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国际贸易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对外贸易的增长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体现在具体的数值上就是名义贸易开放度的不断增加。自中国在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幅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名义贸易开放度节节攀升,从1978年的9.80%上升至2005年的63.90%。中国贸易开放度的数值相对较高和增速相对较快引起国内外经济学者的注意,同时贸易开放度本身也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论题: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名义贸易开放度过高、增速过快,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安全;有些学者认为计算贸易开放度的方法有局限性,在采取适当的修正方法后就可以发现中国实际的贸易开放度并不高。鉴于中国的贸易开放程度关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同时中国贸易开放度的测量方法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也遭到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对于中国贸易开放度的研究就具有学理和现实层面的意义。对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就是本篇论文的选题原因,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的贸易开放度。对于一国贸易开放度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贸易壁垒的降低,即国家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外向性程度。一国(地区)的经济政策越是偏外向,商品在国家(地区)之间的流动性越强,其贸易开放度越高;另一方面是根据贸易流的大小推测贸易开放度的高低。通常的是直接计算贸易开放度(即“贸易依存度”),或者在控制影响贸易的各种正常因素后,一国(地区)的贸易流量越接近完全自由贸易时所对应的预测值,其贸易开放度也就越高。针对以上的思路,本文分为六章节: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对国内外的贸易开放度文献的回顾;第三章是对于中国贸易开放度的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开放的过程,并通过计算名义贸易开放度从贸易开放度发展趋势的国内外比较中进行直观的分析,最后总结出贸易开放度的共性影响因素和中国的个性影响因素;第四章是对于贸易开放度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五章是中国贸易开放度对于经济的“双重”影响的分析和相应的对策;第六章是结束语,总结文章分析得出的结论并对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名义贸易开放度作为世界公认的度量贸易开放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各国贸易开放度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由各国的贸易结构形成的,贸易开放度不仅要从量上进行考察,更重要的是在质上的反映。据此,中国现存的贸易开放度也是中国贸易结构的反映,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是一种“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的体现;第二,通过对于贸易开放度和经济总量的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且贸易开放可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中经济增长又反过来促进贸易的发展;第三,贸易开放度指标细化和多样化的趋势。随着一国开放的程度和领域不断扩大,仅仅使用贸易开放度已经不能够完全体现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在分析问题时应该根据研究问题的侧重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指标,提高分析问题的科学性;第四,贸易开放过程中加工贸易的贡献不能够用简单的数字衡量,既不准确也不合理,因为加工贸易存在静态和动态的经济效应,在分析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加工贸易所带来的总体福利效应,这是以后研究的方向之一。