益的方法和思路。

李文鹤(Lee Man-hork)[4](2019)在《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焦虑症是中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同时透过收集和分析近20年来的脐针临床文献资料,总结脐针治疗情志疾病的操作规律,为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方案制定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包含“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部分。文献分析:计算机搜检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芳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四个主要的数据库,搜寻有关脐针疗法的文献报道。检索词为“脐针”或者“神阙针”,检索1999.1.1~2019.8.15期间国内发表的脐针文献,重点挖掘脐针治疗情志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作统计分析。临床研究:纳入符合广泛性焦虑症诊断的患者6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用脐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体针治疗。全部病例经中医辩证后按实证(肝气郁结证)及虚证(心肾不交证)施治。脐针组以医易脐针理论为指导,实证者脐部下针方位依次顺序为:震位、巽位、干位;虚证者下针依次取:坎位、离位、坤位、干位。两组疗程同为每周2次,5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0次,每次留针30分钟。疗效观察量表中,主要量表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中医证候积分表;次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评分。纪录两组患者在针刺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一个月及疗程结束后三个月,4个不同时点主要及次要评价量表的积分数据,分析当中的变化以评估疗效。收集数据后,使用PASW Statistics 18.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测量数据用平均标准偏差(±)测试水平设定为a=0.05。正态分布数据,两个独立的样本之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f检验(T Test);两个独立的样本组两者之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或多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四格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文献分析:搜出有关脐针文献71篇,符合用作临床研究的文献有42篇,共获得到7类病症系统,32种病症。脐针治疗疾病按文献数量排序,失眠8篇文献占19%,连同其他情志相关文献共12篇,占整体文献量28.57%,临床治疗平匀有效率为93.27%,说明脐针有效治疗情志病。治疗规侓以治疗总疗程为20日,治疗间隔为每日一次,留针时间以30分钟最为常用,针刺操作讲求进针方位次序,八卦方位使用频次最高是坎位和离位。常用评价量表为中医临床证候量表、HAMA、PSQI。临床研究:过往未见有专研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本研究纳入患者64例,完成61例,脐针组31例,体针组30例。两组治疗后主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中医症候总积分量表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总积分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脐针和体针都能改善焦虑症状态。治疗后,HAMA、SAS、中医症候总积分,两组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5),即两组在改善焦虑状态的效果相若。但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显示,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示脐针组的持续疗效胜过体针组。治疗后三月个,两组患者的HAMA、SAS、中医症候总积分都见反弹,脐针组HAMA、SAS和体针组比较,有统针差异(P<0.05),效果优于体针组,中医症候总积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症候总积分量表现相似,患者症状都见改善,两组之间无差统计差异(P<0.05),治疗结束一个月后随访,脐针组持续有效,体针组则出现复发情况,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脐针组中医症候总积分量表和PSQI在治疗后第三个月随访,脐针组出现大于体针组的反弹,提示脐针组在治疗后三月个,在改善中医证状和失眠症状方面的疗效减退,虽然脐针组量表积分表现仍较体针组为优,但在统计学上,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被认为两组在改善患者睡眠质素和中医证候的疗效相若。从患者治愈程度比较,脐针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有效率为74.19%;体针组有效率为43.33%。两组间有效率比较为P=0.01.有统计学差异(P<0.05),脐针较体针组更有效地改善焦虑症状。治疗一个月后,脐针组HAMA的有效率为80.65%;体针组有效率为36.67%;三个月后随访,脐针组HAMA有效率为77.42%;体针组有效率为23.33%,两组在三个阶段的治疗有效率,都存在明显有差异(P<0.05),脐针治疗改善广泛性焦虑症中长期效用而言,较体针组有效。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及三个月随访脐针组和体针组在总有效率方面,P值分别为P=0.29(P>0.05)及P=0.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治疗后及三个月随访,中医症状方面获得的改善情况相若。但脐针在治疗后一个月,有效度优于体针组P=0.00(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脐针组和体针组在全部临床研究治疗过程中,匀无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脐针临床应用于治疗情志病的疗效显着,目前临床缺乏脐针疗法临床操作规律及脐针应用于广泛性焦虑症研究。透过本次临床研究,证实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更胜或等同体针,脐针在治疗后一个月的有效度明显较体针为优,初步填补相关研究之不足。

