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群体论文-马新

农民群体论文-马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代农民,群体性,公共活动,集体精神

农民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马新[1](2019)在《试论中国古代农民的群体性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农民并非一盘散沙,亦非"口袋中的马铃薯",而是具有较强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的社会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质。村落中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的最大特点是村民参与的普遍性。村民们累世聚居,彼此间的联系与往来十分密切,自发的劳动合作一直相沿不息。在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村落共同体中,形成了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这既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其精神与生存的相互依托。中国古代农民的这种群体性特质是由特定历史条件与社会结构所造就的,它一方面使古代农民可以形成共同关系,甚至可以保护自己的群体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农民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存续和变革的基本力量。唐太宗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对这一社会规律的高度总结。(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19年06期)

本刊编辑部[2](2019)在《种田的CEO 职业农民群体的领军人才——“农业经理人”新职业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职业是指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存在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职业技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未收录的职业。2019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这是自2015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农业经理人成为这次发布的13个新职业之一。那么,什么是农业经理人?他们的日常工作情况如何?他们在农业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培训》期刊2019年10期)

王一丽[3](2019)在《农民群体塑造网络文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智能手机这种最简单且低成本的移动网络终端已经普及到农民群体中,大多数农民都能接触到互联网并具备使用互联网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能力,网络成为农村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农民们通过网络开拓了眼界,丰富了日常生活内容,方便了生活起居,拓宽了社会交往范围。但是,网络虚拟社会的高度自由性使人们的自我规范约束力减弱,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18期)

刘宏玉[4](2019)在《从“身份群体”到“职业群体”——新型职业农民身份转变的预估性难题及其破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务农人数逐渐减少。当前,我国面临"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现实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解决农业发展窘境的方向之一,同时我国"农民"也将从传统的"身份群体"走向"职业群体"。新型农民职业化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传统的农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与土地的关系也将发生变化。政策均有两面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也会遇到理论和实践中的阻碍,需要统筹兼顾。(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润平[5](2019)在《文化自信看闫村》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村邻里之间比产业、比收入、比发展,关系可和睦啦!”9月8日,见到成东莲时,她正忙着把刚收获的蔬菜装箱,这些菜几小时后便会出现在太原、晋中的菜市场上。东莲是太谷县范村镇闫村的村民,近年来,村里坚持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为促进(本文来源于《晋中日报》期刊2019-09-20)

马怀礼[6](2019)在《培育新型农民群体 实现乡村振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欠发达农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群体分化的分析入手,得出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弱化的结论。为了振兴乡村,必须改变农民主体的弱化状况。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主体弱化的状况,则必须培育新型农民主体,因为他们是振兴乡村的主力军。本文主要内容为四部分:一、农民群体分化的分析;二、农民主体素质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叁、农民主体弱化的影响;四、培育新型农民群体,振兴乡村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建国70周年与人的发展经济学——2019年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9-20)

熊丽萍[7](2019)在《一代职业农民新的群体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评析王韶华长篇小说《崆峒人》,认为作者通过刻画职业农民这个新的群体,揭示他们宽厚而"挣命"的禀赋性格和求索、奋斗的心路历程,反映他们深入发展农林产业和进行文化建设,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勾勒现代化农民的改变态势和乡村振兴的路向。(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08期)

王一丽[8](2019)在《浅析网络对农民群体的正向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城镇化进程飞快,但农民数量还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今,网络的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农民群体也几乎普及性地接触到了网络。本文就网络对农民群体的积极影响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08期)

张一[9](2019)在《帮帮那些被“网”住的留守儿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留守儿童在与城市儿童共享数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互联网世界的种种危险。但由于父母远离、缺乏必要的陪伴和指引等因素,留守儿童在触网过程发生的“巨额打赏主播”“网游交友遭强奸”等事件更加引人关注。当前留守儿童上网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亟须社(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9-07-26)

宋学勤[10](2019)在《正确认识农民群体的多元性与异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1965年的农民进城及其社会管理说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为地采取截、堵、卡等管理措施,将影响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在应对农民进城这一重大社会问题时,必须尊重城市化历史规律。沿袭至今的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果将持有农村户口的人界定为农民,那么太多的在城农民实际上已经不再将自己的身份(本文来源于《农村工作通讯》期刊2019年14期)

农民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职业是指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存在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职业技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未收录的职业。2019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这是自2015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农业经理人成为这次发布的13个新职业之一。那么,什么是农业经理人?他们的日常工作情况如何?他们在农业生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马新.试论中国古代农民的群体性特质[J].文史哲.2019

[2].本刊编辑部.种田的CEO职业农民群体的领军人才——“农业经理人”新职业介绍[J].中国培训.2019

[3].王一丽.农民群体塑造网络文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西部广播电视.2019

[4].刘宏玉.从“身份群体”到“职业群体”——新型职业农民身份转变的预估性难题及其破解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

[5].张润平.文化自信看闫村[N].晋中日报.2019

[6].马怀礼.培育新型农民群体实现乡村振兴[C].建国70周年与人的发展经济学——2019年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7].熊丽萍.一代职业农民新的群体形象[J].文学教育(上).2019

[8].王一丽.浅析网络对农民群体的正向影响[J].今传媒.2019

[9].张一.帮帮那些被“网”住的留守儿童[N].检察日报.2019

[10].宋学勤.正确认识农民群体的多元性与异质性[J].农村工作通讯.2019

标签:;  ;  ;  ;  

农民群体论文-马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