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探究

新时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探究

论文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协商民主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复兴的民主模式,协商民主提倡公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试图通过完善民主程序、扩大参与主体的范围和强调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来化解矛盾、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以弥补代议制民主模式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阐述西方协商民主兴起的背景、含义和特征,构建了一个规范的协商民主模式。协商是人类社会处理政治问题的基本方式之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民参与政治的形式。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力量的伟大创造,它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族各界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此外,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巨大的包容性和民主协商性的特点。这些使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具有天然的联系,它是实践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概念,并设计了一个由价值、制度和程序三要素构建起来的分析框架。价值决定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目标取向与合法性基础,制度决定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结构与功能,程序决定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运行的方式与手段。对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建设和发展来说,三要素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民主政治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权利,丰富和发展人民参与政治的形式和途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我国发展人民民主的现实选择。文章通过分析新时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动力、表现、意义和面临的问题等,概括了新时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情况。文章最后提出了完善新时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对策。结合协商民主理论分析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
  • 2.1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
  • 2.1.1 西方协商民主的兴起
  • 2.1.2 西方协商民主的含义
  • 2.1.3 西方协商民主的特征
  • 2.2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概念
  • 2.2.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
  • 2.2.2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概念的含义
  • 2.2.3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概念的要素
  • 第3章 新时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概况
  • 3.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历史
  • 3.2 新时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动力
  • 3.2.1 公民政治参与是持续动力
  • 3.2.2 党的执政合法性是重要动力
  • 3.2.3 国家政治稳定是内在动力
  • 3.2.4 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要求是强劲动力
  • 3.3 新时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表现
  • 3.3.1 协商制度载入国家宪法
  • 3.3.2 党的政策规范协商制度
  • 3.3.3 修订人民政协章程
  • 3.3.4 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
  • 3.4 新时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意义
  • 3.4.1 有利于民主科学决策
  • 3.4.2 有利于实现政治稳定
  • 3.4.3 有利于培育公民素质
  • 3.4.4 有利于缓解选举民主的压力
  • 3.5 新时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困境
  • 3.5.1 协商主体方面
  • 3.5.2 协商组织方面
  • 3.5.3 协商能力方面
  • 3.5.4 协商程序方面
  • 3.6 产生困境的原因
  • 3.6.1 思想意识方面
  • 3.6.2 制度规范方面
  • 第4章 完善新时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对策建议
  • 4.1 推进人民政协法制化建设
  • 4.1.1 确立人民政协宪法地位
  • 4.1.2 制定人民政协组织法
  • 4.1.3 加强政协工作程序立法
  • 4.1.4 依法保障政协委员权利
  • 4.2 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
  • 4.2.1 推进政协界别制度改革
  • 4.2.2 健全完善民主决策机制
  • 4.2.3 健全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 4.3 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
  • 4.3.1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 4.3.2 发挥政协界别优势
  • 4.3.3 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
  • 4.3.4 加强人民政协机关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价值逻辑及其强化探索[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9(05)
    •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应性效率的理论分析[J].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 2009(02)
    • [3].古代政治协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启示[J]. 知行铜仁 2019(04)
    • [4].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演变中探究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形(1927-1949)[J].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4)
    • [5].社论社评[J]. 领导决策信息 2017(11)
    • [6].论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世界意义[J]. 江淮论坛 2017(02)
    • [7].着力提高政协专题协商议政质量[J]. 江苏政协 2017(08)
    • [8].“总体镜”下的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研究——从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相关论述谈起[J]. 理论建设 2015(06)
    • [9].孙中山大元帅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兼谈孙中山与政治协商[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4)
    • [10].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协商民主的联系与区别[J]. 中国统一战线 2014(09)
    • [11].论协商民主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J]. 党史博采(理论) 2014(12)
    • [12].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的多维透视[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4)
    • [13].社会转型期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思考[J]. 协商论坛 2015(01)
    • [14].谈谈政治协商制度的价值[J]. 群言 2015(02)
    •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研究的四重维度[J].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4)
    • [16].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协商民主的联系与区别[J]. 前进论坛 2015(03)
    • [17].政治协商制度中协商民主的必要性及路径分析[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10)
    • [18].政治协商还是政党协商——1990年台湾地区“国是会议”研究[J]. 台湾历史研究 2016(00)
    • [19].张建华履职尽责促发展[J]. 乡音 2016(10)
    • [20].福山的理想政治秩序理论——基于《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思考和启示[J]. 公共管理评论 2016(02)
    • [21].习近平近期重要言论摘录[J]. 时事报告 2017(02)
    • [22].聚万众之心为振兴大西安献计出力——政协西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圆满举行[J]. 陕西画报 2017(02)
    • [23].对政治协商“两种基本方式”的几点思考[J]. 天津政协 2014(07)
    • [24].政治协商的内在机理[J].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10(02)
    • [25].我国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J]. 青年文学家 2011(02)
    • [26].关于完善和创新政治协商制度的思考[J]. 乡音 2011(04)
    • [27].切实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不断扩大政治协商优势[J]. 乡音 2011(05)
    • [28].“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由来[J]. 共产党员 2008(17)
    • [29].政治协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人民政协的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J]. 东南学术 2020(05)
    • [30].坚定不移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J].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9(05)

    标签:;  ;  ;  

    新时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