张书鹏[5](2019)在《刺络泻血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本课题经长期临床经验发现,刺络泻血对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是目前关于针刺放血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多停留在临床症状的观察层面,很少有对其机理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本次研究以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临床皮肤科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常用西药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派瑞松)作为对照药物,以各项皮损评分和有效率作为临床观察指标,以炎症因子:白介素-6和瘙痒介质:组胺,作为理化观察指标,不仅从临床症状的改善以验证刺络泻血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有效性,而且通过对2项理化指标的分析,对其部分治疗作用的机制予以探讨。2.方法:收治符合研究标准的63例辨证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刺血组(治疗组)32例,脱落2例,入组30例;西药组(对照组31例),脱落1例,入组30例。刺血组的治疗方法为:先将三棱针、皮损部位局部及周围予常规消毒后,然后根据皮损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选择合适的刺血部位和面积,皮损局部经刺血后立即选用合适的火罐进行拔罐治疗,治疗完毕在三棱针施术部位贴以创可贴进行保护,嘱患者要保持治疗局部的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每周治疗一次,连续治疗8周。西药组治疗方法为:每日早晚各涂西药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一次,连续治疗8周。3.结果:①两组临床观察指标评分均值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临床观察指标评分均值比较,刺血组21.65±5.16,西药组20.61±4.13,两组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临床观察指标评分均值分别为刺血组4.83±3.31,西药组8.18±3.65,两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治疗后各项临床观察指标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的皮损色泽、形态、面积、伴随症状的评分均下降。除瘙痒症状外,刺血组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有效率的比较:经过治疗刺血组的有效率为93.3%,西药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治疗后炎症因子和理化指标的分析:治疗前,刺血组和西药组的白介素6均值分别为97.10±7.74和96.03±7.66,组胺均值分别为81.33±8.16和79.93±7.78,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刺血组和西药组的白介素6均值分别为61.16±3.93和73.30±4.67,组胺均值分别为45.09±4.44和55.81±5.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①刺络泻血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具有显着临床疗效,与西药组相比,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②刺络泻血能够明显降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血液中白介素6和组胺的水平,对皮损局部慢性炎症状态和瘙痒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③刺络泻血治疗神经性皮炎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探讨。

姚伟擎[6](2016)在《中药火疗和护理在社区内神经性皮炎患者中应用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就中药火疗和护理在社区内神经性皮炎患者中应用进行观察,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方法对16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临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将160例神经性皮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80例,采用醋酸曲炎松尿素软膏治疗;干预组80例,采用中药火疗和护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干预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火疗和护理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神经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并且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强患者对于治疗的自信心。

姜颖娟[7](2015)在《甘石青黛膏的部分药学研究及其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1目的拟定甘石青黛膏的质量标准草案;考察甘石青黛膏的稳定性;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过敏性试验,考察甘石青黛膏的安全性;通过体外透皮吸收实验考察甘石青黛膏主要成分的透皮性;观察甘石青黛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2方法实验研究部分,按照2010版《中国药典》各项规定对甘石青黛膏的原辅料进行质量标准检查,检查甘石青黛膏装量、粒度及微生物限度;建立处方中各药材在复方制剂中的薄层鉴别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石青黛膏中靛蓝及靛玉红含量的方法;通过长期试验及加速试验考察甘石青黛膏的稳定性;通过对白家兔的皮肤刺激性试验以及对豚鼠的皮肤过敏性试验考察甘石青黛膏的安全性;采用离体鼠皮对甘石青黛膏进行体外透皮吸收实验,计算靛蓝和靛玉红的累积透过率。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阳性药物随机对照的方法对符合神经性皮炎入选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治疗组外用甘石青黛膏,对照组外用冰黄肤乐软膏,两组均每日用药2次,疗程为4周。用药0天、用药14±3天,用药28±3天,停药后28±3天进行随访,对患者靶皮损进行拍照,并记录靶皮损面积、红斑程度、丘疹程度以及瘙痒程度积分,评价两组疗效。3结果实验研究部分:甘石青黛膏的原辅料、3批甘石青黛膏装量、粒度及微生物限度均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的有关规定;建立了甘石青黛膏中青黛、苦参、黄柏的薄层鉴别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石青黛膏中靛蓝及靛玉红含量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制定了甘石青黛膏质量标准草案。