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公允价值特别是现值问题一直是会计界的难题,我国从1997年开始研究和探索公允价值,在此期间公允价值在我国经历了“先用后弃,禁而又用”几个阶段,直到2006年2月才将公允价值正式作为计量属性写入我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研究的不断演进以及在我国运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于以历史成本为主导的计量属性已不能客观、公允地反映计量对象的真实价值,特别是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对其进行计量。本文拟从公允价值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比较了各国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并得出公允价值应具备的特征,明确了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着重论述了采用市场法和现值法确定公允价值的过程,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运用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并提出了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后防范利润操纵的若干建议。全文共五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和范围,文献综述和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公允价值的涵义及其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本章分析比较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公允价值的涵义;分析了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得出公允价值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会计计量属性。第三章,公允价值的确定。本章着重论述了采用市场法和现值法确定公允价值的过程,并对现值计量的两种基本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第四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应用的理论与现实基础。本章从四个方面即会计目标理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收益模式和披露方式论述了我国采用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必要性;以及从另外四个方面分析了其现实意义。第五章,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分析。本章主要阐述了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的特点;我国企业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最后对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导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1.3 文献综述1.4 研究方法1.5 研究范围1.6 解决的主要问题1.7 创新与不足2 公允价值的涵义及其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2.1 公允价值的涵义2.2 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2.3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2.3.1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关系2.3.2 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的关系2.3.3 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的关系2.3.4 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的关系2.3.5 公允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关系3 公允价值的确定3.1 运用市场法确定公允价值3.1.1 运用市场法的前提条件3.1.2 运用市场法的具体步骤3.2 运用现值法估计公允价值3.2.1 运用现值法估计公允价值的基本要素3.2.2 运用现值法估计公允价值的基本原则3.2.3 现值计量的基本方法3.2.4 运用现值法估计公允价值的步骤4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运用的理论与现实基础4.1 理论基础4.1.1 会计目标理论的改进—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4.1.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提高—可靠性转向相关性与可靠性权衡4.1.3 收益模式的改进—会计收益模式转向经济收益模式4.1.4 披露方式的改进—信息观转向计量观4.2 现实基础4.2.1 有利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4.2.2 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资本保全4.2.3 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4.2.4 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5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分析5.1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的特点5.2 公允价值在我国广泛应用对相关企业产生的影响5.3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5.4 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建议5.5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应用的前景分析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公允价值论文; 计量属性论文; 现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