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100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论文摘要

随着神经科学的逐步发展,人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有了全新的认识。研究表明,TIA是脑卒中的重要预警信号,是一种医学急症,TIA发生后90d脑卒中发生率高达10.5~14.6%,其中一半以上发生在24小时以内。TIA是缺血性卒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因此,在TIA发生后,及时准确地预测早期卒中风险,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ABCD2评分是被国内外公认的可以快速准确对TIA患者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但此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TIA众多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中,ABCD2评分只纳入了年龄、血压、血糖、临床症状以及症状持续时间,而未引入脑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应该更加深入的认识、研究和总结TIA的相关临床特征以及脑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危险因素,以便更加准确地对TIA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分层评价,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及二级预防,从而达到降低卒中风险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对1003例TI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研究患者脑动脉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与各种临床特征、危险因素、7d预后以及ABCD2评分的关系,探讨各相关因素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发现:①41%的TIA患者伴有症状性脑动脉狭窄,其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无脑动脉狭窄组,高龄且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易发生广泛性脑动脉狭窄(非单一动脉狭窄)。②症状持续时间小于1h的TIA患者多伴有脑动脉狭窄;症状持续时间大于1h的TIA患者多不伴有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狭窄导致的TIA发作多具有短暂、刻板、反复的特点。③伴有脑动脉狭窄的TIA患者与不伴有脑动脉狭窄的TIA患者,两组ABCD2评分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因此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风险与是否伴有脑动脉狭窄无直接关系。前循环血管狭窄的TIA患者中,ABCD2评分为高危组的患者多于后循环血管狭窄的TIA患者,前者继发为脑梗死的风险性相对较高。④56.2%的TIA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组,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最为明显。⑤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TIA患者与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TIA患者,两组ABCD2评分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因此,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风险与是否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直接关系,前者继发脑梗死的风险性相对较高。⑥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直接影响TIA患者预后,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逐渐加重,ABCD2评分逐渐增高,7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患者逐渐增多。本研究通过探讨脑动脉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与TIA患者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TIA的发生发展机制,为TIA的分层诊断、风险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今后更加规范深入的开展TIA相关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论文目录

  • 提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定义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
  • 2.4 风险评估及预后判断
  • 2.5 预防及早期治疗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分组标准
  • 3.3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性别及年龄
  • 4.2 危险因素
  • 4.3 临床特征
  • 4.4 ABCD2 评分
  • 4.5 预后
  • 4.6 脑动脉狭窄与各临床因素的关系
  • 4.7 脑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与各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
  • 4.8 TIA 患者7D 预后与各临床因素的关系
  • 4.9 TIA 患者7D 内发展为梗死的53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 4.10 TIA 发作症状持续时间大于60MIN 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脑动脉狭窄与各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
  • 5.2 脑动脉狭窄分部情况与各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
  • 5.3 脑动脉粥样硬化与各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
  • 5.4 脑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与各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
  • 5.5 TIA 患者7D 预后与各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
  • 5.6 TIA 患者7D 内发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 5.7 TIA 症状持续时间大于60MIN 的患者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和病因分析[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8(02)
    • [2].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 2018(14)
    • [3].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准确性与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关联性的探讨[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10)
    • [4].椎动脉形态学异常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J]. 中国卒中杂志 2020(11)
    •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1(05)
    • [6].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20)
    • [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02)
    • [8].不同药物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比较[J]. 河北医学 2015(02)
    • [9].性满意度对更年期妇女的影响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7)
    • [1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05)
    • [11].痰热清治疗手足口病门诊疗效观察[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13)
    • [12].三维适形与常规放疗非小细胞肺癌致食管损伤的比较[J]. 安徽医学 2009(12)
    • [13].顺尔宁辅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09(28)
    • [14].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意义[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02)
    • [1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0例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1(07)
    • [16].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康复的影响因素分析[J]. 颈腰痛杂志 2009(04)
    • [17].PAH患者诊断延迟的相关因素[J]. 现代医院 2011(08)
    • [18].磁共振弥散成像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价值[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12)
    • [1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与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10)
    • [20].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 中国医学工程 2015(08)
    • [21].西药治疗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73)
    • [22].玉屏风颗粒治疗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38)
    • [23].回顾性分析结核性脑膜炎5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6(03)
    • [24].慢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结石的相关性[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1(01)
    • [25].经常头晕是怎么回事?[J]. 中医健康养生 2018(10)
    • [2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症状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关系[J]. 上海医学 2008(12)
    • [27].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中医急救措施[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9)
    • [28].脑卒中所致头晕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医刊 2014(08)
    • [29].误诊为TIA的8例病例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26)
    • [30].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临床实施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67)

    标签:;  ;  ;  ;  ;  

    100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