对甘石青黛膏三批样本进行6个月的常温条件检测和加速贮存条件检测,结果表明,甘石青黛膏各项指标与0月比较,均未见明显变化。皮肤刺激性试验中,家兔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在单次及多次给药中均未出现红斑或水肿现象,表明甘石青黛膏外用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在主动皮肤过敏性试验中,阳性药组致敏率为100%,而甘石青黛膏组低、高剂量组以及基质组均未发生红斑和水肿等过敏反应,致敏率为0;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中,阳性药组抗血清注射液部位皮肤内侧均出现阳性反应,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00%,甘石青黛膏低、高剂量组及基质组未出现阳性反应,说明甘石青黛膏外用不会引起豚鼠皮肤过敏反应。确立了甘石青黛膏体外透皮的试验条件,其中的靛蓝及靛玉红在接受液为吐温20-甲醇中的透皮效果最佳,试验方法可行、稳定。临床研究部分:符合方案集中甘石青黛膏组52例,总有效率为76.92%;冰黄肤乐软膏组51例,总有效率为68.60%。经统计学比较,二者无显着性差异(P=0.3441>0.05)。两组治疗后在皮损色泽、丘疹、面积以及瘙痒程度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比较在皮损面积方面差异显着,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皮损色泽及丘疹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异;在皮损瘙痒程度方面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结论建立了甘石青黛膏的质量标准,能够控制本制剂的质量;本制剂在聚乙烯塑料盒包装、密封、常温条件下贮存,在6个月内质量稳定;甘石青黛膏外用安全,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皮肤无过敏性;甘石青黛膏和冰黄肤乐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相当,在改善皮损面积和缓解皮肤瘙痒方面优于冰黄肤乐软膏。

高凯敏[8](2014)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文中认为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一支与中医、西医并列的医疗卫生力量。皮肤病学是临床上一门重要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本文从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对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学术发展史包括6部分内容: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中西医皮肤病名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的几种诊疗模式;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和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和药理实验的研究。对个别事物的分类,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共性认识的深度。皮肤病的分类方法,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水平。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分别介绍了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方法、当代西医的皮肤病分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通过对皮肤病分类方法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了对皮肤病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西医传入之后,中西医学术的交流,首先面临着中西医病名的对照的问题。近代最早的皮肤病专科着作中,西医皮肤病名都是直接音译的词汇,后来才出现固定、通用的中文名称。现代医家对于中西皮肤病名的对照研究不断成熟,开始对皮肤病名命名规律及中西皮肤病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出版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和《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演变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背景下,有不同的诊疗模式的出现。本文分别阐述了皮肤病的诊疗模式由单纯中西药相加使用,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再到辨证微观化的发展过程。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等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并且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皮肤科工作者不但对这些重要法则的适应证进行了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现代实验研究,本文对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这些中医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等疾病是目前皮肤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已经彰显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分别对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和研究概况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目前,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对现代药理证实的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抑制变态反应的20味皮肤科常用药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学科发展史分3部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的创刊与贡献;代表性专业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及专业教育概况;几部代表着作的主要内容和几位代表人物的贡献和学术思想等。

官扬,官昌,何洁,卢艺,曾文雪[9](2013)在《神经性皮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神经性皮炎的临床治疗研究,归纳了中西医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方法和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治疗神经性皮炎研究奠定基础。

