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河南省文化景观研究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河南省文化景观研究

论文摘要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凝聚着人类全部智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日渐密切,促使着整个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不仅从宏观上显示出文化趋同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从微观上越来越多体现出地域特色文化基础上的多元化倾向。其中,文化景观作为感知文化最直接的印象自然而然地成为现代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问题。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历史文化悠久,文化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其文化景观具有整个中华文化景观缩影的特点。基于地理学视角,选取河南省文化景观开展研究,探讨区域文化景观发展演变规律,旨在丰富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区域文化景观研究的领域,实践上为发掘完善河南省文化基因库,保护、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立题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括性述评,并对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形成演变的过程、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以文化地理学、文化社会学、景观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归纳、推理、综合分析方法及现代数理统计方法,较为深入系统地分析了河南省文化景观发育的环境条件及其形成机制,接着对文化景观进行了分类,从类型与空间分布两方面归纳总结了文化景观的特点,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并以文化景观差异为基础,划分出河南省的四个文化区;最后依据河南省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相关分析提出以“挖掘潜力,彰显魅力”为核心的保护特色文化景观,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与建议。根据上述分析,以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代表性文化景观以及文化区的划分三方面为重点形成下述结论:(1)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包括环境感应机制、社会经济机制、时间累积机制、心理行为机制、外来因素影响与整合机制五个方面,并对每种机制的作用方式进行深入分析。(2)分析论述了代表文化景观,即语言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艺术类文化景观(戏曲文化景观、武术文化景观)、饮食文化景观、花卉文化景观以及民俗文化景观,及其特征与文化感知。(3)文化区的划分,依据境内纷繁复杂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所衍生出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居民心理的异同,具体划分为豫西文化区、豫东文化区、豫南文化区、豫北文化区四个文化区,并确定了各文化区的地域范围、发展脉络及文化景观特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立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化景观研究的理论探讨
  • 2.1 景观与景观文化
  • 2.1.1 景观及其内涵
  • 2.1.2 景观文化
  • 2.2 文化景观
  • 2.2.1 文化景观发展演变
  • 2.2.2 文化景观感知
  • 2.3 文化景观特征
  • 2.3.1 文化景观的统一性
  • 2.3.2 文化景观的地域性
  • 2.3.3 文化景观的历史性
  • 2.4 文化景观分类
  • 第3章 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
  • 3.1 环境感应机制
  • 3.1.1 地理位置,天下之中
  • 3.1.2 河流湖泊,纵横交织
  • 3.1.3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 3.2 社会机制
  • 3.2.1 政治制度机制
  • 3.2.2 技术进步机制
  • 3.2.3 经济发展机制
  • 3.3 时间机制
  • 3.4 心理行为机制
  • 3.5 外来因素影响与整合机制
  • 第4章 地域代表性文化景观分析
  • 4.1 语言文化景观
  • 4.1.1 语言文化景观的发展脉络
  • 4.1.2 语言文化景观特征
  • 4.1.3 语言文化景观的地域分异
  • 4.1.4 语言文化景观——语言标识
  • 4.2 宗教文化景观
  • 4.2.1 佛教文化景观
  • 4.2.2 道教文化景观
  • 4.2.3 伊斯兰教文化景观
  • 4.3 艺术类文化景观
  • 4.3.1 戏曲文化景观
  • 4.3.2 武术文化景观
  • 4.4 饮食文化景观
  • 4.4.1 发展历程及特征
  • 4.4.2 代表性的饮食文化景观
  • 4.5 花卉文化景观
  • 4.5.1 花卉文化景观发展概况
  • 4.5.2 代表性的文化景观
  • 4.6 民俗文化景观
  • 4.6.1 民俗文化景观特征
  • 4.6.2 代表性民俗文化景观
  • 第5章 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文化区
  • 5.1 文化区划方法述评
  • 5.2 文化区划
  • 5.2.1 豫西河洛文化区
  • 5.2.2 豫东开封文化区
  • 5.2.3 豫南楚汉文化区
  • 5.2.4 豫北殷商文化区
  • 第6章 文化景观的保护
  • 6.1 文化景观保护现状
  • 6.2 文化景观保护存在的问题
  • 6.3 文化景观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 6.3.1 文化景观保护措施
  • 6.3.2 文化景观保护对策
  • 第7章 结论
  • 7.1 本文的结论
  • 7.2 本文不足之处与未来努力的方向
  • 7.2.1 本文存在的不足
  • 7.2.2 未来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思考[J]. 松州 2009(Z1)
    • [2].海南热带海洋文化景观概述[J]. 山西建筑 2020(01)
    • [3].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04)
    • [4].多功能景观视角下的茶文化景观[J]. 区域治理 2020(03)
    • [5].江西“乡愁”文化景观符号的保护与发展[J]. 居业 2020(07)
    • [6].乡村文化景观的演变与发展[J]. 乡村科技 2020(26)
    • [7].苏南城市中佛教文化景观的开发与设计[J]. 大众文艺 2019(02)
    • [8].国际章程中的文化景观[J]. 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2018(Z2)
    • [9].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化+”战略规划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7(S1)
    • [10].文化转型与文化边界的守护分析[J]. 理论月刊 2018(01)
    • [11].关于文化景观现状的探讨[J]. 西部皮革 2017(24)
    • [12].辽宁省海洋文化景观概述[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04)
    • [13].城市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解析与保护研究[J]. 中国园林 2016(11)
    • [14].博物馆与文化景观[J]. 中国博物馆 2016(03)
    • [15].农耕文化景观在农业观光园中的表达应用——以南京禄口航空农业园为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6].对南粤文化景观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探究——评《南粤文化景观透视》[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9)
    • [17].大学校园文化景观意义传达的符号学机制——以湖南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9)
    • [18].陕西关中民俗文化景观的人文精神内涵[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10)
    • [19].海洋文化景观的城市地位及发展策略探究——以山东海洋文化景观为例[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06)
    • [20].旅游民族文化景观翻译[J]. 青年文学家 2020(29)
    • [21].浅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影响[J]. 青年与社会 2019(26)
    • [22].把握内涵遵循规律加强党校文化建设[J]. 商业故事 2017(03)
    • [23].探索文化产业园区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16(01)
    • [24].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J]. 东方文化周刊 2016(31)
    • [25].襄阳文化与襄阳文学[J]. 新文学评论 2016(04)
    • [26].氤氲背影水光酿——杭州的文化遗产[J]. 文化月刊 2016(21)
    • [27].“五行教育”助力学校创新发展[J]. 教育 2016(50)
    • [28].高洪福:为张良文化鼓与呼[J]. 时代报告 2016(08)
    • [29].创建银杏校园文化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教学 2017(05)
    • [30].文化生活 专题一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的发展[J]. 试题与研究 2017(07)

    标签:;  ;  ;  ;  ;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河南省文化景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