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洋唯识学思想探微

王恩洋唯识学思想探微

论文摘要

20世纪初,中国学术论坛上刮起了一股佛学研究的风气,其中,对唯识学的探讨尤为引人注意,该学特殊的理论框架以及严密的逻辑论证引起了学界的相当注意,大量僧俗学者,著书撰文,对推动佛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开此风气之先的人物,当属著名居士欧阳竟无先生,他所主办的南京支那内学院培养了大批佛学人材。王恩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终生研习唯识,学养堪称“欧阳大师之下第一人”,著作等身,对于学术贡献巨大。然而,至今还有很多人对他本人及其思想不很了解,对其研究的文献更是缺乏。因此,本文试图围绕“王恩洋的唯识学思想”这一核心,结合他的生平、求学经历(早年受到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的影响,对于印度哲学和诸子学建立了初步信仰;又师从欧阳竟无学习唯识理论,为后来的研究和弘法奠定基础,在内学院期间学业初成。)、治学特征(在佛学领域:解脱之行方面,主张落实四法印和三自性;宗教通经方面,强调“四依四不依”;弘扬佛法方面,破与立并行;还大力提倡“诸法实相”的思想。在佛学与宗教哲学的关系领域:直承师志,阐发三者之不同,捍卫佛学之独立,突出了“佛法为当世所必需”之价值。在诸子学研究领域:坚信二者同为中国学术之精华,致力于对二学内在融通的研究,并在现实中推进二学的配合,以期更好的造福世间,可以认作王恩洋的唯识学养在诸子学当中的外在表现。)、师友商榷(与太虚就《大乘起信论》的真伪进行辩论;对印顺著作《印度之佛教》中的“真常唯心”观和“虚妄唯识论”提出质疑;站在传统唯识的立场对熊十力体系进行批判;也就冯友兰的《新理学》表达了自己学术主张。)等方面的探讨,对王氏思想的概貌做出初步描述,为以后对其进一步的研究理顺思路和奠定基础。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一章 王恩洋早期学术活动
  • 1.1 师从梁漱溟研习印度哲学
  • 1.2 师从欧阳竟无研习唯识学
  • 第二章 王恩洋的唯识学思想
  • 2.1 王恩洋佛学想概述
  • 2.1.1 王恩洋佛学思想特点
  • 2.1.2 佛法同宗教、哲学的辨析
  • 2.2 关于诸子学的研究
  • 第三章 佛学、哲学诸问题之讨论
  • 3.1 与太虚就《大乘起信论》之真伪的论辩
  • 3.1.1 《起信论》论战之背景
  • 3.1.2 王恩洋对《大乘起信论》的批判
  • 3.1.3 王恩洋与太虚之争辩
  • 3.2 与印顺法师的商榷
  • 3.2.1 二人商榷之背景
  • 3.2.2 商榷的具体展开
  • 3.3 与熊十力关于《新唯识论》的论辩
  • 3.3.1 背景介绍
  • 3.3.2 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批判
  • 3.4 对冯友兰《新理学》的批判
  • 3.4.1 真际与理、气
  • 3.4.2 天道与阴、阳
  • 3.4.3 善、恶与心、性
  • 3.4.4 对冯友兰“圣人观”展开的批判
  • 3.4.5 王恩洋与冯友兰分歧的源流分析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唯识学的思想、历史与文献[J]. 国际学术动态 2019(04)
    • [2].唯识学思想与东亚佛教传统[J]. 国际学术动态 2008(03)
    • [3].作为方法的汉传唯识学[J]. 世界宗教文化 2019(06)
    • [4].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唯识学发展史述略[J]. 法音 2020(01)
    • [5].唯识学与道学思想关系嬗变的四个历史阶段[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6].汉语学界唯识学研究一甲子回顾:1949—2011年[J]. 汉语佛学评论 2013(00)
    • [7].观·物——唯识学与现象学的视角[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8(04)
    • [8].正本清源 返本开新——吕澂唯识学思想路径探踪[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9].中国现代唯识学思潮与科学的际遇[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09)
    • [10].唯识学与中国佛教——评《中国唯识宗通史》[J]. 法音 2011(10)
    • [11].略论“识”与“智”的区别——唯识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不同性之通考[J]. 法音 2010(12)
    • [12].中国二十世纪唯识学研究略析[J]. 佛学研究 2010(00)
    • [13].近十年国内唯识学研究综述[J]. 五台山研究 2009(03)
    • [14].论唯识学派的时间观[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2)
    • [15].从假言到真如——唯识学的语言观[J]. 法音 2017(12)
    • [16].唯识学的世界观——从生存论角度看[J]. 法音 2017(02)
    • [17].论牟宗三对唯识学的判释及科学问题[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5(04)
    • [18].唯识学之精进的结构与功能——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例[J]. 心理科学 2013(02)
    • [19].唯识学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上)[J]. 法音 2012(07)
    • [20].20世纪中国唯识学视域中诸子人性说释义之辨[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5)
    • [21].论超个人心理学同唯识学思想的相似之处[J]. 法音 2017(04)
    • [22].体系与方法的张力——唯识学对佛学的一个宏观理解角度[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 [23].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01)
    • [24].章太炎的唯识学研究[J]. 武陵学刊 2017(06)
    • [25].论方东美关于现象学与唯识学的比较研究[J].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3(00)
    • [26].略论唯识学的理论结构与诠释方法——以古今唯识学差异性为主线考量[J]. 法音 2013(08)
    • [27].对唯识学“心”的认识[J]. 大众文艺 2019(19)
    • [28].不可轻忽的唯识学之“总识”思想[J]. 理论界 2011(05)
    • [29].庄子生死观与唯识学生死观的对比探究[J]. 长江丛刊 2019(22)
    • [30].胡塞尔现象学与唯识学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从“同构性”原则到“差异性”反思[J].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8(01)

    标签:;  ;  ;  

    王恩洋唯识学思想探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