刁灿阳,杨运宽[10](2007)在《针灸为主治疗局限性神经皮炎临床研究概况及思考》文中认为概述近5年来采用以针灸为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现状,并结合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作一评述和探讨,旨在为针灸神经性皮炎的深入和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

二、中西药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8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药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8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养血润燥汤治疗牛皮癣血虚风燥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对牛皮癣的认识
    2 近现代医家对牛皮癣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实验项目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治疗结果
    第二章 讨论
        1 立项依据
        2 药物组成及方解
        3 体会
        4 病案举例
        5 预防与调护
        6 不足
        7 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2)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1 萧贤忠生平简介
    2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2.1 中医世家 代代相承
        2.2 厚德精医 仁心仁术
        2.3 勤求博采 传承创新
第二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
    1 病机观
    2 辨治观
        2.1 辨证原则
        2.2 治则治法
        2.3 遣方用药
    3 预防观
第三章 萧贤忠辨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举隅
    1 粉刺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临证经验
    2 乳痈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临证经验
    3 湿疮
        3.1 概述
        3.2 病因病机
        3.3 临证经验
    4 丹毒
        4.1 概述
        4.2 病因病机
        4.3 临证经验
    5 白疕
        5.1 概述
        5.2 病因病机
        5.3 临证经验
    6 蛇串疮
        6.1 概述
        6.2 病因病机
        6.3 临证经验
    7 奶癣
        7.1 概述
        7.2 病因病机
        7.3 临证经验
    8 疗疮
        8.1 概述
        8.2 病因病机
        8.3 临证经验
    9 瘾疹
        9.1 概述
        9.2 病因病机
        9.3 临证经验
    10 风瘙痒
        10.1 概述
        10.2 病因病机
        10.3 临证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不同针刺疗法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特色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理机制及病因病机
2 不同针刺疗法
    2.1 毫针疗法
    2.2 火针疗法
    2.3 梅花针疗法
    2.4 刺络泻血法
    2.5 水针疗法
    2.6 耳针疗法
    2.7 针药结合
    2.8 电针疗法
3 小结

(4)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脐针疗法现代文献研究
        1.1.1 脐针文献数据分析
        1.1.2 脐针文献分析结果
        1.1.3 脐针疗法发展
        1.1.4 脐针现代临床应用及研究状况
    1.2 现代医学对广泛性焦虑症研究概况
        1.2.1 定义和症状特征
        1.2.2 诊断标准
        1.2.3 流行病学研究
        1.2.4 现代医学对焦虑症的病因认识
        1.2.5 焦虑症发病机理的认识
        1.2.6 广泛性焦虑症的西医治疗
    1.3 祖国医学对广泛性焦虑症研究概况
        1.3.1 祖国医学对焦虑的认识
        1.3.2 广泛性焦虑症病因病机
        1.3.3 中医对广泛性焦虑症研究状况
        1.3.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4 中止及剔除标准
        2.1.5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2.1.6 不良事件处理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及样本量
        2.2.2 针灸处方
        2.2.3 操作方法
        2.2.4 针灸疗程
        2.2.5 材料选择
        2.2.6 注意事项
    2.3 观察方法
        2.3.1 患者基线特征
        2.3.2 疗效指标
        2.3.3 测量方法
        2.3.4 疗效评价
        2.3.5 统计方法
        2.3.6 安全性评价
    2.4 伦理原则
    2.5 附 研究实施流程图
    2.6 研究结果
        2.6.1 病例收集情况
        2.6.2 治疗前基本信息
        2.6.3 治疗前两组量表积分比较
        2.6.4 治疗后两组各量表积分比较
        2.6.5 临床疗效分析
        2.6.6 结果分析
        2.6.7 安全性评价
    2.7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3.1 脐针疗法理论内涵
        3.1.1 脐针的易学理论
        3.1.2 脐针的经络理论
    3.2 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依据
        3.2.1 脐针治先天之病
        3.2.2 脐针治心神之病
        3.2.3 脐针治脑髓之病
        3.2.4 脐针与肠-脑轴理论
    3.3 治疗GAD选穴依据
        3.3.1 治疗肝气郁结
        3.3.2 治疗心肾不交
    3.4 脐针与其他针法比较
    3.5 不足和展望
结言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刺络泻血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中医学对神经性皮炎及刺络泻血治疗皮肤病的论述
        1 古代文献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
        2 近现代中医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
        3 古代文献中关于刺络泻血及其治疗皮肤病的论述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1 神经性皮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2 神经性皮炎的病因
        3 神经性皮炎发病机制
        4 鉴别诊断
        5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进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临床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2.3 理化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研究结果
        3.3 不良反应
    4 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与讨论
        4.2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关于瘙痒评分和笑脸评分的应用分析
        4.4 刺络泻血对局限性神经性皮炎作用机制的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观察指标评分标准表
    附表4 疗效判定标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药火疗和护理在社区内神经性皮炎患者中应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在实验近2周无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及抗组胺药物。
        1.2.1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1.2.2 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1〕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出现红斑、烧灼感、色素沉着、毛囊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判标准〔2,3〕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7)甘石青黛膏的部分药学研究及其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与治疗概述
        1. 古代文献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
        1.1 病名释义
        1.2 病因病机探讨
        1.3 治疗方药
        2. 现代中医对神经性皮炎的内服药物治疗
        2.1 近现代名家诊治经验
        2.2 临床观察
        2.2.1 中药自拟方治疗
        2.2.2 中药内外合治
        2.2.3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
        2.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2.2.5 民族医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性皮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精神心理因素
        1.2 神经因素
        1.3 免疫因素
        1.4 外界因素刺激
        2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
        2.1 全身治疗
        2.1.1 抗组胺药物
        2.1.2 维生素类
        2.1.3 镇静剂
        2.1.4 静脉封闭
        2.1.5 甘草提取物
        2.1.6 免疫调节
        2.2 局部治疗
        2.2.1 糖皮质激素制剂
        2.2.2 非甾体抗炎药
        2.2.3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2.2.4 维生素D衍生物
        2.2.5 局部封闭
        2.3 物理治疗
        2.4 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神经性皮炎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1 中医外治法的概念
        2 中医外治法在神经性皮炎中的应用
        2.1 古代医家对神经性皮炎外治法的记载
        2.2 近年来神经性皮炎外治法的研究概况
        2.2.1 自制中药外治
        2.2.2 中成药
        2.2.3 中药熏蒸
        2.2.4 针刺治疗
        2.2.5 耳穴治疗
        2.2.6 穴位注射
        2.2.7 灸法
        2.2.8 熏药疗法
        2.2.9 穴位埋线
        2.3 甘石青黛膏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甘石青黛膏的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药品
        2 药品原辅料的质量标准研究
        2.1 原料质量标准
        2.1.1 青黛
        2.1.2 煅炉甘石
        2.1.3 煅石膏
        2.1.4 苦参
        2.1.5 关黄柏
        2.1.6 冰片
        2.2 辅料质量标准
        2.2.1 特级初榨橄榄油
        2.2.2 蜂蜡
        3 药品成品的质量标准研究
        3.1 名称
        3.2 处方
        3.3 制法
        3.4 性状
        3.5 薄层色谱鉴别
        3.5.1 青黛薄层色谱鉴别
        3.5.2 关黄柏薄层色谱鉴别
        3.5.3 苦参的薄层鉴别
        3.6 检查
        3.6.1 装量
        3.6.2 粒度
        3.6.3 微生物限度
        3.7 含量测定
        3.7.1 仪器与试剂
        3.7.2 方法与结果
        3.7.3 专属性试验
        3.7.4 线性关系考察
        3.7.5 精密度试验
        3.7.6 重复性试验
        3.7.7 稳定性试验
        3.7.8 加样回收率试验
        3.7.9 样品测定
    第二章 甘石青黛膏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1 长期试验
        1.1 考察项目
        1.2 考察方法
        1.3 考察结果
        2 加速试验
        2.1 考察项目
        2.2 考察方法
        2.3 考察结果
        3 结论
        3.1 贮存条件的确定
        3.2 包装材料的确定
        3.3 有效期的确定
    第三章 甘石青黛膏的安全性试验
        1 皮肤刺激试验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1.2 实验药品、试剂
        1.2 方法
        1.2.1 动物处理
        1.2.2 给药方法
        1.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1.3 结果
        1.3.1 单次给药
        1.3.2 多次给药
        1.4 结论
        2 皮肤过敏试验
        2.1 主动皮肤过敏试验(ACA)
        2.1.1 研究目的
        2.1.2 实验材料
        2.1.3 方法
        2.1.4 结果
        2.1.5 结论
        2.2 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
        2.2.1 研究目的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方法
        2.2.4 结果
        2.2.5 结论
    第四章 甘石青黛膏的体外透皮吸收实验
        1 仪器、试剂与药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配制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2.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专属性试验
        2.4 标准曲线的制备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回收率试验
        3 体外透皮吸收实验
        3.1 离体鼠皮制备
        3.2 实验方法的建立
        3.3 不同接受液对透皮的影响
        3.4 结果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3.4 研究病例的终止
    4 研究方法
        4.1 基本研究方法
        4.2 研究药物
        4.3 用药方法
        4.4 观察疗程及时间
        4.4.1 观察疗程
        4.4.2 观察时间
        4.5 观察指标
        4.5.1 记录项目
        4.5.2 安全性指标
        4.5.3 疗效指标
    5 疗效判定
        5.1 皮损症状指标疗效判定
        5.1.1 丘疹
        5.1.2 色泽
        5.1.3 面积
        5.1.4 瘙痒
        5.2 综合疗效评价
    6 统计方法
        6.1 统计分析数据集
        6.2 统计指标
        6.3 统计方法
    7 结果
        7.1 病例基本情况
        7.2. 临床疗效数据
        7.2.1 综合疗效分析
        7.2.2 靶皮损面积比较
        7.2.3 皮损形态比较
        7.2.4 皮损色泽比较
        7.2.5 皮损瘙痒程度比较
        7.2.6 停药后4周皮疹复发情况
        7.3 安全性分析
        7.3.1 依从性
        7.3.2 理化检查
    8 不良事件
        8.1 不良事件记录
        8.2 不良事件的处理和分析
讨论
    1 甘石青黛膏方解
    2 甘石青黛膏组成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2.1 青黛
        2.2 煅炉甘石
        2.3 煅石膏
        2.4 苦参
        2.5 黄柏
        2.6 冰片
    3 甘石青黛膏的质量标准部分
    4 甘石青黛膏稳定性研究部分
    5 甘石青黛膏安全性研究部分
    6 甘石青黛膏体外透皮吸收实验
    7 甘石青黛膏疗效评价
    8 本研究启示、存在问题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前言
    1.1 概念界定
        1.1.1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
        1.1.2 “皮肤病学”与“皮肤性病学”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中国近现代皮肤病分类方法的沿革
    2.1 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
    2.2 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
    2.3 当代西医学的皮肤病分类
    2.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
    2.5 小结
3. 中西医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1 近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2 现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几种诊疗模式
    4.1 中西药并用的综合治疗
    4.2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4.3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
    4.4 “引中西用”——西药中药化
5. 关于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
    5.1 活血化瘀法适应证的研究
        5.1.1 硬皮病
        5.1.2 银屑病
        5.1.3 红斑狼疮
        5.1.4 带状疱疹
        5.1.5 疣类赘生物和其他皮肤病
    5.2 养血润肤法适应证的研究
        5.2.1 老年皮肤瘙痒症
        5.2.2 慢性湿疹
        5.2.3 银屑病
        5.2.4 慢性荨麻疹和其他皮肤病
    5.3 清热凉血法适应证的研究
        5.3.1 银屑病
        5.3.2 过敏性紫癜
        5.3.3 皮炎湿疹类
        5.3.4 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病
    5.4 补肾法适应证的研究
        5.4.1 脱发
        5.4.2 黄褐斑
        5.4.3 系统性红斑狼疮
        5.4.4 硬皮病及其他皮肤病
6. 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
    6.1 红斑狼疮
    6.2 银屑病
    6.3 湿疹
    6.4 硬皮病
    6.5 天疱疮
7. 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药理研究
    7.1 调节免疫中药
        7.1.1 雷公藤
        7.1.2 黄芪
        7.1.3 青蒿
        7.1.4 白芍
    7.2 抑制变态反应中药
        7.2.1 甘草
        7.2.2 白鲜皮
        7.2.3 黄芩
        7.2.4 徐长卿
    7.3 改善微循环中药
        7.3.1 益母草
        7.3.2 川芎
        7.3.3 丹参
        7.3.4 夏枯草
    7.4 抑菌消炎中药
        7.4.1 苦参
        7.4.2 地肤子
        7.4.3 紫草
        7.4.4 青黛
    7.5 抗病毒中药
        7.5.1 大青叶
        7.5.2 马齿苋
        7.5.3 薏苡仁
        7.5.4 板蓝根
8. 专业学会与专业期刊
    8.1 专业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8.2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9.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与专业教育概况
    9.1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
        9.1.1 天津市长征医院
        9.1.2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9.1.3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9.1.4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9.1.5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
    9.2 专业教育概况
        9.2.1 “西学中”教育
        9.2.2 院校学历教育
10. 代表着作与代表人物
    10.1 代表着作
        10.1.1 《皮肤新编》
        10.1.2 《中西皮肤病学讲义》
        10.1.3 《中西医学汇综》
        10.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10.1.5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10.1.6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10.1.7 《皮肤病研究》
        10.1.8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科》
        10.1.9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1.10 《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
        10.1.11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2 代表人物
        10.2.1 赵炳南
        10.2.2 朱仁康
        10.2.3 边天羽
        10.2.4 张志礼
        10.2.5 秦万章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个人简历

(9)神经性皮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治疗
2 西药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其他

(10)针灸为主治疗局限性神经皮炎临床研究概况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方法
    1.1 梅花针
        1.1.1 叩刺出血加拔罐
        1.1.2 梅花针出血加艾灸
        1.1.3 梅花针出血加铺棉灸
        1.1.4 梅花针、拔罐加灸
        1.1.5 梅花针加软膏
        1.1.6 梅花针加灸加穴注
        1.1.7 梅花针加TDP照射加外涂
    1.2 火针
    1.3 体针
        1.3.1 体针配合三棱针
        1.3.2 体针配合梅花针
        1.3.3 体针配合多法
    1.4 磁化针
    1.5 灸法
        1.5.1 直接灸
        1.5.2 隔物灸
        1.5.3 发泡灸
        1.5.4 灸加体针
    1.6 穴位注射
    1.7 药罐
2 研究情况
3 治疗机理
    3.2.1 梅花针
    3.2.2 罐法
    3.2.3 灸法
    3.2.4 火针
4 思考

四、中西药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8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养血润燥汤治疗牛皮癣血虚风燥证的临床观察[D]. 王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D]. 叶文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不同针刺疗法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特色及研究进展[J]. 吕秀洁,李晓洁,莫亚峰,刘伯宇,台燕,朱儒挺,刘伯一. 新中医, 2019(12)
  • [4]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观察[D]. 李文鹤(Lee Man-hork).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刺络泻血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D]. 张书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中药火疗和护理在社区内神经性皮炎患者中应用疗效观察[J]. 姚伟擎. 海峡药学, 2016(05)
  • [7]甘石青黛膏的部分药学研究及其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观察[D]. 姜颖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0)
  • [8]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D]. 高凯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9]神经性皮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官扬,官昌,何洁,卢艺,曾文雪. 江西中医药, 2013(10)
  • [10]针灸为主治疗局限性神经皮炎临床研究概况及思考[J]. 刁灿阳,杨运宽. 针灸临床杂志, 2007(06)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80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